一、挽史可法联:

史可法

联一:

数点梅花亡国泪

几幅楹联说旧事一腔忠义撼千秋明末忠烈人物批驳

二分明月故臣心

联二:

殉社稷只江北孤城,剩水残山,尚留得风中劲草

葬衣冠有淮南抔土,冰心铁骨,好伴取岭上梅花

联三:

时局类残棋,杨柳城边悬落日

衣冠复古处,梅花冷艳伴孤忠

这三幅挽联所回顾的主人公都是明末民族英雄史可法。

联一表达的是梅花如亡国血泪,明月如忠臣之心,咏赞史可法的民族气节似梅花傲霜雪,如明月炳天地。

联二以史咏人,追述史可法去世守扬州,在大明那破碎沦陷的山河中,史可法和身边将士就像那飓风中的劲草,在风雨中昂然耸立。
公民将史可法的衣冠葬在梅花岭上,史可法的民族气节像冰霜般清明,似钢铁般刚毅,伴着岭上梅花,飘喷鼻香天下。

联三则因此残棋落日形容大明将亡,借梅花的情操赞赏史可法坚守忠义,不负大明。

客不雅观评价,在明末殉国诸臣中,史可法的功业算不上出色,但名气是最大的。
史可法(1602——1645),字宪之,号道邻,明末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
史可法操守极好,他秉性忠实,为人正派,廉明奉公,体恤将士,在南明弘光朝中威信最高。
客不雅观剖析,史可法这样的人在太平时节可以是清廉名臣、道德模范,但是在国难危亡时却不是救国良相。
在对待崇祯帝去世后清兵入关问题上史可法举措失落当,错失落良机,致使清兵在很短韶光内就盘踞了中原,而后挥师南下,进攻南明。
此时史可法已被权臣马士英排挤,督师江北,率领三千将士去世守扬州,终因寡不敌众,城破被俘。
史可法被俘后大义凛然、怒斥清军主将多铎,谢绝多铎的诱降,终极壮烈捐躯,不愧为大明督师。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比起洪承畴、吴三桂、阮大铖、郑芝龙之流,史可法刚烈忠贞、宁死不屈、以去世报国的精神还是值得后世敬仰的。

史可法去世后葬在扬州城外梅花岭上,而梅花作为花中四君子之首,其生性高洁、不畏寒冷、刚毅不屈的品质品质也恰如史可法的节操,所往后世吊唁史可法的挽联很多都是借梅花来表达对其的敬意。

史可法浴血扬州

二、挽郑成功联:

联一:

由秀才封王,撑持半壁旧山河,为天下读书人顿生颜色

驱外夷出境,开辟千秋新奇迹,愿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

联二:

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外洋有孤忠

联三:

英雄应恶运而生,赤手擎天,存古国四十五年正朔

开辟在神州以外,红毛避地,启遐荒百万众提封

联四:

当山河破碎之时,以海岛抗中原,百折不回,定命有归标大节

处骨肉分离而后,移孝思为忠荩,千秋共谅,此心无愧即完人

郑成功

上述四联都是回顾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的。
四联紧扣郑成功平生业绩,首先肯定了其弃文从武、背父抗清、威震东南、由一介秀才终极封王,为读书人争光;然后又大力赞赏了他驱逐外夷、收复台湾的伟大壮举,高度评价了他的民族大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第二联竟是出自康熙帝之手,康熙在联中贬斥了心存二心的江北四镇和庸碌无为的南明诸王,高度肯定了郑成功以区区两岛之地就敢于矢志抗清的忠义之举。
此联显示了康熙帝的开阔胸襟,也讴歌了郑成功的忠贞不二。
从古至今,无论中外,能得到对手切实其实定与夸奖,那绝对都是至高殊荣,都是人中俊彦。
郑成功能有此誉,足以含笑地府了!

郑成功收复台湾

在浩瀚明末民族英雄中,郑成功称得起出类拔萃,他的平生功绩也当得起后人对其的崇高评价。

郑成功(1624—1662),本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明末清初民族英雄。
郑成功15岁考取秀才,同时熟读兵书,深懂军事。
22岁时开始抗清,被南明隆武帝赐国姓“朱”,改名“成功”,号“国姓爷”。
隆武二年(1646年)清军攻福建,其父郑芝龙降清。
郑成功哭劝父亲、力争阻挡不成,于是便招募义兵,树起“背父救国”反清大旗。
此后郑成功一贯致力于抗清大业,屡败清军,实力不断增强。
1656年,清廷三次命郑芝龙和朝廷官员以父命、亲情招降郑成功,并囚禁郑芝龙以威逼。
郑成功三次谢绝清廷诱降并抗拒父命,显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后来,郑成功三次北伐,虽然没能成功,昭示了他的忠义之举。
1661年,郑成功率军两万五千,在当地公民的合营下,打败了荷兰侵略者,收复了被荷兰侵略38年的台湾。
无论是抗清大业还是复台壮举,郑成功都无愧于“民族英雄”这一伟大评价!

三、挽夏允彝、夏完淳父子

夏允彝、夏完淳父子

父子忠贞击楫清军

春秋南冠怒斥承畴

这幅挽联回顾的是明末英雄、抗清志士夏完淳和他父亲夏允彝。
联中的“击楫”是借晋朝时祖逖中流击楫的故事形容志杰年夜方,“春秋”借喻史籍,“南冠”则是取自《左传》中的典故——春秋时晋侯在军府中见到一被绑的戴楚国冠帽的人而问:“南冠而系者谁也?”有司对曰:“是郑国献上的楚囚。
”这里因此南冠借指被俘的夏完淳。
这幅对联借击楫表达了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年夜方激烈、抗击清军的年夜志壮志,怒斥洪承畴则形容夏完淳舍身殉难、义愤填膺的年夜方气节。

洪承畴

夏允彝是明末爱国文学团体“几社”的领导人之一,颇负才学且很爱国。
清军盘踞江南后,夏允彝见国家将亡而自己无力救国,于是愤然投水自尽,去世前叮嘱儿子毁家解危连续抗清。
其时夏完淳(1631—1647)刚刚娶亲,便告别妻子参加了抗清义军。
义军失落败后,夏完淳仍旧四处奔忙,联结义士,力争抗清,后来不幸被清军俘获。
在南京的审讯大堂上,原明朝大臣、现清廷大员洪承畴劝夏完淳屈膝降服佩服,夏完淳义正辞严怒斥洪承畴,驳得洪承畴哑口无言。
终极夏完淳和一干抗清志士在南京西市刑场大胆就义,去世时年仅16岁。
国难当头,夏氏父子的民族气节和忠烈精神值得后世称颂纪念!

正是:

大明三百年养士,叛佞何多,皆入史册贰臣传,遗臭万年;

中华九万里润泽,忠义迭出,永刻民气图画卷,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