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安石【北宋】

斜径遇通南埭路,数家遥对北山岑。

草头蛱蝶黄花晚,菱角蜻蜓翠蔓深。

口语译文:

小榄|诗词不雅赏斜径草头蛱蝶黄花晚菱角蜻蜓翠蔓深

作者无意间创造了一条通往城南南埭路的羊肠小路。

路的那头坐落着几户坐南朝北的人家。

路上一派自然田园景象。
随处可见小蝴蝶在花间草丛穿梭逗留,嬉戏追逐。

河塘里长满菱角,时时有蜻蜓落在上头,翠绿的藤蔓爬满塘边。

作者乐不思蜀,直到天色暗淡,景物不清。

这首诗的重点在“草头蛱蝶黄花晚,菱角蜻蜓翠蔓深。

对仗极其工致。

描写景致没有浓厚的润色渲染,仅仅直白地罗列景物“草”“蝶”“花”“菱角”“蜻蜓”“蔓”。

实际场景读者可以自行想象各种花式组合。

总之,取景于郊野原野,而且是极其稀松平常的,平常不以为意的江南野外景象。

但在作者笔下,却生动又美好。

缘故原由在哪里?

当然有写诗的技巧,不过更核心的是这个技巧打通了作者和读者的心灵壁垒,让平常的景致有了独特的气质和神韵。

一在大片静态的植物景致中,点缀轻盈的蛱蝶和敏捷的蜻蜓,静中有动。

本来植物的翠绿和黄色色调明朗显活气,加上这两种俏丽、可爱又动感十足的小昆虫,一派和谐共生共荣的意象就产生了。

取景上看似自然不着痕迹,实在是作者精心选择的结果。

试想下,全班同学一起远足,置身原野间,一起上有风、日、飞鸟、树木、蚊虫、蜥蜴、蚂蚁、田鼠、荆棘、石头……。

远足回来后哀求每人写一篇游记。
有人写天高云阔的惬意,有人写新鲜有趣,有人写害怕厌烦,有人写辛劳不易……

同样的过程,不一样的的感想熏染。

那作者为什么选择了这种沉着中又故意趣的景致呢?而且流连不舍,非常喜好。

“晚”和“深”足见“草头蛱蝶黄花”和“菱角蜻蜓翠”的景象与作者心境是高度契合。

究其缘故原由,就要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安石二次罢相退却撤退居南京半山园时所作。

曾由于满怀救天下、济苍生的大志,经历了半生烟雨风波,对付人生浮沉,世事困难肯定有超乎一样平常人的体会。
大风大浪之后,阔别纷纭扰扰,只求沉着安宁。

与王维“晚来惟好静”颇有神似之处。

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这么平常的景物入了作者的眼,入了作者的心。

反之,对我们读者而言,如能找到心神相通处,再平常的事物也能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