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韦传欧晏,坡老戏张先。却教秦七黄九,休去慕屯田。解道方回肠断 ,沉醉美成清雅 ,北狩杏花残。 易安自悲戚,武穆发冲冠。
孝祥志,稼轩气,放翁潸。希真羽化,看取白石似神仙。访旧梅溪双燕,嗟叹碧山玉斧,磨尽镜难圆。 听雨僧庐下,纤手忆秋千。
从这24位中,我选出了10位, 他们也是宋词每个期间的代表人物,如果理解这些人的代表作及其作品风格,基本算是对宋词的发展脉络有了一些认识。
一、 晏殊 富贵宰相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岁以神童入试,官至宰相,和其子并称为大晏和小晏。 《介存斋论词杂著》:
晏氏父子仍步温、韦,小晏精力尤胜。 《吷庵词评》:晏氏父子,嗣响南唐二主,才力相敌,盖不特词胜,尤有过人之情。 又:殊父子词,语浅意深,有回肠荡气之妙;几道殆过其父。
晏殊对身边的欧阳修、范仲淹、张先等人都有巨大的影响,这篇文章特意提出晏殊,是由于晏殊对付词的文学地位提高起了很大的浸染。词一贯被士大夫 认为是“伶工之词”,虽然有前蜀宰相韦庄、南唐二主等人大力推广,但是我以为作为富贵宰相的晏殊,对付宋词繁荣起了不可替代的巨大浸染。
晏殊的《 蝶恋花》是王国维三重境界的第一重境界: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去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实在更能代表晏殊风格的作品是这首《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景象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喷鼻香径独徘徊。
为什么说晏殊的词中有富贵之气,看一下宋代《青箱杂记》卷五的记载,下面这段话颇能道出晏殊富贵之词的独特风格。
晏元献公虽起田里,而文章富贵,出于天然。尝览李庆孙《富贵曲》云:”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公曰:“此乃乞儿相,未尝谙富贵者。’故公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唯说其气候。若‘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杨柳池塘淡淡风’之类是也。故公自以此句语人曰:”穷儿家有这景致也无?‘
二、柳永 大力创作长调第一人说宋词,柳永是必须要知道的人,柳永最主要的贡献是柳永大力创作慢词(长调,既篇幅较长的词),柳永之前的词作,大家可以看到都是虞美人、蝶恋花、渔家傲等等篇幅短小的词。
词从篇幅来说,大致可分三类:(1)小令;(2)中调;(3)长调: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外为长调。这种划分不是绝对的准确,但是大家看看柳永之前的词就知道,柳永是有首创之功的人。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慢词开拓者,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他比晏殊还大几岁,但是因仕途不顺流连于酒肆歌坊,听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士大夫们对其又爱又恨,张舜民《画墁录》有如下记载:
柳三变既以词忤仁宗,吏部不敢改官,三变不能堪,诣政府。晏公曰:“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公曰:“殊虽作曲子,未曾道:‘针线慵拈伴伊坐。’”柳遂退。
苏东坡也有几次提到柳永,虽有些瞧不起,但是难免又把自己与前辈比较:
少游自会稽入都,见东 坡,东坡曰:'不虞别后,公却学柳七作词。'少游曰:'某虽无学,亦不如是。'东坡曰:''销魂当此际',非柳七语乎?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改造的词人, 也是两宋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利用俚词俚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面这首《雨霖铃》最能代表柳永以上的风格,长调、铺叙、白描:
寒蝉悲惨,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可以不说欧阳修、不说张先、不说晏小山,但是切切不能漏断苏轼,东坡师长西席从前只作诗不填词,一开始填词时,就显露出了分歧凡响的特点,南宋俞文豹《吹剑录》中记载的这段话,值得好好品味: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 我词何如柳七? 对曰: 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 东坡为之绝倒。
这段话一方面说了柳永在当时的影响,另一方面说了东坡词的分歧凡响之处,苏东坡从小学习诗文,他一开始不写词的,而诗文言志的本性,在苏东坡一开始填词的时候就影响到了他的作品。
因此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不雅观。”陈师道说:“子瞻以诗为词”李清照说的更故意思,说东坡词是“句读不羁之诗耳”。而苏东坡 “一洗绮罗喷鼻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见宋胡寅《酒边词序》),\"大众指出向上一起,新天下线人,弄笔者始知自振。\"大众逐渐改变了士大夫对付词的鄙视,开始用词而不仅仅用诗来抒写个人襟报与情怀。《理解苏轼创立的诗化词利害之处, 才算窥见填词入门之道》
东坡词大家耳濡目染,估计好多作品倒背如流,这里录一首《大江东去》吧,也叫做《念奴娇》《酹江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骚人物。故垒西边,人性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
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
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四、秦不雅观 婉约词大家秦不雅观(1049-1100),字少游,号淮海居士,排行第七。 与黄庭坚同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后人把词分为豪放词柔顺约词,宋人实际上还是把婉约词作为词的本色,大多数人的词作以婉约为主,包括豪放派的苏轼、张孝祥等人也有好多的婉约之作。而秦不雅观,则是婉约词的代表人物,冯煦在《蒿庵词论》中说道:
“淮海、小山 ,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淡语皆有致。”
淮海事指秦不雅观,小山是指晏几道。
婉约词形成于晚唐,这一类词修辞婉转、表现细腻。题材多写儿女情长、羁旅相思之情,在表现手腕上,多用蕴藉蕴藉的方法表现感情。 从唐五代\"大众花间派\公众的温庭筠、韦庄 开始, 宋初的欧阳修、晏殊、晏几道、柳永、秦不雅观、贺铸,李清照等名垂千古的佳作。
秦不雅观词《八六子》: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东风十里柔情。
奈回顾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喷鼻香减。那堪 片片飞花弄晚,濛濛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五、周邦彦 赋化之词学习词,周邦彦事不可不知的人物,虽然没有苏东坡欧阳修的名头那么响亮,但是老街这篇文章不写欧阳修也要写周邦彦,解释了周邦彦在宋词的地位。这是北宋篇提到的末了一个人物。
周邦彦(1056年-1121年),字美成,号清真居士。被尊为婉约派的集大成者,称为“词家之冠”。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对周邦彦评价不高:
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永叔、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质。方之美成,便有淑女与倡伎之别。
美成词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落为最高级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
但是,多年往后, 王国维又写了《清真师长西席遗事》,对周邦彦刮目相看,说周邦彦是“两宋之间,一人而已”,而且说他是“词中老杜,集大成者”。 对付王国维的变革,叶嘉莹师长西席认为王国维喜好唐五代北宋初年的小令,却不喜好南宋的词。由于王国维喜好“歌辞之词”、“诗化之词”,却不能够欣赏“赋化之词”的好处,他不能分别来看待:
你用欣赏“歌辞之词”、“诗化之词”的眼力来欣赏“赋化之词”,你以为一点也不冲动人,你不能够欣赏,就认为这个不好。
叶师长西席认为,周邦彦是写“赋化之词”的开山鼻祖 ,对付后来的吴文英等南宋词人起到了巨大的影响。这一类词人用赋的笔法来写词。赋者,铺也 ,个中的一个阐明便是铺陈、展开。 柳永也是展开铺排,周邦彦不同的是用思想去写、用安排去写,表面看来在于柳永按照韶光顺序,周邦彦却以思想安排,他的词作中叙事常常时空交错,反复勾勒。 《叶嘉莹师长西席为什么评价王国维不能欣赏赋化之词?》
其余,周精通音律,能自度词曲,是非各词体兼工。词到周邦彦手里,犹如诗到了杜甫手里,在形式上已经达到完备的水准,因此说周邦彦“集大成”并不为过。但是和杜甫比思想和内容,那便是寰宇之别了。
《兰陵王·柳 》: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转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
未完待续,嫡请看下篇,南宋篇。
@老街味道
理解苏轼创立的诗化词利害之处,才算窥见填词入门之道
诗词闲话126-叶嘉莹师长西席为什么评价王国维不能欣赏赋化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