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

高鼎 清代

草长莺飞仲春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村居

译文

农历仲春,青草逐渐萌芽成长,黄莺飞来飞去,轻拂堤岸的杨柳陶醉在春天的雾气中。

村落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家,赶紧趁着东风把鹞子放上蓝天。

注释

村落居:在村落庄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醉:迷醉,陶醉。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散学:放学。

纸鸢:泛指鹞子,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鹞子。
鸢:老鹰。

创作背景

公民教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高等编辑陈恒舒:关于这首诗,近年来有一些选本和赏析文章称其为“高鼎晚年归隐于上饶地区,闲居屯子时即兴之作”(周啸天《啸天说诗》,四川公民出版社,2018),乃至说高鼎“遭受媾和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晚年归隐于上饶,诗中孩子们高枕而卧放鹞子的生活,大概是墨客壮志难酬后心之所向的生活”(李娜《浅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代童趣诗》,《文教资料》2017年第1期)。

这些说法实在是误将另一首同题作品——辛弃疾《清平乐·村落居》的写作背景原封不动地照搬了过来,“强加”在高鼎《村落居》的头上。
究其缘故原由,这两首诗均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篇目,均写村落庄生活,也都写到了儿童活动(辛词中有“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之句),西席在教室传授教化中也常常将这两首作品相勾连,一来二去,遂成张冠李戴之误。

《拙吾诗文稿》中的诗作均以年代为序编排,从《村落居》所在的位置来看,这组诗当作于同治二年(1863)春,当时三十六岁的高鼎正避乱宁波乡间教书为生,写的乃是战火未曾波及的宁波乡间的盎然春意和童真童趣。

赏析

这首描述春天风光的小诗,是墨客闲居屯子时的即景之作。

“草长莺飞仲春天”写韶光和自然景物。
生动地描写了春天时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屯子特有的妖冶、迷人的景致。
早春仲春,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畅地歌唱。
堤旁的柳树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扭捏。
“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景物写活,使读者仿佛感想熏染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读者的面前也彷佛涌动着春的脉搏。

“拂堤杨柳醉春烟”写村落中的原野上的杨柳,“拂”,“醉”,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
枝条优柔而苗条,轻轻地拂扫着堤岸。
春日的大地日暖融融,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旁边摇摆。
墨客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
这是一幅范例的春景图。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紧张写人物活动。
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鹞子的生动情景。
孩子们放学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鹞子。
儿童正处在人生早春,儿童的欢声笑语,兴致勃勃地放鹞子,使春天更加活气勃勃,富有朝气。
儿童、东风、纸鸢,墨客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活气和希望。
结尾两句由前两句的物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春景既然如此动人,生活在这如画的春光中的人更是如此,诗的后两句,由景而及人,墨客饶有情致地写了一个群童放鹞子的场面。
景象实在太好了,连平时爱在外贪玩的小学生们也一反常态,放学后早早地回到家,赶紧放起风筝来。
“散学归来”用一“早”字,解释连孩子们也让这风和日丽的景象给打动。

全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写人,前半部分基本上是写的静态,后半部分则添加了一个动态。
物态人事相互映衬,动态静态彼此补充,使全诗在村落寓所见的“春”景这一主题下,完美和谐地得到了统一。

《村落居》是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第一、二句写韶光和自然景物,详细生动地描写了春天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屯子特有妖冶、迷人的景致;第三、四句写的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鹞子的生动情景。
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洋溢着欢畅的感情,给人以轻松、美好的感想熏染,具有极强的艺术传染力。

作者

高鼎(1828年-1880年),字象一,一字拙吾,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清代墨客,有《拙吾诗文稿》。
高鼎生活在鸦片战役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其人无甚业绩,一样平常人提到他,是由于他写了一首有名的与放鹞子有关的的诗——《村落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