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绳是一种高难度的平衡运动,类似当代杂技中的走钢丝。东汉时西域的绳伎已在皇宫中演出,隋唐往后高空走绳日趋成熟,宋代、辽金时期仍有发展。绳伎在清代由前代太常寺管理改为武备院管理,并由丝绳改为铜绳或麻绳。维吾尔族的“达瓦孜”吸融了中原绳伎的精华,形成其独特的风格,成为中华民族杂技艺园中的奇葩。
汉代绳伎称之为“走绳”或“履索”等。艺人先相隔一定间隔埋两根立柱,柱子两头安辘轳系绳,绳子用辘轳卷紧,使之绷直如弦。艺人在绳子上演出各种杂技动作,或独来独往,翩翩起舞;或两人对舞,中路相遇侧身而过;或在绳子上走高跷、叠罗汉,险中更险。张衡在《西京赋》中说,”走索上而相逢”。唐学者李善注:“索上长绳系两头于梁,举个中间,两人各从一头上,交相度,所谓舞絙者也。”
明人田艺蘅有《不雅观舞絙妓示座客》诗云:“彩绳凌汉架,美女步虚行。 独立停鸾稳,双飞去燕轻。倒垂身若堕,偃卧体无倾。 似蝶和花落,如猿得树争。”《晋书·乐志》云:后汉天子受朝贺,舍利从西来,献于殿前,“以两大绳系两柱头,相去数丈,两倡女对舞,行于绳上,相逢切肩而不倾。”这里记述的是双人在绳上演出。正如宋代墨客艾性夫《赠绳伎》的描写:“绝艺当场万目倾,两竿朽索半空横。反提双女摩肩过,仰射孤鸿信脚行。胆似子龙身里满,体如飞燕掌中轻。弄潮已叹吴儿险,更有人从去世处生。”
清王士慎书《不雅观绳伎诗轴》
山东沂南汉画像石《宴乐图》中有三人在绳上演出,两端各有一人作走舞动作,绳中间一人两手握绳倒立。在一根绳上做手倒立,这已是一个高难度的惊险动作了;更为怵目惊心的是,在绳子下面的地上,反插了几把锋刃向上的尖刀,跌落下去就要被刺伤乃至有生命的危险。演出者履险如夷,显示了闇练的技巧。
唐代民间的走绳活动,多在清明节前后举行,演出者大多是女艺人,年轻貌美,体态轻盈,打扮入时,婀娜多姿。她们“从绳端蹑足而上,往来倏忽之间,望之如仙,有中路侧身相遇而过,有著屐而行之,从容俯仰者;或以画竿接胫,高五六尺;或踏肩蹈顶至三四重;既而翻身掷倒至绳,往还曾无蹉跌。”(《全唐文纪事》)中唐墨客刘言史,一次在镇守潞州(今山西长治)的李夷简举行的宴会上,不雅观赏了走绳艺人的精彩演出,即席写下一首七言古诗《不雅观绳伎》。从诗中可知女艺人的高超技艺:在三四人高的绳索上背着行走,步伐还要和着音乐的节拍;从两边朝她抛弹丸扔短剑,均被她侧身躲过,转身换步是何等轻盈。溘然身体一闪似将跌下,却又稳稳地坐在绳子上,上万名不雅观众紧张得寒毛竖起;惊险的动作接连不断,从绳子上倒挂着好似垂柳一样平常。诗云:
泰陵遗乐何最珍,彩绳冉冉天神仙。
广场寒食风日好,百夫伐鼓锦臂新。
银画青绡抹云发,高处绮罗喷鼻香更切。
重肩接立三四层,著屐背行仍应节。
两边丸剑渐相迎,侧身交步何轻盈。
闪然欲落却收得,万人肉上寒毛生。
危急险势无不有,倒挂纤腰学垂柳。
下来逐一芙蓉姿,粉薄钿稀态转奇。
坐中还有沾巾者,曾见先皇初教时。
诗的首句所言“泰陵”乃唐玄宗陵,可知末句“先皇”指唐玄宗。由于走绳在唐玄宗时最为盛行,每年八月五日 “千秋节”在宫中多有演出。《封氏闻见记》卷六有“绳妓”条就作过详细记载:“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八月五日,御楼设绳妓。若先引长绳,两端属地,埋鹿卢 以系之。鹿卢内数丈,立柱以起,绳之直如弦。然后妓女以绳端,蹑足而上,往来倏忽,望之如仙。有中路相遇,侧身而过者,有著屐而行,而从容俯仰者。或以画竿接胫,高五六尺,或蹋高蹈顶,至三四重,既而翻身掷倒,至绳还注,曾无蹉跌。皆应严鼓之节,真奇不雅观也。卫士胡嘉陵作《绳妓赋》献之,辞甚宏畅。玄宗览之大悦,擢拜金吾仓曹参军。自寇氛覆荡,戏子分散,外方始有此妓,军前宴会,时或为之。”
唐舞绘——神娃登绳弄玉
这里记述的是公元736年阴历八月五日,是唐玄宗51岁生日,皇宫御楼前设宴庆祝并有走绳演出。先扯出一根长绳,两头搭在地上,埋两个辘轳,系住绳子两端。辘轳中间有好几丈远,立起柱子把绳子撑起来,再迁徙改变辘轳把绳子拉直,绳子绷直就像琴弦一样。然后艺妓从绳子两端,踮起脚尖上去,来回行走飘飘悠悠,望去就像仙女一样。她们伴随着锣鼓的节奏自若地演出,或者在绳索中间相遇,彼此侧身而过;或者在绳索上随意俯仰,轻盈矫捷;或者一人站在绳索上,让另一人用腿承接六尺高竿子的顶端,然后连竿带人举起来;或者一人承托一群相互站在肩膀或头顶上的演出者,层层叠叠三四重,犹如孔雀开屏一样,然后依次翻身落在绳索上,不出一点差错。
卫士胡嘉隐不雅观看演出后作《绳妓赋》献上,说唐玄宗举办绳伎活动,不是“玩人丧德”,也不是“悦彼姝者子”,而是“犹君之从谏则圣,伎之从绳则正;惟伎可以为制节,绳可以为龟镜”,“奇伎兮忽还天上而不可见,绳绳兮道之远兮不可明”。这样奥妙地利用“绳”字作文章,就把唐玄宗的线人之娱粉饰成具有深远意义的政治活动。唐玄宗大为欣赏,将作者“擢拜金吾卫仓曹参军”。一个小小的卫士,借题发挥正和天子心意而当选拔,如此选用军事人才可谓新奇。但是,自从安史之乱往后,艺人都被遣散,外国才有这种艺人。只有在军营里或举行盛大宴会时,有时才演出一次。
在走绳演出中加演其他杂技项目,是唐代走绳技艺的一个特点,如穿木屐走绳、踩高跷走绳、在高悬的绳上演出人叠人的叠置技艺等。目前保存在日本已有八百年历史的古代画卷《信西古乐图》(别号《唐舞绘》),描述了唐代传入日本的百戏节目。这幅图是描述走绳技艺的,绳上的三位女演员都穿着高跟木屐,个中一个人手执火把,另两人演出手技抛球。此后各个朝代,凡遇盛大宴会或庆典,也多有走绳演出。
伎儿欲夸众,喜占衢路交。
击组不厌长,缚竿不厌高。
空中纷往来,巧捷如飞猱。
却行欠肤寸,倒挂连秋毫。
参差有万一,虀粉安可逃。
钱刀不盈掬,出生轻鸿毛。
徒资察看犹豫好,曹偶相称褒。
岂知从事者,处之危且劳。
从北宋政治家司马光的这首《走索》诗看,当时的演出是在人流聚拢的交通要道处进行的。《武林往事》记载南宋时清明节前后游西湖盛况时就写道:“苏堤一带,桃柳浓阴,红翠间错,走索,骠骑,飞钱,抛球,踢木,撒沙,吞刀,吐火,跃圈,斤斗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猬集。又有买卖赶集,喷鼻香茶细果,酒中所需。而彩妆傀儡,莲船战马,饧笙和鼓,噜苏戏具,以诱悦童曹者,在在成市。”可见苏堤上有百戏、杂技的演出,可见走索在民间已很盛行,并延续几百年。清代杭州秀才俞苍石《不雅观绳伎》云:“一线腾身险复安,往来不厌几次看。笑他着脚宽平者,行路如何尚说难? ”墨客别具匠心,由杂技演员履险如夷想到慨叹世事困难的人,劝诫他们平心知足,乐不雅观处世。这种构思,不能不说新颖深刻。
清代民间杂伎活动有了较大的发展,除了城乡各地常常有借以谋生的“杂耍把戏”演出外,集市、庙会和节日里常有杂伎演出;有些演出还领悟了杂伎、舞蹈与戏曲,使之更加引人入胜。清人梁玉绳有《走索行》,写专业艺人在桥边演出,走绳技巧之高超:“桥边丝绳争牵引,约以铜环束缚紧。纤柔两手执沙囊,步武安闲初不窘。一往一来快于马,或前或却捷于猱。忽然倒挂恣轻矫,钩住丝绳脚尖小。移时复见腾空来,微微轻汗晕红腮。从容旋把云鬟整,欲下不下还徘徊。”
曾朴《孽海花》
清末民初小说家、出版家曾朴《孽海花》第六回中有一段关于走绳演出的描写:“绳戏场设在大厅的轩廊外,用一条很粗的绳牢牢绷着,两端拴在三叉木架上。那时早已开演。只见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子,面色还生得白净,眉眼也还清秀,穿着一件湖绿色密纽的小袄,扎腿小脚管的粉红裤,一对小小的金莲,头上包着一块白绸角形的头兜,手里拿着一根白线绕绞五尺来长的杆子,两头系着两个有黑穗子的小球,正在绳上忽低忽昂地走来走去,大有矫若游龙、翩若惊鸿之势。堂下胡琴声咿咿哑哑的一响,那女子一壁婀娜地走着,一壁啭着娇喉,靡曼地唱起来。”演出者“是一班粤西来的跑马卖解的,里头有两个云南的苗女,走绳的技能,非常高妙,能在绳上腾踏纵跳,演出各种把戏。”清代墨客严允肇的《不雅观绳妓作》,描写了走绳女艺人歌舞俱佳、技艺轶群的精彩演出。诗云:
长绳罥竿高百尺,杨花雪落城南陌。
美人冉冉化行云,细榖轻绔望空掷。
冶袖双开舒锦臂,婆娑往来若平地。
盘中小试飞燕舞,楼上惊看绿珠堕。
回眸顾盼无限情,空里忽闻环珮声。
天风吹入碧云去,始觉仙骨姗姗轻。
轻躯高下无断续,舞罢腰肢新结束。
燕钗堕地悄无声,背立当窗鬓云绿。
抱得秦筝写春怨,歌唇宛转吴趋曲。
吴歌楚舞绝可怜,谁家笑掷珊瑚鞭。
据《清实录》载,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宫中设元宵火戏,“叶尔羌诸回城入觐伯克等皆奉旨与不雅观。回部铜绳伎亦至此献艺,乾隆帝甚悦,与词臣共赋“不雅观回部绳伎联句”诗。”因其“绳伎”来自于西北回民聚居的地方,如陕西、甘肃、新疆等地,故称之为“回部绳技” 或“回人绳伎”。清代藏书家汪启淑《水曹清暇录》卷十三有“回部绳技”条云:“回部平定后,奉正朔,岁纳贡,更献其绳技之戏。予曾见之,矫捷幻变,实有可不雅观。
程晋芳有《回人伎》乐府一篇,形容酷肖,且寓针砭,洵是传作。” 程晋芳是乾隆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他有一首长诗《回人伎》诗,对付“回部绳技”作了惟妙惟肖的描述。个中有句云:“上竿伯仲皆放空,一身盘旋随回风。又向竿头施软索,天高地虚难立脚。”“一人犹曰绳可胜,更三两人以次升。或相击刺或揖让,往来在换交肩肱。”将两三个人同时走索,并在绳索上演出格斗和礼让的惊险状况,都逐一记录在诗中。
关于回部绳伎与内地走索的不同和特点,清代墨客、史学家赵翼《檐曝杂记》卷一有“回人绳伎”条作了先容:“ 回人有能绳伎者,与内地不同。内地走索之法,椓两竿于地,以索平系于竿,而人往来其上耳。回人则立一木高数丈者,其颠斜系长绠属于地。回人手横一木,取其两头轻重相等,不致欹侧,则步绠而上,直至木之颠,并翘一足,而仅以一足踏于绠,口唱歌,良久始下。真绝技也!
”内地的走索,是在一根水平的绳索上行走,相比拟较随意马虎。“回人绳伎”是在一根斜着的绳索上行走,难度显然较大。今维族“达瓦孜”也是回部绳伎之一。
达瓦孜
“达瓦孜”一词维吾尔语的意思是“高空走大绳”,是维吾尔族传统的民间杂技演出艺术。传统的达瓦孜艺人是赤脚演出,靠脚上常年走出来的茧子和绳子打仗的觉得节制平衡。在绳上,达瓦孜艺人不仅可以演出提高、退却撤退、蹦绳等大略的技巧,还可以演出蒙眼走、盘腿坐绳、骑绳等高等技巧。有的时候,他们还故意假装单脚或者双脚踩空,像是要摔下来,却不才落的瞬间,双腿夹绳,安全无事。那时候的演出者不系安全绳,手中也没有帮助平衡身体的长木竿,这个中的风险可想而知。
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6年)进士祁韵士, 32岁时任国史馆纂修官。曾被谪戍伊犁,期间实地稽核、潜心研究新疆的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编写出了一系列有关西北史地的著作,并由此成为西北史地学的奠基人。他的百首《西陲竹枝词》中也有一首《绳伎》,诗中原有夹注:“回人善为踏绳之技”。诗云:
寻橦度索巧无双,传自花门远部降。
孑孑孓孓多少态,熟能矫捷力能扛!
1996年6月初稿 2004年8月修正
2008年收入《中国古代体育诗话》
2008年出版《中国古代体育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