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请注明出处,欢迎关注同名微信公众年夜众号“水寒说语文“,有更多更新鲜更丰富的内容供应)
本日上课前,溘然间鼻炎就开始加重了。但课还是要上的,不过一边擦鼻涕,一边上课,肯定影响上课效果。怎么和学生阐明一下,表示一下歉意,但又不大突兀,让他们有所收成,是我所思考的问题。
于是上课铃一响,一边打着喷嚏,流着鼻涕,一边和他们阐明,我的过敏性鼻炎溘然加重了。过敏是当代医学的观点,但过敏源一定不是现在才有的。比如,这段韶光到处飞絮成灾,杨树有杨絮,柳树有柳絮,古已有之,但彷佛没怎么有人说过敏的事儿。
我们不妨开动脑筋想一想,在我们的影象库存中有哪些写到柳絮或者杨花的诗文。
学生一下子就想到了谢道韫。《三字经》中有“谢道韫,能咏吟”之说,这六个字说的便是《世说新语》中的一段小故事。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 公欣然曰: “白雪纷纭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纭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宗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比较。”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便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由于这个故事,谢道韫成为千古传颂的才女,有“咏絮之才”的美誉。
我就这个问学生,为什么谢朗把下雪比成“撒盐空中”没有赢得谢安的赞许,反而谢道韫把雪比成“柳絮因风起”,谢安就大笑乐,极为赞许呢?
学生说是由于把雪花比成柳絮,两者更相似。我就引用屈原的《九章》中的“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这句话来说, “霰”便是在高空中的水蒸气碰着冷空气凝集成的小冰粒,多不才雪前或下雪时涌现。事实上,当空气湿度不足大,温度又非常低的时候,确实会涌现小雪粒,而不是大片的雪花,在这个时候,把下雪比成“撒盐空中”还是很形象的。
我接着见告他们要从文本中找到关键词,便是“白雪纷纭何所似”,由于“纷纭”,解释雪下得很大,是纷纭扬扬的样子,这样纷纭扬扬的雪花,当然用“柳絮因风起”比喻更为形象一些。
【这时候,我头脑中显示的是《林冲风雪山神庙》中的场景,里面有一句“那雪下得正紧”,个中的“紧”字历来为人们所激赏。但考虑到再引用这个就扯得有一点太远,于是就藏在头脑里,没有说出来。】
除了这个外型上的相似点之外,再追问学生还有什么其他缘故原由没有?有相称一部分学生说到“柳絮因风起”更具美感。这一点也确实非常主要。空中噼里啪啦地撒盐粒子确实没有什么美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形成,须要随时随地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接下来有一个女孩想到了《红楼梦》中薛宝钗的词:“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我知道这句,而且,我也知道林黛玉也写了一首关于柳絮的词,和薛宝钗的有很大不同。但很遗憾,我对林黛玉的这首词不熟习,不会背诵,以是,没办法在这个地方展开即刻展开,详细说说同一个事物在不同人的眼中为什么会有不同,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
接下来又有学生想到了这样一些诗词: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这是韩愈的《晚春》中的诗句,小学就学过,以是学生比较熟习。用来描写前一段的杨花漫天飞雪的环境非常棒。
还有学生想到了“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这是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诗句,初中一样平常会学习到。
还有有学生想到了“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这是隋朝的写送别的民歌,我编选到国学教材的送别诗中了。
也有学生水平比较高,想到了诸如:“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这样的晏殊的词,还有“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的苏轼的词。
还有人想到了张先的“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这样的诗句,说实话,这首词我也不熟习,不过由他说张先,一下子提醒我还有一首苏轼写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是写杨花非常有名的词。
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本想只是做一个小小的课程的导入,但没想到学生的积累还真不少。一方面那些会背诵很多诗词的学生因此有很骄傲的觉得,匆匆使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另一方面,那些积累不足的同学,也因此有了倾慕之感,我想,他们走进诗词之门的那一天也不远了。
我还给他们补充了一首杨万里的小诗:
闲居初夏昼寝起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还有杜甫的《漫兴其五》中的诗句:
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当然,这个导入过程,也有一点不敷,虽然我给学生说在古代诗词中杨花和柳絮基本上是一个东西,都是指柳絮。但他们没有人追问为什么。以是我也就没有说,实在这里有一个小小的传说。
京杭大运河运河开通后,隋炀帝造了大船沿河嬉戏,这时候他的暴虐劲儿就出来了,命人征用民女,还弄了好多羊,让女孩和羊一起牵拉大船提高。
当时有臣子怕盛暑到来,民女承受不了,于是向隋炀帝建议在河提上栽柳树。栽种柳树作什么用呢?一是柳树可以成荫,这样民女拉船时可以在柳树下前行,不致耐劳;二来羊可以沿路边吃柳树叶,吃了有力气拉船。这两条听上去有点胡扯,但除此之外,还有一条,便是出于比较科学的考虑:树根可以紧固土壤,保障河堤的稳固。隋炀帝一听就乐了:这不是一举三得吗?于是敕令民间进贡柳树苗,一颗树苗可以换取一定数量的布匹作为赏赐。然后,隋炀帝还带头栽种了一株柳树。
当时民间纷纭传言,隋炀帝在栽了柳树后,亲自给树赐了一个姓:杨。这和他自己的姓氏一样,于是此后就有了“杨柳”这个称呼。
事实上,这只是一个好玩的传说而已,古代很早便是杨柳并称,比如,《诗经》中就有非常有名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在古代,人们是把杨视为与柳是同一栽种物的。
从古代诗词来看,就像写“风、花、雪、月”一样,写杨花柳絮的也很不少。古人从中看出了美感,不知道古人是否也深受它们带来的过敏之苦。反正现在的很多人是深深厌恨着每一年杨花柳絮飘飞的日子,口罩成了出门的必须装备。如果没点儿古典诗词的储备,以及由此带来的审美心态,怕是除了谩骂这让人打喷嚏,流鼻涕的杨花柳絮之外,很难享受它所带来的这种美感吧。
我还给学生讲了讲北京的杨絮泛滥成灾的缘故原由。为了管理沙尘暴,就要多种树,为了快速见效,自然只能栽种速生林,杨树就成了最好的选择。如果栽种银杏一类的成长缓慢地树种,那就远水解不了近渴,看校园里的银杏树,几十年了,也不过碗口粗细。
杨树虽然成长快,可成年的杨树就有了飞絮的问题。现在飞絮管理是一大麻烦,除了直接砍伐之外,便是通过“绝育”的办法进行。
在讲到这的时候,我和学生产生了不合,是雄性杨树飘絮,还是雌性杨树飘絮。一韶光有一点暗昧了,下了课之后又查了一下资料,是这样的。
杨树分雌雄株,雄株早春先着花,雄株花絮优柔,随风飘,常说的“毛毛虫”便是他的雄花序。几天之后雄花序就掉落满地,结束义务。下图便是雄花。
雌花序晚于雄株着花,绿绿的,开完之后开始孕育种子,同样是绿绿的,由于都是果实,以是雌花序比较硬。须要成长过一段韶光之后,在阳光明媚的4月旁边,种子成熟之后就开始飞絮了。飞絮实在便是杨树的种子。
看来紧张还是“女人”惹的祸。
用了大约快半节课的韶光才把这个导入完成,学生挺高兴,我也挺愉快。虽然接下来原来安排的课程没有完备讲完,但我以为无所谓。讲这首诗词,还是讲那首诗词,实在并不主要,主要的是引发他们的兴趣,我只是师傅领进门而已。
我这样说,可能会让某些一板一眼评课的专家、教授们以为不舒畅。这个课便是一个东拉西扯的课,有语文,也有生物,有地理,乃至还有一点康健知识。整节课便是一个大杂烩,四不像。如果掐着表看导入用多永劫光,学生回答问题用多永劫光,小组互助学习用多永劫光,那这节课就更说不过去了。
但我不是很在乎这样的评价,对付这样那样的风起云涌的课改口号,我已经麻木了,干脆来个“以不变应万变”,如果还是用飞絮来形容的话,那便是:
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东风高下狂。
这是宋代道潜和尚的《口占绝句》中的两句。这句话翻译过来便是,“老子就这样了,便是这么任性,爱咋咋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