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陈春露 晚上八点 本日

溯源龙游村落落与寺庙的久远分缘

佛教在中国两千多年,是个逐渐中国化的过程。
但新文化运动后曾经对它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正如赵朴初师长西席在《佛教知识答问》的媒介中说:“我曾看到一本毛主席的勤务员李银桥写的书。
有一天,毛主席在延安出门闲步,毛主席对李银桥说:‘我们去看看佛教寺庙,好不好?’李银桥说:‘那有什么看头?都是一些迷信。
’毛主席说‘片面片面,那是文化。
’我因而想起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周建人师长西席写信给我说:‘文革’初期范文澜师长西席向他说,自己正在补课,读佛书。
范老说,佛教对中国文化有那么深厚的影响,不懂佛教,就不能懂得中国文化史。
1987年,我到四川一个佛教圣地看到被人贴迷信标语的事实,回来写了一份报告,钱学森博士看了,写信给我说:‘宗教是文化。
’这三个人,一是伟大的革命家,一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一是当代的大科学家,所见相同,承认佛教是文化。

佛教作为一种文化,两千多年来,已经渗透在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天文、印刷、医药以及风尚习气等等各个方面,也包括对中国地名的影响。
本文拟从龙游地名入手,说说村落落与寺庙的久远分缘。

故乡月溯源龙游村与寺庙的久远分缘

翻阅《天启衢州府志》,明朝龙游境内十一乡的寺院道不雅观竟有近50所,佛寺多于孔庙成为古代文化的一大特色。
详细统计如下:

县东有东华教寺、东岳行祠;县东十五里宝兴院;县东十五里马报山遗爱庙;县东三十二里舍利寺;县东四十里证果寺;縠水乡北资福寺、白云教寺、縠水院、西北道院;龙游乡九峰禅寺、延庆院、安乐院、崇善宫、徐侍郞庙;(县东五十里)善化乡凤溪教寺、南资福院;铜钵山龙华禅院;县东南僧伽院、千松院;县东南七十里永清不雅观;县东北十里永寿院。
县南十里法安禅院;万善乡灵嘉寺、景福院、智因院、兴福院;灵山乡圣寿禅寺;县南二十里含辉宫;县南四十里青葛澳龙王祠、龙须岩龙王祠;县南五十里灵山延和院。
县治西北百余步灵曜寺;县西一里明化寺;县西东西岳下集善宫;县西二十里国清院;(县西三十里)立德乡玄真宫;(县西五十里)亲仁乡岑山寺、喷鼻香山禅院。
县北宣教乡乌石教寺、寿山寺;县北十五里国宁院;县北清化乡安国院;县北三十里豸屏山真下道院。

《康熙衢州府志》中也有专门的篇章论述寺不雅观(卷二十六),这么多的寺庙道不雅观的喷鼻香火壮盛不完备是古人愚蠢,古时寺庙都是庙学合一的教诲机构,除了有“见礼乐,宣教养,教导天下之人”的浸染,实在还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如湖镇的舍利寺,建于北宋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建成后每年都有定时一聚的庙汇合市,每年开放多少次(朝代不同有所差异),尤以三月三(春耕大忙前)和玄月十九(秋季收成后)最负盛名。
是时,商贾云集,百货杂陈,各种门类的商店和手事情坊都汇聚于此,各种珍宝异物也荟萃个中。
《天启衢州府志》记载龙游三大市:湖镇市、灵山市、尹家埠市。
湖镇市在县东十一里,由东至兰溪境内,是当时龙游第一大市。
《九域志》称:“龙游县有白革湖一镇”。
近闻湖镇庙会已被撤消,深感痛惜,痛惜的不仅仅是物资互换会的撤消,更紧张的是文化的断层,乡愁的“无枝可依”。

1949年后,公民政府没收寺庙财产,勒令僧人还俗,另谋生路;1966年6月1日,公民日报社论《 横扫统统牛鬼蛇神》,提出了“破除几千年来统统剥削阶级所造成的毒害公民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尚、旧习气”的口号,从此中华大地上开始砸毁寺庙道不雅观,禁止信徒宗教生活,龙游也不例外,佛教寺院险些全被砸烂,徒留几个与寺庙道不雅观干系的地名至今。

寺后村落:因村落庄在法安寺的后面而得名。
《康熙衢州府志》卷二十六 寺不雅观篇:法安寺,在县南十里,唐天佑中建。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重修,建国后拆建为校舍,现为寺后低级中学。
寺后往西有一地名曰和尚碓,便是和尚常来舂米的地方;寺后往北有一地名曰和尚桥,大概便是和尚化缘造的桥!

历寺村落:现属湖镇镇,是三叠岩下的一个小村落落,因寺庙而得名。
《康熙衢州府志》载:“三叠山在县东三十里,一名三叠岩。
上有石室如层楼,石床、石囷(qūn)俱备。
旁有石鼓,击之渊渊,声彻木杪。
中有乳泉甚清洌,宋度宗尝遣祭。

寺下村落:现属溪口镇,以在延和寺(唐景福中建)之下而得名。
村落之上半段为南宋状元刘章出生处,故旧名曰“状元坊”。

红殿村落:现属溪口镇,因村落中寺庙的外墙为赤色,庙名通称为“红庙”,村落落因之得名。

庙下村落:元时因村落南有川山殿,村落在庙之下,故称庙下。
1981年又以驻地庙下之上街、下街分出庙上村落、庙下村落。

靖林寺村落:以驻地靖林寺得名,下辖自然村落有田畈、经堂前、靖林寺。

石佛村落:村落落原名石峰。
据《石峰胡氏宗谱》载:元时大德六年(1305年),有名开源、字箬山者,从婺源石枧迁入。
相传,因火烧“余龙寺”时,一僧背石雕佛像来村落,乃改名为石佛,详细何时更名无考。
《天启衢州府志》:白佛岩,县北四十里,广五丈四尺,深四丈七尺。
岩中有佛堂,地峻人迹罕至。
《康熙衢州府志》关于此条有补充:唐叶法善修炼于此,后肖像个中,故名。
上有泉,曰清妙涧。
旁有牛角山点易洞。

真武山下村落:现属塔石镇,旧时豸屏山上曾有真武殿,奇松怪石,磴道盘曲,有“小武当”之称。
真武山上有豸屏山摩崖题记,于岩壁上凿刻长方形圭状牌。

山门寺村落:现属横山镇,因古庙山门寺而得名。

由于本人水平和能力有限,只能列出龙游县境内上述与寺庙有关的村落名,还有如八角殿村落(现属庙下乡)等因资料查寻方面有难度,不再逐一罗列,还望读者诸君不吝见教。

时下,旅游业朝阳东升,中外游客大多喜好看中国的佛教寺院,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
改革开放后,龙游各地也大兴重修寺庙之风,借以带动一方旅游业的发展,这个中,赞许者有之,质疑和反对声亦不少。
这须要人们辩证地看待。
佛教在中国发展两千多年,又与儒家、玄门相揉合,已经成为中国人的心灵支柱之一,并使中国文化更为多元丰富和充满活力。
作为普世宗教之一,“普世”意指某种崇奉不受时空限定,可以普遍回应众人至深的需求。
众人至深的需求是什么?是摆脱痛楚、恶行、去世亡的威胁,使个人生命得到安顿。
这种安顿称为解脱或救赎。
日常生活中,人们每每会在苦闷、彷徨之际去庙里烧个喷鼻香、拜个佛、抽个签、祈个愿。
正如周有光师长西席认为的“作为传统文化主要组成部分的宗教,能实行世俗制度所难以完成的任务,如道德的教养、人格的升华” 等。
佛教是引领人们向善的,这与时下倡导的核心代价不雅观中的“和谐”“平等”“诚信”“友善”等也相契合。

当然,我们也不可忽略佛教寺庙的悲观浸染,如轻视现世的奋斗,重视来生的幸福,易使众人不求精进、意志薄弱等,但手捧《龙游县志》,抚今追昔,读着这些熟习的地名,亦像是读着一本龙游古代文化史,不甚感慨。
虽然龙游大地上的寺庙不必也不能重回到明清期间的盛况,我们亦不能忘了佛教寺庙与生养我们的村落落的久远分缘!

末了,借用赵抃《题湖镇舍利寺塔记》的铭文结尾:修身治心,得佛之深。
清净慈智,乃佛之事。
相好顒顒,金碧穹穹。
虽曰外饰,俾人内恭。
斯庙有塔,是瞻是崇。
完坚弗隳,永焉无穷……

作者:

衢州市教诲局教研员

“晚上八点”特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