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国文学史上最受大家喜好的作家非东坡师长西席莫属,究其缘故原由,无非是东坡师长西席无论面对顺境和困境,自始至终都保持了一颗初心。
据传,苏轼一日饭后闲步,拍着肚皮,问旁边侍婢:“你们说说看,此中所装何物?”一侍婢应道:“都是锦绣文章。”苏轼不以为然。另一侍婢答道:“当是满腹聪慧。”苏轼以为不足恰当。
爱妾朝云回答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轼听罢,捧腹大笑,面露得意之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便是东坡师长西席的可爱之处。读东坡师长西席的词,这种感想熏染更加深刻。里面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无病呻吟,娓娓道来,统统是那样沉着自然。
比如那首被评为悼亡词第一的《江城子》:
十年死活两茫茫,不斟酌,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悲惨。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回籍,小轩窗,正装扮。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曾用“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评赞此词。在这首词里,你觉得不到一丝“矫情”,每一次解读仿佛都是一次侵害,这实在是能够保持初心的人才能做得到的。
然而,万人敬仰的东坡师长西席的初心,却拜倒在另一位区区无名的女人面前。东坡师长西席有位好友名王巩,因受“乌台诗案”(即笔墨狱)牵连,被流放到广西宾州(今广西宾阳)。王巩有位歌妓,名柔奴,别号点酥,如朝云随东坡到惠州罗浮云同甘共苦般,毅然与王巩同行。
几年后,王巩回到京城,东坡为其接风洗尘,席间请柔奴斟酒,东坡问她岭南生活苦不苦,柔奴轻声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这不经意的一句话,像一声惊雷,震得大名鼎鼎的东坡师长西席老容失落色,敬仰之意油然而生。
东坡回家后,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便披衣伏案,写下那首《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
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
笑时犹带岭使女。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平生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骚人物,却被柔奴身处困境而安之若素的名贵品质所冲动,由此也抒发了随遇而安、无往烦懑的旷达襟怀,寄寓着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便是苏轼,那位人见人爱的智者。
2
苏东坡能够做到不忘初心,还得感谢那位太祖天子赵匡胤,正是由于这位仁兄临终“不杀士人”的遗训,而让我们喜好的东坡居士屡遭劫难却能活下去。当然,东坡师长西席的“生”更紧张取决于他的“心”。
这是一颗平常之心,平常得如凡人无异。在流放惠州期间,每每品尝岭南佳果荔枝,就会想起杜牧的那首“一骑尘凡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以为自己比那位唐明皇幸福多了。
当地客家人非常纯朴,看到这位远方来的客人如此贪恋荔枝的美味,就会劝他少吃点,说:“一颗荔枝三把火啊!”我曾经很不解,明明吃荔枝易上火,为何东坡师长西席还劝你“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呢?
后来听客家人讲客家话,忽然感到那句“日啖荔枝三百颗”,可能便是客话“一颗荔枝三把火”,东坡师长西席听错了方言。之后,我又问了许多说客家话的朋友,进行求证,基本同等的不雅观点是:东坡师长西席确实听错了。
我相信东坡师长西席后来一定知道了自己的失落误,也不去纠正它。但这一俏丽的“谎话”,不仅无伤大雅,反而表示了东坡师长西席的任性可爱。且将民谚入诗,可以想见东坡师长西席创作时心情是多么沉着轻松。
这也是一颗童心未泯之心。东坡师长西席满腹经纶,且一肚子不合时宜,这种人留给别人的印象要么是老成端庄,要么不可一世。但东坡师长西席偏偏分歧凡响,读他的诗词,如“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拍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你感想熏染不到丝亳的感情掩饰笼罩,活生生可爱老玩童形象。正是这种率真性情,在他周围聚拢了一帮好友,三教九流都有,民间也流传着很多趣事。
佛印和尚是苏轼非常要好的朋友,一日,俩人见面闲聊,东坡师长西席突发童心,问道:“和尚看我像什么?”佛印微微一笑,答:“你像一尊佛。”东坡听罢很愉快。佛印问:“居士看我像什么?”东坡说:“和尚像一团牛粪。”说罢我们的东坡居士哈哈大笑起来,那愉快的劲头就像孩子得到了心爱的玩具似的。
平时,你这和尚老调侃我,这次我终于占便宜了。回家后,东坡师长西席越想越得意,便将刚才的环境喜逐颜开地见告妹妹苏小妹。谁知苏小妹听完,竟然不冷不热地见告哥哥:你输了,且输得一塌糊涂。
东坡不解,忙问:为啥?小妹说:一个人心里装什么,看别人就像什么。东坡师长西席仿佛打了一记闷垠,呆若木鸡,恨恨地说:又被这老秃驴涮了一把。饮酒去,不想了。
3
宋神宗继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包括欧阳修、苏轼在内的朝廷官员,因对变法提出不同见地,受到排挤,纷纭要求外放。于是,苏轼被任命为杭州通判。那年初夏,苏东坡在履新途中,一改豪放词风,写了一首清新婉丽的《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词写景、记事、说理如信手拈来,极为自然,再仔细琢磨,创造其寓庄于谐,充满聪慧之光,是苏轼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多情的东坡居士,只管对无情的政治感到苦恼,但报国立功的信念,即便是到了不惑之年,依然炽烈。在杭州干了三年后,苏轼调任山东密州知州,这里已靠近边防前哨。在一次佃猎中,人到中年的苏轼,策马扬鞭,纵情驰骋,在他的那首《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中,表达了为国杀敌的强烈欲望。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这不仅是一首豪放之词,更是一首壮怀之词。我敢肯定,这样的壮词,除了苏东坡,没有第二个人能写得出。有人会不同意我的不雅观点,认为南宋的辛弃疾也没问题。
是的,苏东坡和辛弃疾虽都是豪放派词人的俊彦,但两人还是有不同之处,这种不同紧张表示在双方的性情上面。苏东坡可敬又可爱,辛弃疾则可敬却不太可爱。不同的性情,会真实地反响在他们创作的诗词风格上,即所谓词如其人。
苏东坡临终前,曾总结自己生平功业时,点了黄州、惠州和儋州等三个地方。实际上,杭州和密州在他60多年的人生当中,也霸占了主要地位。他先后两次到杭州任职,留下来的财富,到现在还被人津津乐道。
在密州期间,除了写下那首《江城子-密州出猎》这一传世之作,更有一篇被评为词坛第二(第一也是他的作品)的惊世之作,这首词之以是能问世,皆因过了一个节,思念一个人。
4
公元1076年,苏东坡到密州(今山东诸成市)任太守。那年中秋节,东坡师长西席约请几位好友在府第聚会,“欢饮达旦,大醉。”
第二天醒来,忽然想起了在外地做官的弟弟苏辙(字子由),便泼墨挥毫,一气呵成,写下了空前绝后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上苍。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我想,这首词不会背的人该当不多。纵然背不下来,也该当会哼唱将该词谱成的,曾风靡一时的经典曲子。连我这个五音不全、记不住歌词的人,也会把它作为自己的保留歌曲,有机会就拿出来露一手,哈哈!我有时想,每昔时夜家唱这首《水调歌头》时,已在天上宫阙呆了1000多年的苏东坡,会见告我们什么呢?是不是会说:欲知明月几时有,叨教老夫苏东坡。倘若要想人长久,平时多吃东坡肉。
想到弟弟子由,苏东坡又回顾起当年去陕西履新时,和子由在河南渑池的点滴故事,也想起了那首充满人生哲理的律诗,《和子由渑池怀旧 》: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有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去世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昔日波折还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如果说,人生是由无数个坐标点组成,那么,这些坐标点有没有规律可循?苏东坡说,人生有着不可知性,并不虞味着人生是盲目的;过去的东西虽已消散,但并不虞味着它未曾存在。
我们在困难波折的山路上,骑着蹇驴颠簸的经历,难道不是一种历练,一种履历,一种人生的财富。因此,人生虽然无常,但我们不应该放弃努力;事物虽具有有时性,我们也不应该放弃对一定性的寻求。
可是,长于思考人生的苏东坡,却又无法节制自己的命运。
5
宋神宗元丰五年三月,即公元1082年,这是苏轼被贬黄州后,迎来的第三个春天。苏轼在黄州这三年,生活凄苦,心情苦闷,精神孤独,一首《卜算子》道尽了他那份难言的孤寂: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转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只管苏轼认为月有阴晴圆缺是自然规律,但此时他眼里看到的是挂在枝疏叶稀桐树上的缺月,让人感到一阵寒意。谪居黄州的苏轼常言自己是“幽人”,独来独往,犹如缥缈的孤鸿之影。更让他难耐的是,没人明白,没人理解他的怅恨何在。即便如此,苏轼也不愿随便拣根寒枝歇下自己的灵魂。
三月七日,已经习气黄州清贫孤苦生活的苏轼,和几位新结识的朋友在沙湖嬉戏。几年的躬耕生活,让苏轼看起来像一名村落夫,长满老茧的双手,让你无法想象这便是那位名盖京华的大文豪。
早春的气息洗涤了心中的苦闷,苏轼的心也充满了绿色。正玩得愉快之时,忽然大雨骤然而下,由于大家都没有带雨具,一时显得十分狼狈。不一会,雨过天晴,苏轼在回程途中,边走边吟,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缓步。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东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顾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相信很多人都喜好这首词,我也是个中之一。纵不雅观全词,表达了苏轼一种顺应自然、不喜不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就像他在《和子由渑池怀旧 》诗中所说:“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有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以是,“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由于仕途的风雨,就犹如是日然界的风雨一样变幻无常,与其终日忍受这种阴晴不定的烦恼,还不如退隐江湖,统统沉着,“无雨无晴”。
一次有时的雨中嬉戏,却送给后人一份洗涤心灵的精神大餐,这便是苏东坡的本事。不仅如此,他还会给我们送一份不向命运低头的灵丹灵药,你看,在黄州时他所写的《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在他的小说《老人与海》中,说过一句话:人可以被打倒,但不可以被打败。苏东坡便是这样的人,无论朝廷把他流放到黄州、惠州,还是儋州,击垮的只有他的身体,却永久击不垮他那颗率真之心。
6
苏东坡被贬黄州,是因言;能够大难不去世,亦因言。前者之言,用现在的话说,是由于政治上不成熟,口无遮拦,发了几句牢骚,而被政敌捉住了痛处。后者之言,则是由于文章写得太好,让很多人起了怜才之心,乃至包括改革派王安石都劝神宗刀下留人,终极逃过一去世。
因言定罪,实在便是笔墨狱。各朝各代都有,北宋也不例外。比如我上面所说的“言”字,它有不同阐明,你可以理解为说话,也可以理解为文章。又比如“龙”字,你可以理解为一种动物,也可以理解为特指天子。
哦,坏了!东坡师长西席在一首咏桧树诗里曾说过,“根到地府无曲处,此心唯有蛩龙知。”苏东坡说啊,桧树的根一贯到最深的地府都是直的,可是在地下,谁知你是直的还是弯的?以是这个正派的心,只有地下的蛰龙才知道。这句诗本无问题,可他的对手可不会这样想。
当今皇上是天上真龙,你竟然说地下还有一条龙?苏轼你这是有谋逆之心,是去世罪。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我们用的方块字啊,就像一位美女,柔起来它可以幻化成诗和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毒起来它可用来杀人,你还无法自辩,只后悔自己不是文盲。
然而,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苏东坡个人的劫难,却造诣了我国文明史上的文化大餐。早已烟消云散赤壁之战的古沙场,因苏东坡的到来,留下了冠盖宋词的千古绝唱。让我们挺起胸来,一起读,一起背,《念奴娇-赤壁怀古》吧: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骚人物。
故垒西边,人性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一经问世,立即在京城引起轰动。人们忽然感到,没有苏东坡的开封城是那么地无趣,许多人开始怀念远在黄州的东坡居士来。而在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所产生的反响,让苏东坡完备没有想到。
那天夜里,他到蕲水和朋友饮酒,大醉,东倒西歪地走到一座桥边,想安歇一下却竟然睡着了。越日醒来,便在桥柱子上写了几句话。当然,肯定不是“苏东坡到此一游",而是一首《西江月》: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模糊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果真“杜宇一声春晓”!正当苏东坡把黄州苟且的生活,过成诗和远方的时候,朝廷的变故,让他又回到了阔别16年之久的杭州,梦中的钱塘。
7
公元1084年,苏东坡离开黄州,去汝州(今河南)履新。途中,小儿短命,路费花光,不得已滞留江苏常州,暂住下来。不久,神宗驾崩,哲宗继位。新党下,旧党上
苏东坡看到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不仅尽废新法,而且对新党之人实施无情打击,忍不住又上书谏言,直陈时弊。唉,可爱的东坡师长西席,难道你不知道沉默是金吗?这下好了,新旧两党全得罪了。于是,再次要求外调,任杭州太守。
杭州,该当是我国运气最好的城市。不是由于这里风景幽美、经济发达,也不是由于这里曾是多个朝代的都城,而是由于在唐宋两朝先后来了两位国宝级文化人,更由于这两位大伽给这个城市留下了至今尚在发挥代价的遗产。
那便是,如今像两条玉带横亘在西湖上的白堤和苏堤。白堤的作者叫白居易,唐朝最伟大的墨客之一。他在杭州还留下了很多诗作,个中一首最有名,诗名是《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敷,绿杨阴里白沙堤。
苏堤的作者便是苏东坡。苏堤比白堤长,还有一个好听的外号“苏堤春晓”。苏东坡在杭州的收成也比白居易多,哦,是的,就多了一个红颜心腹,她的名字叫朝云。
听说,已经成西湖乃至杭州城文化名片的苏东坡那首诗,便是为朝云而作的。
要不,我们先来温习一遍《饮湖上初晴后雨》吧: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合适。
能得到苏东坡这么厚重的礼物,朝云肯定有其非凡之处。窍门便是,朝云是这个世上最懂苏东坡的女人。以是说,一个女人,可以不俊秀,可以不温顺,只要能懂所爱的男人,就能得到长久的幸福。后来,朝云一贯陪着苏东坡来到惠州,去世后葬在罗浮山下。
“东坡处处筑苏堤”,苏轼生平筑过三条长堤。苏轼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通,并筑堤。公元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
年近6旬的苏轼,把天子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通西湖,并修了一条长堤。如今,这条苏堤在惠州西湖入口处,像一条绿带,横穿湖心,把湖一分为二,右边是平湖,左边是丰湖。
然而,杭州的日子,成了苏东坡生命中末了的美好光阴。随着新党重新得势,新的灾害正向他逐步靠近,而这一次将耗尽一代文豪的生命。
8
在写苏东坡之初心前,千年难出的文艺天才是我对他的基本意见。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在逐渐改动自己的不雅观点。由于天赋对每个人来说,虽有大小之分,但它并不是衡量一个人终极造诣的决定性成分。王安石笔下的仲永,天赋不可谓不高,结果还是“泯然众人矣”。
以是,对一个人来说,天赋固然主要,更主要的是心态。只有把天赋和聪慧牢牢地结合在一起,才能造诣真正的伟业。而一个人的聪慧,一定不是天生的,它一定与心态有关。心态明则聪慧生,心态暗则聪慧泯。
苏东坡师长西席缺少政治聪慧,却充满生活聪慧,因此仕途坎坎坷坷,生活却快快乐乐。嘴馋了,就琢磨如何做菜,研制出了东坡肉、东坡肘子等菜式,我现在想起来都会流口水。
写文章欲用典了,没有得当的,不拘一格干脆想当然耳,居然能把老师欧阳修蒙住,而且让欧阳修还无话可说。这真是一个可爱有趣之人!我假如一个女人,一定会爱上他。
苏东坡的生活聪慧还有一个显著特点便是诙谐。林语堂说诙谐分阳性诙谐和阴性诙谐。阳性也好,阴性也罢,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心态。苏东坡显然是阳性诙谐的精彩代表,在民间流传了很多关于他的搞笑故事。
除他之外,历史上还没有哪个文人有那么高的出镜率,乃至还给苏东坡杜馔一个妹妹来合营他。苏小妹也是个出名的才女,兄妹俩常对诗取乐。相传苏小妹的前额很突出,苏东坡就逗她说:未出门前三五步,额头已至画堂前。
苏小妹也不是好惹的,她看到苏东坡的脸很长,就回敬道: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还未到腮边。哈哈,这兄妹俩,太逗了!
他们互不相让,善意的嘲讽却妙趣横生。在这种家庭氛围中生活,每餐都会多吃一碗饭,然后,再去快走一万步 。
还有一个更有趣的故事,该当是真的。苏东坡有位好友叫张先,对,便是那个外号“张三影”的家伙。张先年逾80,却娶了一个18岁仙颜少女为妾。苏东坡知道后,遂作了一首诗派人送给他。
要知道,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可是宋朝公认的四大书法家。能得到苏东坡的真迹,让张先如获珍宝。可是,当张先展开纸张一看,却是哭笑不得。
我们看看,苏东坡是如何幽张先一默的: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这首诗的意思,一言以蔽之曰,便是“老牛吃嫩草”。尤其那个“压”字,用得非常暧昧,哪有半点大文豪的样子。前几年,在一位有名人士身上也发生过此类事情,倘若苏东坡在世,又不知会写出什么样的诗来。
9
公元701年,在从属于唐朝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今属吉尔吉斯斯坦),一户从甘肃天水迁徙来的李姓人家出身了一个男孩,为了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教诲环境,这个男孩长到5岁时,又随父母来到四川江油定居下来。
我想大家都知道了,这个男孩便是后来成为我国历史最伟大墨客李白。李白在四川生活了19年,是巴山蜀水给了他旷达的性情和灵气。
整整400年后,即公元1101年,因宋徽宗继位而得到赦免的苏东坡,从海南儋州回到江苏常州,一起颠簸,疾病缠身,临终前十天,他把3个儿子叫到床前说:“吾生无恶,去世必不堕,慎无哭泣以怛化。”
意思是,我平生未曾为恶,自傲不会进地狱,你们不要难过哭泣。
1037年,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20岁离川赴京,高中进士。做了官的苏轼,并没有过上几年好日子,身如浮萍,一起坎坷。病逝前两个月,遇赦北返的苏轼游览金山寺。
寺里,那幅李公麟所画的东坡画像还在,看着自己的这幅坐像,苏轼百感交集,写下了《自题金山画像》,对他的后半生作一总结: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曾读过一篇文章,对我国历史上天才级文化人物进行点评,排在前两位的都是在天府之国终年夜的苏轼和李白。尤其是苏轼,是千年,哦不,是万年也难出的天才。
一样平常的历史人物,在某一方面取得突出造诣,就足以独步天下。而苏轼,其诗、其词、其文、其书、其画,每一项取得的造诣无人能出其右,是名副实在的全能冠军。
窃以为,我国历史上天才级人物灿若繁星,且大多取得了非凡造诣。为何这些人可敬却不可爱?无它,由于他们虽有苏轼、李白般天赋,却没有苏轼、李白一辈子都保持的那颗初心。
(文章来源于#爱上苏东坡#微信"大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