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南宋)周季常、林庭珪《五百罗汉图》(局部),喷鼻香印座中点火的纂喷鼻香

在《喷鼻香乘》这本书里,有一个关于“百刻喷鼻香印”的故事。
说是在宋神宗熙宁六年的时候,由于大旱,百姓饮水困难。
当时有人发明了一种“百刻喷鼻香印”,便是把喷鼻香粉用模子压成图案,通过燃烧来计时。
这样,一天一夜就能烧完一盘,非常方便。
后来,根据节气的变革,还发展出了“五更印刻”。
这些印喷鼻香的木范材质多样,从坚木到象牙、乌木、花梨等都有。
图案也很吉祥,比如福、禄、寿字,祥云、梅花等(图2)。
苏轼还写过一首《印喷鼻香》的诗,他把自己的诗、檀喷鼻香不雅观音像、新制的印喷鼻香和一个银盘子一起送给弟弟子由作为生日礼物。

图2 (明)周嘉胄《喷鼻香乘》卷二十二中收录的印喷鼻香纹样

到了南宋期间,都城临安有了专门制作喷鼻香印的职业者,他们用鸣锣声代替吆喝声来招揽顾客。
资善堂(皇子学习的地方)的印喷鼻香也传到了民间,可见佛前印喷鼻香在南宋期间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如果你比拟北宋张择真个《清明上河图》和明代仇英版的《清明上河图》,你会创造一个有趣的变革。
北宋版中,有两家喷鼻香铺,一家在繁华的酒楼前,卖喷鼻香炉和喷鼻香具(图3);另一家则卖炼喷鼻香,这是一种用炼蜜调和多种喷鼻香药粉末做成的喷鼻香丸(图4)。

中国喷鼻香文化与传统审美中宋人燕居焚喷鼻香与鼻不雅观修身

图3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喷鼻香炉店和喷鼻香药铺,绢本淡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4 宋代隔火熏喷鼻香所用的炼喷鼻香,用炼蜜调和多种喷鼻香药粉末做成芡实大小的喷鼻香丸

宋代文人们喜好用一种叫做“埋碳隔火熏喷鼻香”的方法来品喷鼻香(图5),喷鼻香几上箸瓶内插着喷鼻香筷和灰押,鬲式炉置于剔红底座之上,炉内喷鼻香灰中埋入了热碳,喷鼻香灰已经细细整理好并打了喷鼻香径用以装饰,仕女正从云纹漆盒中取了一丸喷鼻香药置于喷鼻香炉中。
这样做可以让喷鼻香药的味道更加纯净,不会有杂烟滋扰。
实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这种隔火熏喷鼻香的方法,但到了宋朝,人们又对它进行了改进。
李商隐在《烧喷鼻香曲》中写:“八蚕茧绵小分炷,兽焰微红隔云母。
”描述了这种熏喷鼻香办法:喷鼻香灰埋着烧红的喷鼻香碳,上面还放了一片薄薄的云母片,喷鼻香药放在云母片上面,相称于烘烤喷鼻香药散发喷鼻香味,这样可以让喷鼻香药的味道更加纯净,没有烟燥气。
这种品喷鼻香的办法逐渐形成了喷鼻香气品鉴的雅俗标准。

图5 埋碳隔火熏喷鼻香

宋代的人们特殊喜好清新淡雅的喷鼻香气,尤其是海南沉喷鼻香,由于它的味道暗香,被认为是沉喷鼻香中的上品。
很多墨客都写过赞颂海南沉喷鼻香的诗句,比如范成大说海南的喷鼻香气都很清新宜人,赵汝适也说海南的沉喷鼻香喷鼻香气清新而持久,赵希鹄更是夸奖海南沉喷鼻香的味道能够让人阔别尘世的鼓噪,带来清新和宁静的觉得。

到了明代,线喷鼻香的涌现改变了用喷鼻香的办法。
《清明上河图》明代仇英版中,有两处关于喷鼻香的描写,一处是文人的书房,案头放着喷鼻香炉和喷鼻香箸瓶,被称为炉瓶三事是文人案头清供的标配;另一处则是喷鼻香药铺,招牌上写着“上料八百高喷鼻香”,屋顶上还晒着新做的盘喷鼻香和线喷鼻香(图6)。
这解释到了明代,人们已经开始利用更方便的盘喷鼻香和线喷鼻香,取代了宋代常用的印喷鼻香。

图6 (明)仇英《清明上河图》(局部)炉瓶三事以及喷鼻香铺屋顶上晒着新做的盘喷鼻香和线喷鼻香,辽宁省博物馆藏

从明代到清代线喷鼻香成为日常焚喷鼻香的主流,明代有一种线喷鼻香制作讲求,在每支线喷鼻香的一端制作一个小挂钩,倒挂点火,名叫龙挂喷鼻香。
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记载:“内府别有龙挂喷鼻香,倒挂焚之,其架甚可玩”。
龙挂喷鼻香在清代依然盛行,并易名为“垂恩喷鼻香”,《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雍正三年十仲春十三日,怡亲王奉旨:“嗣后龙挂喷鼻香定名垂恩喷鼻香,钦此”(图7)。

图7 龙挂喷鼻香是一种倒挂点火的线喷鼻香。
喷鼻香中有一细线,一端以铁丝、铜丝或银丝做钩。

在宋朝,焚喷鼻香成为文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燕居焚喷鼻香是两宋文人的一种生活状态,特指文人营造的清幽闲雅的生活。
在宋以前,焚喷鼻香只是在文学作品中偶尔被提及,像是一种点缀,比如齐梁宫体诗、花间词,还有晚唐的李贺、李商隐、温庭筠的诗作里,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但那时候,焚喷鼻香是一种美的享受,但很少与修身相联系。

到了北宋,文人们开始用焚喷鼻香来展现他们高雅的情趣,他们以为焚喷鼻香营造的氛围就像禅境一样悠远。
而且,他们还把焚喷鼻香和写诗、画画、书法这些艺术活动结合起来。
比如黄庭坚,他的很多诗里都写了焚喷鼻香的场景,这些场景常常和寺院或书斋联系在一起。
黄庭坚的诗里,焚喷鼻香和寺院的关系很明显,比如他说“燕寝着炉喷鼻香,愔愔闲窗闼”,还有“炉喷鼻香滔滔水沉肥,水绕禅床竹绕溪”等等。
他还写了自己在寺院里焚喷鼻香、品茶的感想熏染,比如“熏炉茶鼎暂来同,寒日鸦啼柿叶风”。

在《同王稚川晏叔原饮寂照房》中,黄庭坚写:“高人住宝坊,重客款斋房。
……蒹葭落凫雁,秋色媚横塘。
博山沉水烟,淡与人意长。
自携鹰爪芽,来试鱼眼汤。
”此处博山是指博山炉,沉水是指沉喷鼻香中的上等品,因油脂含量高密度大沉于水中,此外还有速喷鼻香、栈喷鼻香、黄熟等称法,是指沉喷鼻香中油脂含量不高,次一等的沉喷鼻香。
鹰爪芽是指宫中的龙团茶。
在北宋期间,这种茶非常宝贵,只有在早春惊蛰时节,茶树上冒出的青白色芽尖才能制成。
鱼眼是指煮茶时候水沸腾的形态。
《茶经》中讲茶釜在风炉上煮水,一沸泡如“鱼目”时加盐软化水,二沸“涌泉连珠”时投入茶末。

黄庭坚非常喜好焚喷鼻香和品茶,他乃至自称有“喷鼻香癖”,认为用鼻子感想熏染喷鼻香气可以帮助他隔离尘世的烦恼,让身心得到放松。
他曾经由于政治缘故原由被贬到广西,但在长沙碰着了僧人惠洪。
两人一起相聚在潭州的碧湘门外的一艘船上,惠洪给黄庭坚焚了一炷喷鼻香,这喷鼻香是从苏东坡那里得来的,原来属于韩忠献家。
这喷鼻香的气味非常清新,让人遐想到早春时梅花盛开的景象。
黄庭坚通过鼻子感想熏染这喷鼻香气,仿佛进入了一个禅境。
这个故事也记录在陈敬的《陈氏喷鼻香谱》中,里面还描述了这种喷鼻香的制作方法。
这个故事展示了通过鼻子感想熏染喷鼻香气,可以达到一种心灵上的宁静和超脱,也是修行的一种办法。
以是,从北宋开始,焚喷鼻香不仅仅是文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还成为了他们展示高雅情趣的一种办法。

北宋开始,文人在诗词中用“鼻不雅观”和“鼻不雅观先参”表达他们对喷鼻香气的感想熏染和欣赏。
比如说,韩淲写了一首诗叫做《春分前一日》,里面有这样的句子:“沉沉听雨坐,瓶花养喷鼻香梅,鼻不雅观得此供,息定本气回。
”苏轼也写了一首诗叫做《和黄鲁直烧喷鼻香二首》,里面有“不是闻思所及,且令鼻不雅观先参”这样的句子。
“鼻不雅观”来源于《楞严经》。
眼、耳、鼻、舌、身、意,这是我们的六种感官,它们可以感知色、声、喷鼻香、味、触、法这六种外部天下的事物或征象。
当我们通过这六种感官去感知外部天下时,就产生了六种意识,也便是见、闻、嗅、味、觉、知。

在《楞严经》中,有一个故事讲的是喷鼻香严童子如何通过嗅觉(鼻子)来领悟佛法,并得到解脱。
喷鼻香严童子在修行中,通过不雅观察沉喷鼻香的喷鼻香味,领悟到了一些深奥的佛法,终极得到理解脱,并得到了“喷鼻香严”这个称号。
六根互用是一个神奇的征象,它意味着我们的每一种感官都可以感知到其他五种感官所能感知的事物。
这是佛菩萨等解脱圣者的神通境界。
在五代两宋期间,有一些大禅师用六根互用来修行和证禅。
同时,两宋期间的士人也非常热衷于参禅,他们常常把《楞严经》作为修身的主要经典,一些著名的文人,如朱熹和陆九渊,都对《楞严经》赞不绝口。

儒学是我国的传统学问,它后来接管了佛学中的静坐冥想来修身,北宋士人会把静坐作为日常教化的一部分。
程颢认为,天地间存在一种道德,这种道德便是“仁”。
他在《定性书》中用佛学禅宗的“定”来帮助修身。
程颐则说,修身的关键在于“静”和“敬”。
理学大家朱熹主见“性即理”,并创建了程朱理学。
他提出的修身方法是“半日静坐、半日读书”。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静坐可以帮助士人打消杂念,静心思考;而读书则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儒家道德和天理,从而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它们。
朱熹的理论体系包含理气二元,以是修身也包括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打消希望,专注于内心的教化;第二部分是通过不雅观察详细的事物来理解儒家道德和天理的同等性。

那么,士人如何静坐呢?朱熹建议,静坐时要注目自己的鼻尖,集中把稳力在肚脐下方,永劫光坚持后,身体会逐渐感到温暖,进而达到修身的效果。
这种方法与《楞严经》中描述的相似,都是通过不雅观察呼吸来进入一种宁静的状态,从而更好地理解天下和自己。
总的来说,通过静坐和读书,士大夫们可以在追求道德空想境界的同时,也能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实践儒家的伦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竹涧焚喷鼻香图》书页(图8)画着一位士人坐在水涧竹林边,对着旷野焚喷鼻香静坐。
身后的书童挠着后脑,可能不明白士大夫为什么要这样做。
实在,士大夫这样做是为了修身养性。
南宋期间,绘画看重写实,由于没有摄影技能,这样的画作就像是士人日常生活的记录。
画中的焚喷鼻香和山水画都是修身的媒介。
不雅观画的人首先会通过冥想进入山水画中修身,然后再想象自己在山野中焚喷鼻香,再次修身。
山水画就像是程朱理学修身冥想内容的图像表现。

图8(南宋)马远(传),《竹涧焚喷鼻香图》,绢本书页,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士大夫敬畏天地,修身明心,这使得宋代山水画呈现出大气、典雅、宁静的特点。
宋代的山水画展现了士大夫的天下不雅观,将天地山川浓缩在画中,表示了儒家君臣佐使的等级秩序,天、地、君、亲、师显得秩序井然。
苏轼曾写过一首诗《郭熙画秋山平远》,表达了他对生命主体自由的神往。
诗中的“漠漠疏林寄秋晚”、“中流转头望云巘”描述了他在困境中,通过不雅观赏山水画进行心灵远游的经历。
虽然郭熙的《秋山平远图》已经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但通过卧游欣赏《树色平远图》(图9)仍可以体会到苏轼在困顿中所表达的浪漫。
宋代士人通过冥想进入山水画中的天下,感想熏染天理天下的秩序,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通过喷鼻香气的鼻不雅观,是其修身日课中沉浸入境的一个环节。

图9 (北宋)郭熙《树色平远图》绢本水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浙江省社科联社科遍及课题成果

课题编号:19YB21

课题名称:中国喷鼻香文化与传统审美

卖力人:徐莺

推举单位:杭州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