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该是追求美的旅程。

静下来,读读诗吧。

【故事】

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

王安石26岁创作的一首诗用白描措辞描写旱灾庶平易近结尾扣人心弦

王安石淮南签判任满,回京师述职。

车马疾行,已过黄河之北。

“老丈,你们这是要去哪里?”

“回大人,家里已经待不下去了,我们这一行啊,是去河南谋个生存。

“今年的旱灾有如此严重?”

“唉,有天灾也有人祸,明知道是荒年,上面还一贯派人来催征课税,不给人留活路啊。

“老丈放心,我正去京师述职,定将此处灾情面禀当今圣上。

“多谢大人,多谢大人。

王安石这会儿也才刚刚26岁,参加事情才4年,在官场并没有什么威信。
所幸,老丈也没有把他禀告圣上的话当真,还是一起逃到了南方,另起身门。

实在王安石也知道,朝廷为什么逼百姓交钱,由于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交“岁币”,朝廷出不起,只有百姓来出。

路上仍有断断续续的灾民闪过。
王安石感慨于民生艰巨,写下了这一首《河北民》。

【诗篇】

河北民王安石 〔宋代〕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戎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依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天地白日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汝生不及贞不雅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诵析】

绝大多数韶光,我所打仗的王安石都是拜相往后克意变法的宰相,对他初入仕途的面貌并不很清晰。

这首诗给了我们一个例证,大概每个官员初入官场,都会有回报百姓、护卫庶民的激情亲切。
新鲜劲儿过去,就该敛财的敛财,该谄媚的谄媚,不再管苍死活活了。

唯独王荆公,将一颗保境安民之心坚持了生平。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来看这首诗。

这首并非标准的格律诗,起笔便是一句呼号。

“河北的百姓,你们成长在与辽国和西夏接壤的边陲,遭受了多少艰辛和苦难啊。

这两句紧承题目而来,又成为全诗的诗眼。
后面10句,便环绕着河北民的“苦辛”展开。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戎狄。

家家户户养儿育女,男耕女织,一年到头的劳动成果全都交给朝廷。
朝廷拿着百姓的血汗钱干嘛呢?根本不考虑强壮兵马攘除边患,而是“认怂保安然”,乖乖给少数民族上供。

个中“学耕织”与“事戎狄”的比拟尤为光鲜。
一边是物阜民丰的中原,一边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两者的强弱关系是如此的不合理。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这一句仍旧是白描。
今年河北有旱灾,千里赤地无鸡鸣。
朝廷不想着若何帮百姓度过困难也就算了,州县政府还要来抓壮丁,不给一点活路。
“河役”是当时管理黄河的苦役。

“老小相依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天灾人祸,在这里呆着去世路一条。
人们纷纭背井离乡望河南而走,河南虽然丰收,但也养不活这么多灾民,百姓们仍旧缺衣少食,饥一顿饱一顿。

上面6句均用白描,写透了百姓们的惨状;下面4句,则是略带主不雅观色彩的抒发与遐想。

边民的悲愁笼盖苍穹,大白天也像薄暮一样天昏地暗,尘沙呼啸。

途经之人,此情此景,脸上更无半点红色。

天昏地暗之场景自然带稍许夸年夜,但王安石步入官场后初见庶民倒悬,自然有着强大的震荡力。

末了两句,王安石溘然荡开一笔:你们啊,真是生不逢时,假如生在前朝贞不雅观年间,一斗粟米只要三、四文钱,而且还可以频年安乐,没有战役。

这一句话,可以说是直接打在北宋朝廷脸上的一巴掌。

这哪里是在感叹灾民生不逢时,根本是指名道姓说北宋朝廷的无能偷安与不作为。
还好的是,那时的王安石并不出名,拜相之后也没人翻他的老账。

若是天子较起真来,怕是个不输“乌台诗案”的大官司。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会立即删除!

你的关注与评论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编辑 空青

排版 空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