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一位才子才华卓越,出生于世代官宦家庭,他21岁时参加科举考试,却屡试不第,直到37岁第6次参加会试,才中了进士。可是才子却不愿随波逐流,又在10年后辞官归隐。
此时正值大清王朝走向衰落,在一片混霾浊雾中,墨客却头脑复苏,乐意靠近下层群众,并眼力远大,穿透金粉面纱,看到了封建王朝糜烂的缘故原由。于是他愁情四溢,又常常在梦中惊醒。下面分享龚自珍从梦中醒来,创作了两首绝句,笔墨间充满了难以言表的愁闷。
梦中作绝句二首(其一)
清代:龚自珍
抛却湖山一笛秋,人间无地署无愁。
忽闻海水茫茫绿,自拜南东小子侯。
这两首绝句是作者36岁时创作的,当时墨客由于学业未成,心中愁闷;加上内忧外祸,也让学子感到悲戚,于是借“梦中作”为题,抒发胸中忧郁不平的感慨。
诗人为了实现人心理想,早日建功立业,就离开了家乡的湖山,来到京师。他一边温习作业,一边担当了一员闲职。可是孤身一人、独处异域,墨客心里依然以为烦闷,于是就以为要在人间找一块无愁的地方,险些不可能。
“抛却”二字,表明了墨客破釜沉舟的决心,彷佛自己如果不能衣锦回籍,甘心客去世他乡。可是事与愿违,他空有一身正气和满腹的才华,却没有用武之地,纵然高呼老天爷不拘一格降人才,却得不到任何回应。于是一腔怫郁,只好借助诗行宣泄而出。
后两句化用典故,表达对故宅的思念。墨客说,听说东海的海水一片茫茫碧绿,我甘心自封为小子侯。《十洲记》中记载,扶桑在东海之东,复有碧海,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小子侯,则出自《礼记》,作者写此诗时,母亲段氏已逝,父亲则辞官回家,以是用“小子侯”自比,意思是返回故乡,奉侍父亲。可见才子内心还是充满了抵牾,可谓进退维谷。
梦中作绝句二首(其二)
黄金华发两飘萧,六九童心尚未消。
叱 起海红帘底月,四厢花影怒于潮。
诗人为了求取功名,花费大量钱财。同时他又乐善好施,常常接济朋友和贫苦百姓。才子又常常忧虑过度,为了国事家事操劳,以是首句就抒发感慨,“黄金华发两飘萧”。意思是说,自己这生平金钱花了很多,头发也逐渐地变得花白稀疏。
可是墨客却以为自己童心未泯,依然对天下充满了好奇,也对出息具有信心。六九,即百六阳九的简称。道家认为六九是晦气的运数,并认为天地有始有终、初善后恶,天地混蕊、人物糜溃,唯积德者免之。
此诗则用“六九”代指衰世,作者认为清王朝已进入衰世。他也在自己的文集中屡屡提到“童心”,均指少年时期纯洁而奋发的意志。
作者思前想后、无心写作,以为闷燥不安,于是便把橘赤色的帘子掀起,月光猛射进来,于是四周的花影,像怒潮一样在室中荡漾。
“叱起”二字,颇有气势,仿佛是一声呼啸,就将门帘掀开;“怒于潮”,也颇有创意,表达了一种纷至沓来、彭湃而至的气氛,也象征着墨客的影响力之大。
海红,并非海棠花,而是指一种柑橘的颜色。海红柑,皮厚而色红。初因近海,故以海红得名。后两句沉烈瑰丽,秀士之奇,非普通人可及。
龚自珍的这两首绝句自称是梦中所作,既表达了墨客殚思竭虑、悲愁不已,又委婉隧道出了墨客不敢开门见山,毕竟是身处京城,还是要在各方面多加把稳。
何况墨客年纪不大,墨客一方面思念故土和亲人,一方面又自视甚高,依然希望大展宏图,早日建功立业,不愿轻易地自毁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