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

\r\r\r\r\r \r \r\r\r\r 绪论 从“诗骚”到“诗词” 中国诗歌发展简述\r\r 诗歌的源头 先秦“诗骚”\r\r

除了那些真真假假的上古歌谣,中国诗歌最为靠谱的发轫当是《诗经》和楚辞。

\r\r 北方的《诗经》\r\r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经由孔子的删定,传世305篇。
《诗经》中的作品并非一时一人之作。
最早的诗篇产生于西周初期,最晚的出于春秋中叶。

\r\r

《诗经》中的作品多为四言体,并采取重章叠句的章法。
如《蒹葭》《采薇》等,各部分只调换个别字词,意思稍有差别。
为什么要这样做?由于《诗经》中的诗是配乐演唱的。
当代的歌曲,同一乐章每每也会重复演奏,相应的歌词,也是重叠反复的,这一点古今相通。
听说《诗经》中的作品,孔子都能“弦而歌之”,即边弹边唱,这是孔子的传授教化内容之一。
唱《诗》在鲁地蔚然成风,听说当年刘邦攻打鲁地的时候,鲁地的儒生还在淡定地唱着《诗经》。

\r\r

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六义”。

\r\r

《诗经》中的作品,分为风、雅、颂三类。
个中风又分十五部,紧张来自民歌,由朝廷从民间采集而来,并加以整理加工而成;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原是朝堂雅乐;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则是敬拜之乐。

\r\r

《诗经》作品多采取赋、比、兴的手腕。
关于对这三种手腕的理解,自古以来说法很多。
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便是说,赋是直接铺排阐述。
“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便是比喻之意。
如我们熟习的《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革来比喻爱情的由盛转衰。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便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做铺垫。
它每每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以是也叫“起兴”。
比如《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由雎鸠鸣叫,遐想到君子求偶。
实际上,比和兴的界线不是很明显,古人一样平常也不做区分,笼统称之为“比兴”。
后代的诗歌也很喜好用比兴的手腕,比如陶渊明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便是比兴,用鸟和鱼来比自己。

\r\r

《诗经》在当时是有实在的功用的,在各种礼仪场合都须要演唱相应的作品,来表达相应的情绪。
比如曹操在《短歌行》里所引用的《鹿鸣》,原是在国君大宴群臣时演奏,表现君臣宴饮的欢愉。
曹操引用此诗,旨在表达渴慕贤才之意。

\r\r

四言诗这种文体语句短匆匆,篇幅每每要拉得很长,后代墨客很少采取。
其诗歌主流的地位也逐渐被五言诗和七言诗取代。
但是《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其地位却是后代诗歌所远不能比的。

\r\r 南方的楚辞\r\r

楚辞是继《诗经》之后,产生在楚国的一种新诗体,它的首创者是战国期间楚国的屈原,宋玉为其后继者。
楚辞是屈原等士大夫在接管楚地民间歌曲的根本上加以改造而成。
楚辞多采取散文化句式,不限于四言,并大量接管方言,还有了表达主题思想的标题。
“楚辞”这一文体名称是到汉代才有的,西汉末期的刘向把屈原、宋玉的作品和汉代人仿照这种文体所写的作品汇编成集,称为“楚辞”,并编订专门收录楚辞的专集。
最为著名的楚辞,当是屈原的《离骚》。

\r\r

屈原的楚辞作品,每每篇幅较长,想象瑰丽奇伟,带有一定的故事性,寄托了浓郁的个人情绪。
作品中多涌现楚国的喷鼻香草,以及美人意象,以此比喻美好的德行和高尚的君子,从而形成了楚辞“喷鼻香草美人”的写作传统。

\r\r

楚辞影响深远而广泛。
项羽垓下突围之前所作的《垓下歌》,以及刘邦巡幸故乡时所作的《大风歌》,都是楚辞。

\r\r

当代文学界一样平常认为,《诗经》代表着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而楚辞代表着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中学教材中选录的《诗经》作品有《关雎》《蒹葭》《无衣》《氓》《采薇》等,楚辞则有《离骚》《国殇》《湘夫人》。

\r\r 诗歌的演进 汉魏六朝的古体诗\r\r 乐府与拟乐府\r\r

我国上古有“采诗”的传统,即朝廷派人随处所去采集民歌,并由专门职员进行加工致顿,配乐演奏,供献给天子,天子以此理解民情。
秦汉之际,由于战乱,“采诗”一度败坏。
直到汉武帝期间,才重拾“采诗”的传统。
汉武帝设立“乐府”这一机构,采集民间歌谣,至庙堂上演奏不雅观赏,久而久之,保留下来不少经典作品。
于是,后人把乐府所编录和演奏的诗篇称为“乐府”或“乐府诗”。
“乐府”,逐渐成为一种诗歌文体。

\r\r

乐府诗每每自由旷达,形式多样,句式整散不一,篇幅是非互异,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等多种形式。
我国诗歌以短篇的抒怀小诗为主流,而乐府诗中却有很多精良的长篇叙事性作品。
比如汉代的《孔雀东南飞》,讲述小公务员焦仲卿和妻子刘兰芝被强行拆散又双双殉情的悲剧;北朝的《木兰诗》,讲述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荣归故里的故事:一悲剧一笑剧,都是故事性极强的长篇作品,被称为“乐府双璧”。
在中学教材中,我们还学习过汉代的《陌上桑》,讲述了一位机警的女子秦罗敷,镇静地回应了太守的调戏,这也属于乐府诗。

\r\r

后来,文人开始仿作乐府诗。
有的用旧的乐府曲谱重新填词,这种行为与后代的填词非常相似;有的只是沿用乐府旧题,取其立意,实际上已经不入乐;还有的自主新题,只是效仿乐府诗的风格。
我们把文人仿照创作的乐府诗称为“拟乐府”,有时候也称为“乐府”。
比如鲍照仿照乐府旧题《行路难》创作的《拟行路难》组诗,便是一组拟乐府。
曹操的《步出夏门行》组诗(《龟虽寿》《不雅观沧海》皆是个中之一),以及《短歌行》,也属于拟乐府。

\r\r

乐府诗极具生命力,唐代近体诗产生往后,仍旧有很多墨客热衷于创作乐府诗。
比如李白创作的《蜀道难》《行路难》等,都是乐府旧题。
而白居易更是倡导了一轮“新乐府运动”,力争勾引诗歌重回关注民生、关注现实、讽喻政治的道路上去。
比如他创作的《卖炭翁》,同情底层商贩,讽刺朝廷的采买制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当然,白居易也创作了很多荡气回肠的抒怀性乐府诗,比如《长恨歌》《琵琶行》,一者感慨唐明皇、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一者悲叹自身的贬谪遭遇。

\r\r 文人古诗\r\r

除了乐府和拟乐府,从汉代开始,文人开始探索五言诗的创作,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汉代五言诗,风格朴实,情绪朴拙,我们在中学教材中学习过个中的《涉江采芙蓉》《迢迢牵牛星》两首。
后来又产生了七言诗。
汉代古体诗多写爱情、死活、离去、思乡等话题。
无论是五言古诗,还是七言古诗,都不哀求对仗,没有句数的哀求,只有基本的押韵哀求。

\r\r

古体诗形式自由,篇幅短小,比较适宜抒发文民气中的情绪,因此为文人所喜好。
三曹、建安七子,都有大量的古诗作品。
晋代的阮籍,创作了一组《咏怀》,共八十二首,也是非常精良的古体诗。
当然,陶渊明在古体诗的创作上造诣尤为突出,其《饮酒》组诗、《归园田居》组诗和《杂诗》组诗等,无论是措辞表达、意象选择还是情绪立意,都堪称典范。

\r\r

古体诗是比较含混的一个观点,笼统来说,近体诗之前的诗歌类型都可以称作古体诗,《诗经》和楚辞,汉魏六朝的乐府、拟乐府,以及隋唐以前文人创作的五言诗、七言诗,都可以算作古体诗。
而在近体诗产生之后,墨客故意识地仿照隋唐之前的诗歌文体的作品,也算是古体诗。

\r\r 诗歌的顶峰 唐代近体诗\r\r

南北朝期间,古体诗在南朝的上层社会中逐渐走向浮华空洞,过分讲求音韵规则与辞藻的华美,内容则沦于歌舞宴饮乃至淫秽恶俗。
南朝的诗虽然有其弊端,却在诗词的格律、布局等方面给了唐代人很多启示。

\r\r

唐代墨客在五、七言诗的根本上,接管了南朝诗歌崇尚骈偶、讲求音律的习气,从而创造了篇章、句式、对偶、音律都有干系限定的格律诗。
个中,杜甫在对格律诗的探索中做出了主要的贡献。
这是一种崭新的诗体,当时的人称这种格律诗为“近体诗”“今体诗”。
唐代之前的诗歌于是被称为古体诗,或者古风。

\r\r

近体诗紧张有律诗和绝句两种形式,律诗和绝句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两种形式。
详细来说,律诗要有八句,分为四联。
开篇一联称为首联,每每是诗的引起部分。
中间两联分别称为颔联和颈联,两联皆哀求对仗。
这两联每每是诗歌的主体部分,须要对所写的工具进行正面的描写。
末了一联为尾联,是诗歌的扫尾。
律诗哀求押韵,且不能换韵,我们把押韵的字称为韵脚。

\r\r

比如杜甫的《蜀相》一诗。

\r\r

蜀相\r 杜甫\r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r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r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r 出师未捷身先去世,长使英雄泪满襟。

\r\r

首联讲探求武侯祠,是诗歌的引起部分。
中间两联正面写墨客在武侯祠内的所见所闻所想,是主体内容。
这两联都是对仗的,即高下两句句式相同,两句中相同位置的词,其词性也相同。
末了一联转而遐想到自己,是诗歌的扫尾。
“寻”“森”“音”“心”“襟”是该诗的韵脚。
韵脚,一样平常是平声字。
而“色”“计”“去世”这三个位置的字,不能入韵,而且必须是仄声字。
当然,第一句的结尾字,也便是“寻”这个位置,也可以不入韵。

\r\r

规范的律诗一样平常是八句,但是也有一种排律,是不限句数的。
除了开头和结尾两联,中间各联都要对仗。
这每每是文人之间为游戏而作。

\r\r

绝句,也称为截句,也便是将律诗截断,只有四句。
也有的学者认为所谓截句并不是把律诗截断,而是说四句一节,构成一个独立的、完全的表意单位。

\r\r

绝句也是哀求押韵的,但是不哀求对仗,当然也可以对仗。
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回籍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便是一首不对仗的绝句,而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上苍。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则是对仗的。

\r\r

我们把唐诗看作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顶峰,也不全是由于唐诗有着完备的格律体系,更是由于唐诗开阔的眼界、丰富的意境,以及真切的情绪。
唐诗散发着由内而外的美,冲动着千古之下的读者。

\r\r

从唐诗发展史来看,唐诗可以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期间。
各个期间的社会风貌不同,其诗歌的气候自然也不同。

\r\r

初唐期间的著名墨客有陈子昂和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陈子昂和四杰率先向迂腐的南朝宫体诗发起反击,提倡有“风骨”与言之有物的创作。

\r\r

盛唐期间,中国历史上最为重量级的墨客集中登台。
王维、孟浩然、李白、高适、岑参、杜甫等,对唐诗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极为宽广的探索。
这一期间形成了山水田园和边塞两大诗派。

\r\r

中唐期间的著名墨客有白居易、柳宗元、孟郊、韩愈、李贺、刘禹锡、贾岛等。
这一期间白居易发起“新乐府运动”,勾引诗歌关注现实;孟郊、贾岛等则形成了“苦吟”风格。

\r\r

晚唐期间的著名墨客有李商隐、杜牧等,其作品多流露着伤感迷茫的愁思。

\r\r 诗歌的新变 词与曲\r\r 词的产生\r\r

词,在唐代就已经产生。
经由五代的熬炼,至宋代而达到顶峰,故而有“宋词”的说法。
词最初产生于民间,中唐之后引起文人的把稳,经由五代到宋,发展成文坛上一种受到普遍喜好的文体,并产生了大量精良的作家作品。

\r\r

晚唐期间即有大词人温庭筠、韦庄,后人称之为“花间派”。
五代南唐宰相冯延巳、后主李煜都是宋代之前的大词人。

\r\r

词在唐五代时被称为“曲子”或者“曲子词”,最初是在歌舞酒宴之间配乐演唱的。
以是,词是一种音乐文学,与乐曲的发展息息相关。
唐代时大量的胡乐传入中国,与中国旧乐相领悟,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新声”,即所谓“宴乐”,又称“燕乐”,盛行于歌舞宴会之间。
宋代城市经济繁荣,教坊瓦肆发达,士大夫生活优裕,匆匆成了词的繁荣。

\r\r

词有固定的词牌,一个词牌对应一首曲子,词牌对词的格律有着细致的规定。
比如“念奴娇”“西江月”“浪淘沙”都是词牌。
词除了词牌外,还可以另起题目。
比如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水龙吟”是词牌,而“登建康赏心亭”是题目。
词牌的字面意思与词的内容一样平常没有一定的联系。

\r\r

词根据是非的不同,又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清代学者认为,58字以内的是小令,59字到90字之间的是中调,91字以上的是长调。
这样区分实际上过于狭隘。
当代有的学者指出,小令、中调、长调是依据曲子的节奏快慢划分的,较之于字数论,彷佛更靠近词的实质。

\r\r

词又有单调、双调(一说为“两叠”)、三叠、四叠之分。
单调即词只有一个段落,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
双调则有两个段落,分上片和下片,一样平常情形下,上片叙事写景,下片议论抒怀,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叠有三个段落,四叠则有四个段落。

\r\r

宋代开国以来,词的创作经由数十年的沉寂,至中期晏殊、欧阳修一代人方走向繁荣。
词产生于歌舞酒宴之间,其内容多为儿女相思、月下花前,情绪多为缠绵悱恻,并不为当时的道德不雅观念所接管,因而始终处于地下创作、游戏创作的状态。
柳永因公开作词,加之言行游荡,被宋仁宗贬斥不用,仁宗命他“且去填词”,柳永遂沉沦腐化于歌馆妓院之间,以作词谋生。

\r\r

于是就有文人试图将词加以“雅化”。
苏轼首创豪放词,便是对词进行雅化的一种努力。
他在选材、用语、意象、情绪、音韵上,对词予以全方位的开拓和改造。
宋徽宗设置大晟乐府,任用周邦彦整理古曲,首立异声,也推动了词的雅化。

\r\r

宋词有婉约派和豪放派的说法,一样平常把柳永、李清照看作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把苏轼、辛弃疾看作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但是要把稳,大多数的词是婉约词,而且我们所谓的豪放派词人,比如苏轼、辛弃疾,也有数量极多的婉约词作品。
而李清照这样的婉约派词人,也有豪放词作品。
比如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其气势不亚于苏辛。

\r\r

词最初是音乐文学,但是苏轼首创的豪放词,打破了音律的限定,成为一种不能演唱的词,这是词分开音乐,走向纯粹文学的开始。
对此,李清照非常不以为然,认为苏轼的词不过是长短不一的诗,背离了词的音乐性。
而北宋灭亡,衣冠南渡,又遗失落了大量的乐谱,使得北宋留下的词很多都无法演唱,加剧了词与音乐的剥离。

\r\r 曲的产生\r\r

金元期间,在北方民间和外族音乐的根本上,又产生了一种新的乐曲曲词,便是“曲”。
曲至元代而壮盛,故而本日我们有“元曲”的说法。
虽然同是配乐文学,但曲在腔调、用词和用韵上与词有很大的不同,相对付词,曲更具有俚俗的特点。

\r\r

曲有散曲、杂剧之分。
代表人物有元曲四大家,即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
总体来说,曲已经走向演出艺术,与《诗经》以来的诗歌传统并不完备契合。
加之本书紧张研究古风、律诗和词的创作,因此关于曲,这里不做详述。

\r\r 余谈\r\r

从《诗经》到宋词,其间诸种文体,都可以笼统地称为“诗”。
诗多产生于民间,被士大夫接管并改造,成为一种雅文学。
《诗经》、汉乐府、唐代的绝句、词、曲最初都是配乐演唱的,这些配乐演唱的歌词,逐渐分开音乐,成为纯粹的文学,于是就有了新的艺术形式不断兴起。

\r\r

我们要把稳的是,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文学,只是说每个时期各有其壮盛的文学文体和相应的审美风格,而不是说一个时期就只有一种文学样式。
就好比宋代,中学阶段的语文教材每每过度关注宋词的发展,实在宋诗的创作数量和质量都不亚于宋词,乃至在诗法研究上,宋人颇有独到之处。
因此,我们学习诗词创作,不要执迷于“诗必盛唐”之类的狭隘的辞吐,宋代的诗和元明清的诗词作品,都要阅读,眼界一定要放宽,正如老杜所言:“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r\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