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夏天让人印象深刻的花卉,除了荷花、茉莉,还有悠然淡喷鼻香的栀子花。栀子的白,栀子的喷鼻香,虽未曾名动天下,古往今来,却自有一番赞誉。
栀子花的花苞鲜嫩细长,先是青绿带点儿微黄,逐步膨大,转成了淡绿色,及至盛开又变成了洁白,其六瓣的花托与大雪花相似,故古人常把六瓣花的栀子与六出雪花相媲美。如南宋墨客杨万里吟有“树恰人来短,花将雪样年。孤姿妍外净,幽馥暑中寒”之句;明代书法家吴宽写有“瓣喷鼻香凡六出,却与雪花如”的诗句赞誉;明代字画大家沈周在《栀子花诗》则记有:“雪魄冰花凉气清,曲栏深处艳精神。一钩月牙风牵影,暗送娇喷鼻香入画庭。”
诗词之外,历代字画和工艺美术中亦不乏以栀子花为题的名品佳作,如宋人《百花图》卷中的栀子花以纯挚的水墨代替艳丽的设色,呈现出清淡典雅的情趣;元 “张成造”剔红栀子花纹圆盘以写实手腕在盘中雕刻一朵硕大盛开的双瓣栀子花,间有四朵含苞欲放的花蕾,枝叶舒卷自若,肥腴圆润,布满全器;明陈淳《写生》卷中的栀子花浓淡墨色极具变革且行笔快速,呈现出豪迈放逸的笔调。
暑热之际,《澎湃新闻·古代艺术》推出的“故宫花信”专栏特梳理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历代栀子花字画及工艺美术名品,愿读者朋友夏日清凉。
栀子花 图片来自上海醉白池公园
(传)五代 徐熙 写生栀子
(传)五代 徐熙 写生栀子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徐熙(10世纪初),江西钟陵人。所作寒芦、荒草、水鸟、野凫,能捕捉住江边水鸟富于野趣的自然景致。作画常常先用墨染,然后略加颜色,人称为“没骨法”。
(传)五代 徐熙 写生栀子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洁白绽放的栀子花与翠绿的叶子相互陪衬,麻雀伫立于枝上,想要捕食被花喷鼻香引来的胡蜂。蜂发音与“封”相同,雀又与“爵”相仿佛,透过谐音“封爵”来表示祝贺之意,是一件寓意吉祥的宫廷画。 本幅选自“宋元集绘”册第五开。
宋人 百花图 卷
宋人 百花图 卷(局部栀子) 故宫博物院藏
唐代墨客吴融的《折枝》诗中写:“不是从来无本根,画工取势教推折。”所说即折枝花之妙处。这幅《百花图》卷的构图即取 “折枝花”的形式,撷取自然花卉中最具特色的局部入画,较之整体描述更见细腻动人。
宋人 百花图 卷(局部栀子) 故宫博物院藏
画面上花鸟之间穿插自然,毫无牵强拼凑之意。其间又点缀蜂、蚊、蜻蜓、蝴蝶、游鱼、田鸡之类,显得买卖盎然。全卷纯使水墨,亦加白描花卉,除卷首的梅花近似扬无咎的画法略带写意笔外,其他全用墨笔工写,以墨代色,兼勾勒墨染与白描,且融入了没骨画法,表示了宋工笔花鸟精密不苟的画风。又以纯挚的水墨代替艳丽的设色,呈现出清淡典雅的情趣。一脱繁复刻板的院体末路,打破了传统花鸟画的时空限定,呈现出崭新的面貌。这种技法对元代钱选、王渊、赵衷的墨笔花卉以及后来文人水墨花卉都有一定的影响。
此幅画四季花卉约60种,长近17米,堪称辉煌巨制。尾纸钤鉴藏印“棠村落”、“蕉林梁氏字画之印”等,有乾隆、嘉庆、宣统鉴赏印及清内府鉴藏印多方。曾经《石渠宝笈》著录。
元 钱选 八花图 卷
元 钱选 八花图 卷(局部栀子) 故宫博物院藏
此卷以分段法描述栀子、海棠、梨花、杏花、水仙、桃花、牡丹等8种花卉,每种相对独立,合之又成为整体。8种花卉各具姿态,偃仰向背绝无雷同,笔致柔劲,一丝不苟,敷色清雅,浓淡合适,整幅精工而不滞板,细腻而不纤巧。本幅前右下角钤“舜举”印一方,拖尾处有元代赵孟頫题跋:“右吴兴钱选舜举所画八花真迹,虽风格似近体,而傅色姿媚殊不可得。尔来此公日酣于酒,手指抖动难复作此。而乡里后生多仿效之,有雇主捧心之弊,则此卷诚可珍也。至元廿六年玄月四日同郡赵孟頫。”
元 “张成造”剔红栀子花纹圆盘
元 “张成造”剔红栀子花纹圆盘 故宫博物院藏
盘以黄漆为地,以写实手腕在盘中雕刻一朵硕大盛开的双瓣栀子花,间有四朵含苞欲放的花蕾,枝叶舒卷自若,肥腴圆润,布满全器。盘背边雕刻喷鼻香草纹,线条峻深而圆转自若。近足处有“张成造”三字针划细款。
元 “张成造”剔红栀子花纹圆盘 故宫博物院藏
“张成造”剔红栀子花纹盘,髹漆肥厚,刀法憨实圆润。它既是元代雕漆的佳构,又代表了当时雕漆工艺的最高水平。
明 文徵明 花卉 册 南国联芬
明 文徵明 花卉 册 南国联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英和行书跋:鬘华芬郁珠玑簇,雪蕊婆娑薝卜舒。七宝凝成空是色,喷鼻香闻鼻识本来虚。
明 陈淳 设色花卉 轴
明 陈淳 设色花卉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幅用笔、设色均极为精细,自题诗云:“溽暑薰蒸苦昼长。葛巾葵扇竹匡床。花阴水气相撩处。可有人间白玉堂。道复”。所画乃溽暑时令,群芳争艳的景致。 湖石后众花齐开,有栀子、玫瑰、百合、石竹、红丹等五种。
明 陈淳 设色花卉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花卉以没骨笔法描述,栀子、百合这些白花朵则揉钩花点叶法来表现。景物安排费心,设色温雅不俗,有别于晚年放笔写意的习气,应是五十岁以前的作品。
陈淳(1484—1544),江苏长洲人。字道复,后来以道复而有名,改字复甫,号白阳隐士。画家资质聪颖,才华甚高,凡经学、古文、诗词、书法,无不精研通达。尝从文徵明学字画,极得文氏的赞许。画善于写意花卉,尤妙写生,后人把他同徐渭并称“青藤、白阳”,代表明代中期水墨写意花卉画的新格调。亦画山水,字迹放肆,对后世水墨写意画甚有影响。
明 陈淳 写生 卷
明 陈淳 写生 卷(局部栀子)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卷将四季花卉数种,以折枝的形态穿插安置在手卷中,这是明代画家描述花卉所常用的表现手腕。依幅后拖尾自题,此卷作于1538年,年55岁。幅中折枝牡丹、兰、竹、栀子、荷花、水仙、山茶,并未安置在同一水平线上,高低远近又相互呼应的摆设,使构图活泼而生动。无论一笔挥就的中锋线条或是侧卧的墨点块,皆因水份饱满,浓淡墨色极具变革且行笔快速,而呈现豪迈放逸的笔调。在花卉造型上,钩花点叶的表现法,叶片呈正面平展,无向背,钩勒叶脉的线条自由任性,这些都是画家个人风格的表现。
在画本幅之后,又接了一段画家草书七言古诗一首:“东风飘飘不绝吹,游蜂舞蜨相追随。水花嫣然媚晴昼,深红浅白纷差池。高堂列筵散罗绮,朱帘掩映春无比。歌声贯耳酒如渑,醉向花前睡花里。人生行乐当及时,光阴有限无淹期。花着花谢平凡事,宁使花神笑侬醉。戊戌(1538年)冬日白阳隐士道复书并图。”笔踪洒脱,有笔飞墨舞之姿。诗图相契,可视为画家晚年画风的代表之一。
明 周之冕 栀子花
明 周之冕 栀子花 本幅选自“明人画扇册”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周之冕(生卒年不详),“生动与嘉靖、万历年间”(据《式古堂字画汇考》卷三十七中所载《周复卿小斋文雅图》中署年“万历甲戌(1574)八月朔”,可将之生卒年详细只嘉靖、万历间。)字服卿,号少谷,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专擅花鸟画,家中喂养禽鸟,以求在画中得其神韵和形态。花卉则采陈淳、陆治之长,兼工带写,设色鲜妍,自成一家。周之冕与同时期的苏州画家们首创了勾花点叶派,在花鸟画坛上影响了明末及清代的笔墨风格。
明 孙克弘 墨卉 卷
明 孙克弘 墨卉 卷(局部栀子)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孙克弘,一作克宏(1532—1610),字允执,号雪居,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官至汉阳知府。资质高敏,刻意字画,其书法篆、隶、行、草无所不精。擅画山水、花鸟、竹石、佛像,尤以花鸟著称,效法徐熙、赵昌,近法沈周、陆治,晚年画马远水、米氏云山。效法沈周、陆治,兼能工笔和写意,作品有粗、细两种面貌,或水墨,或设色,风格淡雅,自成一家。书仿宋仲温。所居曰“东郭草堂”。
明 陈栝 四季花卉 册 栀子
明 陈栝 四季花卉 册 栀子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陈栝(生卒年不详),明嘉靖时人,字子正,号沱江,又号沱江子,江苏吴县(今苏州)人,陈道复之子。善画花鸟、山水,画传家法。 陈栝“四季花卉”册,以水墨绘戎葵、兰、栀子、荷花、绣球、秋葵、菊花、木芙蓉、梅等九种季候花卉,笔似其父,放浪而有生趣。
明 万历款掐丝珐琅栀子花纹蜡台
明 万历款掐丝珐琅栀子花纹蜡台 故宫博物院藏
蜡台圆盘式,底承铜鎏金垂云足三个。盘中心置铜鎏金宝瓶,瓶上出蜡扦。盘内装饰折枝花卉纹,边装饰绿地折枝栀子花纹,色彩互异。外底中央阴刻竖行楷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款。
明万历年间掐丝珐琅器的装饰颜色日渐丰富,有时采取两种或三种色彩为地色进行不同的装饰,使整体感不雅观富有变革,这件蜡台即为代表作品之一。
清 乾隆 御咏花卉“栀子”诗墨
长方形墨,边框起棱。一壁有填金隶书乾隆诗作:“御咏栀子。色馨自是通身净,风露由来满意凉,黄蝶不知华厌闹,寻喷鼻香时复过横墙。”一壁于正中心模印栀子花两枝,花朵作盛开之貌。墨侧有“大清乾隆年制”楷款。是墨与其他四十七块同储一盒,为成套之乾隆御制花卉诗套墨。
清 蒋廷锡 写生花卉 册 栀子
清 蒋廷锡 写生花卉 册 栀子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蒋廷锡(1669—1732),字酉君、扬孙,号南沙、西谷 ,又号青桐居士,江苏常熟人,清朝康熙、雍正期间官员、画家、文献学家、藏书家。云贵总督蒋陈锡之弟。
蒋廷锡为人博学精敏,尤善诗画。善于花鸟,以逸笔写生,奇正率工,敷色晕墨,兼有一幅,能自然洽和,风神生动,得恽寿平韵味。本幅有清高宗对幅行书御题:品拟林兰花雪皑,色喷鼻香真净两无埃。祇因微有逐炎意,譲却冲寒溪畔梅。
清 蒋廷锡 画花卉 册 兰花栀子花
清 蒋廷锡 画花卉 册 兰花栀子花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 张若霭 写生花果 册 栀子
清 张若霭 写生花果 册 栀子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张若霭(1713—1746),字晴岚,室名藕喷鼻香书屋,安徽桐城人。张若霭有家学,祖父为康熙朝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父亲为雍正、乾隆朝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雍正十一年(1733)癸丑科殿试金榜原中一甲第三名探花,在其父亲张廷玉“以此让于天下寒士”哀求下,遂降为二甲一名进士,未散馆特授编修,后帝亲授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入直南书房,官至礼部尚书,袭伯爵。
张若霭以书、画供奉内廷,善画山水、花鸟,得王糓祥、周之冕遗意。乾隆十一年(1746)随帝西巡,因病回京,不久卒,谥文僖。
(本文整理自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等干系资料。)
任务编辑:李梅
校正: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