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江雪》原文如下: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的大意是:这个冬天,特殊的寒冷,雪也特殊的大。
四周的群山,连绵起伏,空旷无垠。
在这样的环境里,根本听不到一只飞鸟的叫声,更看不到一只飞鸟的踪影,所有的鸟儿全都飞走了。
大雪封山,所有穿梭在大山内外的小路上,不会再有任何人出来活动,看不到任何人的踪影。
天下是如此空旷寂静。
一个老渔翁,披着蓑衣,戴着笠帽,一个人,一条船,孤零零的,形单影只。
那宽广沉着的江面上,漫天飞舞的雪花飘飘落下,迷迷蒙蒙,混沌不清,融化的雪水和江水殽杂在一起,更增许多寒意,面对如此恶劣的景象,老渔翁依然心无旁骛地独自垂钓。

四首意境极其优美的经典唐诗赏析合集

这首诗,仅仅二十个字,高度凝练,却给人们描述出了一幅绝美的画面。
在这首诗里,虽然只有一个雪字,但从头到尾,都是环绕雪来写的,山上是雪,路上是雪,“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
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也都是雪。
末了的“寒江雪”是画龙点睛之笔,即便是江面上和江水里,都仿佛下满了雪。
可见,当时,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水天不分,高下苍茫,寒冷至极。
墨客推出四个关键词,“千山”对“孤舟”,“万径”对“独钓”,采取强烈的反衬手腕,彰显了冷冽孤寂的大环境。
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统统,专心地钓鱼,看上去,孤孤单单,却更凸显出其清高孤傲的性情,乃至有点大义凛然,从而刻画出一个高大上的老渔翁形象。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正是柳宗元推动政治改革失落败,刚刚被贬作永州刺史之际,正面临孤独无助,而又极其险恶的环境,但仍矢志不渝,坚持自己的理念和操守。
这个被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墨客自己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2020年11月27号

《黄鹤楼》

崔颢,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19岁中进士。
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也算得上盛唐著名墨客,后人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秉性耿直,官场浮沉,终不得志。
崔颢以才名著称,好饮酒和赌钱,彷佛还有点滥情,与女性的艳情故事,常常成为当时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其前期诗作多写闺情,流于浮艳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振,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作品冲动大方豪放,气势恢宏。
《全唐诗》收录其诗四十二首,最为人称道的是《黄鹤楼》。

本日复习这首《黄鹤楼》,原文如下:

前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的大意是:早就耳闻黄鹤楼的神话传说,但百闻不如一见。
当我乘兴而来,却看不到任何神仙的踪迹,大概神仙已驾着黄鹤离开了,以是,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我想,只有一种可能,便是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也只有朵朵白云,在黄鹤楼上空飘来飘去。
举目远眺,汉水北岸,一片平原,阳光普照,绿树成荫,历历在目,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不知不觉,已经时至薄暮,不由得想起,我的故乡,我的家园,又在哪里呢?再看看,江面上烟波渺渺,暮霭沉沉,更加使人烦愁!

这首诗是写作者登上黄鹤楼的奇思妙想,所闻所见,以及由此引起的孤寂乡愁,情调、形象、措辞都很高超。
总体来看,此诗意境开阔,气概伟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一气呵成,淳厚生动,令人叹为不雅观止。
此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而且奠定了其一世诗名。
南宋的诗论家严羽评价说: “唐人七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而关于崔颢的这首《黄鹤楼》,还有个有趣的后续故事。
听说,诗仙李白第一次来到黄鹤楼,他登临台阁之上,望着远方波澜壮阔的景致,不由得诗兴大发,正准备挥毫泼墨,却蓦然见到了崔颢题的《黄鹤楼》诗。
他不觉读了一遍又一遍,敬佩非常,不由得发出“面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慨,手中的笔再难落下。

2020年12月17号

枫桥夜泊

张继,字懿孙,今湖北襄阳人,中唐期间墨客。
38岁那年中进士,大历年间,曾担当过军事幕僚,后来又做过盐铁判官,最高担当检校祠部郎中。
据资料记载,他“博览有识,好评论辩论,知治体”,是一位重视气节,有抱负有空想的人,不仅有诗名,品质也受人敬仰。
他的诗豁达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诗体清迥,道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可惜留传下来的不多。
不过,仅凭一首《枫桥夜泊》已让他千载留名。

本日复习张继的《枫桥夜泊》,原文如下: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苏州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的大意是:半夜时分,玉轮已落下,乌鸦发出几声啼鸣,寒气弥漫在全体天空。
深秋的红叶树悄悄地矗立在江岸上,江边夜泊的渔船上灯火忽明忽暗,在这样凄清的夜晚,只能伴着离乡的忧闷而眠。
苏州城外,不远处有个枫桥镇,镇上有座寒山古寺,此时分外寂静。
半夜里,寒山寺里敲响了“分夜钟”的钟声,清晰地传到了客船上,见告人们此时夜已经深了。

据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考取了进士。
而就在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六月,玄宗仓皇奔蜀。
由于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以是不少文士纷纭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个中也包括张继。
一个秋日的夜晚,张继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秋夜柔美的景致,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于是就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枫桥夜泊》。

张继这首《枫桥夜泊》是其经历唐朝安史之乱后,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
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自己对江南深秋夜景的不雅观察和感想熏染,勾画出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凄清景象,有景有情有条有理。
充分表现了他的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浊世尚无归宿的顾虑,是写愁的代表作。
全诗句句形象光鲜,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
因此,这首诗也成了家喻户晓的儿童启蒙诗。

总的来看,全诗紧张特点是在景物挑选上独具慧眼,动静结合,明暗结合,远近结合,所有景语皆是情语,景物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契合,共同构成了堪称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其次,也是最主要的特点便是意境清远,全诗给人印象最光鲜深刻、最具诗意美的,便是“夜半钟声到客船”,也便是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安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各类难以言传的感想熏染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枫桥夜泊》可以说影响深远,枫桥、寒山寺原来并非规模伟大、声名显赫的名胜古迹,却因《枫桥夜泊》而名声大显,至今名重江南,蜚声外洋。
而由陈小奇作词、毛宁演唱的《涛声依旧》,则是从《枫桥夜泊》蜕变而来,问世即风靡海内外,成为大陆盛行歌曲中的经典作品。
歌曲之以是深受大众欢迎,就在于很好地继续了原诗美妙的意境,以及诗中隐约通报的愁情,触发了人们都会有的光阴不再、物是人非的感慨,激起了人们对往事的诗意怀想和对未来的无限期待。

2021年11月1号

《凉州词两首其一》

初时,只是对《凉州词二首》有些印象,惊艳于“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富丽词华。
但始终记不住作者是谁。
王翰,盛唐期间墨客,今山西太原人士,家境优渥,性情豪迈,善饮好饮,喜好交卸绅士,但秉性耿直,嫉恶如仇,致使仕途不顺。
其诗词句绚丽,妙不可言,诗圣杜甫对其推崇备至。
代表作有《凉州词二首》、《古蛾眉怨》、《饮马长城窟行》、《春女行》等,个中,以《凉州词二首》最负盛名。

本日复习《凉州词两首其一》,原文如下: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立时催。

醉卧疆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我一贯认为,一首诗便是一个故事。
对付这首诗的解读,学界以及诗词爱好者多有辩论。
这里,我只能根据有关注释,结合个人理解,来讲述那个迢遥的故事。

那一年,王翰以驾部员外郎的身份,相称于现在的后勤部副部长吧,押送粮草,前往西北前哨,恰好赶年夜将士们凯旋归来,大办庆功宴。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成桶摆放,整洁有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血红的葡萄酒汁,盛满在白玉制成的夜光杯中,红的晶莹剔透。
将军揭橥了一番年夜方冲动大方的祝酒词后,将士们正要举杯畅饮,恰在这时,骑在马背上的歌伎们,弹奏起急匆匆欢畅的琵琶声,为大家助兴催饮。

想起刚刚经历的死活搏杀,以及一场畅快淋漓的大胜,将士们个个豪情满怀。
听着阵阵欢畅、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兴致飞扬,你斟我酌,大呼过瘾。
一阵痛饮之后,有的将士就有点不胜酒力。
将军年夜声大嗓地说:大家难得高兴,醉就醉吧,便是喝多了,醉卧疆场,也请诸君不要见笑。
是啊!
沙场上九去世生平,誓不两立,十分惨烈,能够活着回来,便是好样的。
为了保家卫国,将士们早将死活置之不理,纵然喝多了、喝醉了,醉倒疆场,又有何妨?!

这首诗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溘然间拉开了帷幕,在人们的面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喷鼻香四溢的盛大筵席。
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过目不忘。
然后,墨客进一步渲染欢畅宴饮的场面。
末了引出:“醉卧疆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醉卧疆场”,虽有几分“谐谑”,却表现出来一种豪放、爽朗、愉快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舍身殉难的勇气。
这首诗笔墨瑰丽,措辞明快、情节跌宕,令人激情澎湃,荡气回肠,心神往之,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一大特色。

2020年12月11号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