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历年间,颜真卿担当湖州刺史。
州城东南有白蘋洲,颜真卿命人剪除野草、勾引溪水,兴建八角亭。
每至“洒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喷鼻香之乡,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游人纷纭为俏丽景致所陶醉,竟不知是人间还是方外。

佛寺也成为人们嬉戏的重点。
《太平广记》称,苏州武丘寺“山嵚崟,石林玲珑,绿云窈窕,入者忘归”,是嬉戏的首选之地。
除了所处地理位置较好之外,佛寺吸引游人的还有寺中栽种的树木、花卉。
《续仙传》记载,润州(今镇江)“鹤林寺杜鹃高丈余,每春末花烂熳……人或窥见女子,红裳艳丽,游于树下。
有辄采花折枝者必为所祟。
俗传女子花神也。
因此人共保惜,故繁盛异于常花”。

比较杜鹃,牡丹可能更能吸引人。
钱塘开元寺是一个欣赏牡丹的绝佳景点。
《云溪友议》云:“独开元寺僧惠澄,近于京师得此花栽,始植于庭,栏圈甚密,他处未之有也。
”牡丹刚刚传到南方,寺院首先引种成功,继而引得众人纷至沓来。

嬉戏之时,季候吃喝同样不可或缺。
江南春天的鳜鱼,十分肥嫩鲜美。
唐代墨客张志和就对肥美的鳜鱼念念不忘。
他的《渔父歌》诗云:“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江南游赏特盛春夏

太湖“三白”中的白鱼,早在隋唐期间就已“实冠天下”。
当时,人们还考试测验把白鱼子送到关中——“吴郡送太湖白鱼种子,敕苑内海中以草把别迁着水边,十余日即生小鱼。
其取鱼子,以夏至前三五日,白鱼之大者,日晚集湖边浅水中有菰蒋处产子,缀着草上,是时渔人以网罟取鱼。
”果真,好吃的东西到哪里都有市场。

春季鱼产品产量丰富,以是人们还设法加工存储。
《嘉泰吴兴志》记载,湖州仪凤桥南有鱼脯楼,吴越国时在此专门曝鱼脯上贡,“春月尤多,作以供盘饤”。

金陵地处南北要冲,酒楼特殊多。
李白诗云:“风吹柳花满店喷鼻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春天到处都是酒喷鼻香味,卖酒的女子一直地在吆喝。

中古期间,越州酒比较著名。
身在北方的韩翃送人回江东时说:“还家不落东风后,数日应沽越人酒。
”说的是,越州酒声名远扬,春天时喝几口觉得最爽。
当时的酒名中,很多都带有“春”字,可能是在见告大家春天酿的才是好酒。

除了饮酒,喝茶也是一种社会时尚。
民间招待客人,都是用喷鼻香茗。
一二心腹安歇谈天,沏上清茶一壶,是城市居民的平常生活样式。
不少人不仅喜好喝茶,还常到城外采茶低廉甜头。

唐代才子皇甫冉在《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中这样描述:“采茶非采绿,远远上层崖,布叶东风暖,盈筐白日斜。
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借问王孙草,何时泛碗花。

春夏之际,江南地区的踏青嬉戏风气与城市经济的繁荣有很大关系。
仅从人口数量来看,唐代苏州城内人口约20万至30万,唐代中期杭州人口也有十几万,到唐末至吴越时进一步增至20万至25万。

同时,地方官员和文人士大夫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对山山水水的眷恋,也进一步影响到各个阶层的生活风气。
史籍记载:“大历中,词人多在江外。
皇甫冉、严维、张继、刘长卿、李嘉佑、朱放,窃占青山白云、东风芳草以为己有……迄今余波尚寝,后生相效。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通报更多信息之目的。
若有来源标注缺点或陵犯了您的合法权柄,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