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屈原
——毛泽东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
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译文】
屈原当时写下名篇离骚,手中没有刀却发挥了战斗浸染。
当时楚国奸佞小人多贤德之士太少,只能在悲愤和绝望投入汨罗江。
【注释】
屈子:指屈原。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楚人,是爱国主义墨客。曾辅佐楚怀王,官至左徒、三闾大夫遭谗去职。楚顷襄王时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深感自己的政治空想无法实现,晚年投汨罗江而去世。楚骚:指的是《楚辞·离骚》,开了我国浪漫主义诗词的先河。赋:赋因此“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为手段,以“颂美”和“讽喻”为目的的一种有韵文体。
手中握有杀人刀:喻指屈原作《离骚》所发挥的战斗浸染。
艾萧太盛椒兰少:艾萧,即艾蒿,臭草,出自《离骚》。这里比喻奸佞小人。椒兰,申椒和兰草,皆为芳香植物,出自《离骚》。这里比喻贤德之士。
一跃冲向万里涛:指屈原在悲愤和绝望中投汨罗江而去世。
【创作背景】
这首诗最早揭橥于中心文献出版社一九九六年玄月版《毛泽东诗词集》。屈原是毛泽东非常喜好的墨客之一,屈原的代表作《离骚》也是毛泽东终生最爱读的书本之一。这首诗是他1961年读完《楚辞》时所作。
【赏析】
这首诗毛泽东写于1962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爱国主义墨客,也是浪漫主义诗词的开山鼻祖。屈原的爱国精神千百年来鼓舞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爱国仁人志士。毛泽东在此诗中高度赞赏屈原的爱国精神,把屈原的才华、当时的世情、以及屈原在悲愤、绝望中的心境精髓精辟和奥妙地作了艺术再现。全诗措辞精练简洁,笔锋锐利,比喻浅近明白,诗意深邃。
墨客生前特殊爱读《离骚》,曾多次让身边的事情职员网络各种版本的《楚辞》和屈原著作。墨客利用诗句的艺术魅力,同情屈原的遭遇,诉说屈原能赋骚是由于手中有一支战斗之笔,用来守卫自己和国家,同时歌颂了屈原强国抱负,忧国忧民的高尚人格,不屈服于恶势力而以身殉志的大胆无畏的形象。
屈原在《离骚》一诗中不仅讥刺群小,还把矛头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求全谴责楚王听信谗言,不察忠良,不体恤民心。又责怪楚王出尔反尔,半途而废:“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去兮,伤灵修之数化。”这种大胆的责怪充满了批驳的力度和反传统的戳穿浸染,也遭到后代守旧的儒家学者的微词,如班固就批评屈原“露才扬己,竞于群小之中,怨恨怀王,讥刺椒、兰,苟欲求进,强非其人,不见容纳,忿恚自沉”(王逸《楚辞章句序》),认为屈原对楚王的批评是出于怨恨,讥刺群小是出于露才扬己,朱熹也评价屈原的《离骚》是变风变雅,“故醇儒庄士或羞称之”(朱熹《楚辞集注序》),但在本日看来,屈原的伟大正在于这种“批驳君恶”的无畏与高洁。而毛泽东曾经说过的这句话便是对这句诗的最好表明:“骚体是有民主色彩的,属于浪漫主义流派,对腐败的统治者投以批驳的匕首。屈原高居上游,宋玉、景差、贾谊、枚乘稍逊一筹……”
此诗的第三句“艾萧太盛椒兰少”是借用《离骚》中的词语。《离骚》在艺术手腕上最大的特色便是用比兴寄托、喷鼻香草美人来抒怀议论,用喷鼻香花喷鼻香草比喻贤德之人,用恶花臭草比喻奸佞小人。如王逸所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喷鼻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王逸《离骚经章句序》)在这里,艾萧是艾蒿,一种臭草,而椒兰是申椒和兰草,是芳香植物,因此,这句诗是用比兴感叹当时的楚国小人很多,朋比为奸,邪恶势力根深蒂固,而像屈原一样的贤臣却少而微弱,不能与阴郁势力反抗,如屈原所写“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正是这种正邪力量比拟的悬殊,使得楚国终极走向灭亡,也使得屈原终极无所希望,而走向自沉,即此诗的末了一句:“一跃冲向万里涛。”
末句中最特殊的字是两个动词:跃和冲。跃,写出了屈原的果决年夜胆,当仁不让,“冲”写出了屈原以去世向阴郁势力抗争的气概和舍身殉难的精神。万里涛,则是一幅深远壮阔的画面:江水滔滔,无情有情,水流不已,斯人永存。屈原的去世是令人哀伤的,可在毛泽东大气度的笔下,则变哀伤为悲壮,气势伟大,气候开阔,发古人所未发,一改历史上的屈原形象。
在毛泽东笔下,屈原已经不是令人悲悯的绝望墨客,而是一个倔强勇猛的战士,是一个坚守正道忠贞,不屈服于恶势力而以身殉志的大胆无畏的形象,从而从政治的高度对屈原的性情进行了深层的挖掘。既暗含了对屈原的赞颂之意,又暗含了对屈原的凭吊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