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中国人有专属的浪漫,我是相信的,你看古代墨客的写作手腕,有叫“从对面说来”叫“倩女离魂法”
墨客的灵魂仿佛离开了身体飞到了思念的人身边,看到了对方的神貌心态,从而使感情的抒发更深了一层。
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李商隐“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作者从此地设想所思之人在异地情景而使诗意弯曲,意境更唯美,人的思想更深情。
你看,这是不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DNA?
【01】
独在异域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唐代〕《玄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十七岁时写下这首诗时,是独自流落在洛阳与长安之间,每逢佳节倍思亲。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墨客平淡地阐述自己身在异域的孤独之感,个中却包含着朴实而深刻的思想感情。
独在异域为异客,开篇一句便道出了墨客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
每逢佳节,亲人团圆的日子,大家在一起畅谈欢笑,而墨客独身只身客居异地,在代表团圆的节日里不禁想到了家乡的人和事、山和水等美好回顾,各类回顾触发了无限的思乡之情,并且越想越思念,甚至于一发不可整顿。
遥知兄弟登高处,墨客转笔写到自己对亲人团圆的遐想,想象兄弟们在重阳佳节登上高山,身上插着茱萸,该是多么的快乐。
想到自己没有在家乡和亲人们欢度佳节,亲人们在插茱萸时也会创造少了一个人,这样亲人们肯定会思念他。这种弯曲有致的情绪表达,更显深厚之处。
【02】
山中多法侣,禅诵自为群。
城郭遥相望,唯应见白云。
——王维〔唐代〕《山中寄诸弟妹》
青少年时的王维会想到家里父母兄弟姐妹肯定会因自己的短缺而怀念自己,年迈后的王维有皈依佛法的心。
他在山中隐居,这个年纪的王维父母固然已然不在人间,他还想到家里的兄弟姐妹,他的兄弟姐妹肯定也会为自己担心吧。
他寄书弟妹,见告他们自己在山中的生活,他终日与法侣高僧们打坐参禅和念经,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此为首联。
妙处紧张不才一联,设想身居城郭的弟妹惦记自己,必是遥望山中,那么,他们看到了什么?“惟应见白云”,是事实,也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空镜头”。
在这个洒脱的白云间,是世间人对出世人生活和形象的想象。
这种由对面写来的手腕,常能使诗意浓厚,尤其是用在篇幅短小的绝句上,效果每每更佳。
【03】
君到苏州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杜荀鹤〔唐代〕《送人游吴》
墨客本身就非常熟习苏州城,而且还特殊钟情这人间天国式的城市,得知朋侪前往这富庶繁华的范例水乡城市时,墨客忍不住激情亲切地先容苏州城的特点,你多走走到处游历吧。
估计末了你会陶醉个中,又情不自禁的触动你的思乡之情。
那儿的人家房屋都临河建造。苏州城中屋宇相连,没有什么空地;纵然在河汊子上,也架满了小桥。夜市上充斥着卖菱藕的声音,河中的船上,满载着精美的丝织品,这夜市灯火下,小商小贩们在评论辩论生存,满满的人间烟火气。我想,你看着月色,在未眠之时,会听到江上的渔歌声,肯定会触动你的思乡之情。
一首送别诗却无意的描写出了吴地秀美的风光,毫无离去时的伤感情绪。送朋友到自己喜好的苏州城,是当时苏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央。
这儿是富庶的鱼米之乡,丝织品有名全国,还有不少古迹,你去了之后,就像没有受到任何打搅的世外桃源,在微醺的醉意里,融化了。
全诗以想象而出,格调清新活泼,篇末喟然一叹,以料想行者赴苏后的乡思来衬托自己的惜别之意,尤具清新蕴藉之美。
【04】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喷鼻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唐代〕《月夜》
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六月,长安失守,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落。
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登基,杜甫获悉即从鄜州独身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八月,作者被禁长安望月思家而作此诗。
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远在他方怜惜幼小的儿女,未谙世事的她们,又怎懂思念的心伤。蒙蒙雾气沾湿了你的鬓发;清冷的月光使你的玉臂生寒。什么时候才能在一起共同靠在透光的窗帘或帷幔旁,让月光擦干两人的思念的泪。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样平常情形下的夫妇离去之情。字里行间,表现出时期的特色,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个中有一段韶光,是与妻子在长安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不雅观赏长安的明月,是日然就留下了深刻的影象。
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落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共忆长安的往事,已经不胜其酸楚!
如今自己深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酸楚,而且交织着忧虑和惊骇,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
昔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妻子为自己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稚子,只能增加她的包袱,哪能为她分忧啊!
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动听肺腑的。
想象妻子雾湿云鬟,月寒玉臂。她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当想到妻子心坎不安,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
两地望月,各洒泪痕,这让作者心生期盼,杜甫以诗寄情:“何时能并肩窗前,共赏月光,让泪痕消散?”言外之意,在一起泪就不流了。
【05】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白居易〔唐代〕《邯郸冬至夜思家》
冬至夜,我身处邯郸堆栈,孤寂如影,抱膝灯前,唯有影子与我相伴。思绪万千,家中的亲人,此刻是否正围坐一起,夜深人静,他们的话题,是否正环绕着我这个流落在外的游子?
灯火阑珊,我独自品味这份孤寂,想象家中的温馨场景,心中泛起阵阵荡漾。
公元804年(唐德宗贞元二十年)岁末,白居易时年三十三岁,任秘书省校书郎。在唐代,冬至这个日子,人们本应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但是如今作者在邯郸旅舍里碰上这个节日,不知如何是好。
“抱膝”二字,活画出闲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托出“影”。一个“伴”字,把“身”与“影”联系起来,并授予“影”以人的感情。只有抱膝闲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闲坐的身子,作者的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
像极了我们年少离家外,一个人在异地过节的情景,看着别人团团圆圆,推杯换盏,孤单的自己各种不习气于面前,继而是各种怀念家里。
他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家,而是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评论辩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使这种思乡之情扩大化,真实动听。
其动听之处是:他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惦记自己。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以是家里人一定也过得很不愉快。
当自己抱膝灯前,惦记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
详细“说”了什么,作者并没有指明,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每一个享过明日亲之乐的人,有过类似经历的人,大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得五花八门。
一首小诗,没有华美的词句,没有玩弄过多的艺术技巧,而用平本色朴的措辞,却把思乡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07】
怀君属秋夜,闲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韦应物〔唐代〕《秋夜寄邱员外》
唐德宗贞元四年(788)或五年(789)韦应物任苏州刺史时。丘员外,即丘丹,排行二十二,曾官仓部员外郎。当时丘丹隐于临平山中学道,韦应物与他屡有往还唱酬。
市价深秋,今夜的秋色怡人,而我却徘徊不寐,心中怀念着你,一边闲步一边咏叹这初凉的景象。寂静的山中传来松子落地的声音,遥想你该当也还未入睡吧。
墨客先写自己溜达的情景,后面怀念朋侪,想象着他肯定也在怀念自己吧。
在墨客笔下,同一空间里,可以呈现不同的韶光;同一韶光里,也可以呈现不同的空间。
当代的电影艺术,有时采取叠影手腕来处理回顾与遥想的镜头,有时使银幕上映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画面,使不雅观众同时看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空间或韶光里涌现的不同场景。
这首诗利用的手腕正与此相同。它使读者在一首诗中看到两个空间,既看到怀人之人,也看到被怀之人,既看到作者身边之景,也看到作者遥想之景,从而把异地相隔的人和景并列和相连在一起,解释千里神交,有如晤对,故人虽远在天涯,而想思却近在咫尺。
全诗语淡而情浓、言短而意深,墨客从容落笔,浅浅着墨,格调古朴文雅,安闲恬淡,具有悠永的韵味,玩绎不尽。
【08】
草下阴虫叶上霜,朱栏迢递压湖光。
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
——李商隐〔唐代〕《月夕》
李商隐的诗一贯都因此隐晦深奥、沉博绝丽而著称,晚唐社会日渐衰落、动荡不安,宦官当道、诸侯盘据,各阶层间更是抵牾重重。
李商隐少年丧父,家境困厄,他从小就挑起了家庭的重任。由于勤奋刻苦,又天赋异禀,十几岁就颇有诗名,于是便得到了令狐楚等人的造就奖掖。
后来却娶了恩师的政敌女儿王氏为妻,终于陷入不可自拔的党争漩涡,仕途上竟然处处受阻,从此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令人慨叹不已。
这首诗创作于墨客羁旅途中,由于做官无望,墨客辗转于各个幕府,却始终得不到重用。失落望之余,赋诗抒怀,寄寓心中愁苦。
草下蟋蟀等小虫暗自爬行,叶子上已经结了霜,连绵弯曲的朱红栏杆,压住了湖面上的月光。
兔子感到寒冷,蟾蜍冷冷地呱呱叫,桂花洁白如雪,在这样的夜晚,嫦娥该当也会因相思之苦而心碎。
他自己相思,反而是转嫁于嫦娥,说嫦娥因相思而断肠。谁又知道他是说爱情,还是说仕途之困难、命运之多舛呢。
就如他的另一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上苍夜夜心。”他的诗句里,险些都是抒发内心的悲喜和得失落。
【09】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晏殊〔宋代〕《中秋月》
晏殊虽说是北宋的富贵宰相,本色上,他多次当选拔后,也迎来了被贬的命运,这时仕宦他乡,正值中秋佳节,他却独自一人身处异域,大概是灵感来源于李商隐,他又想到了嫦娥,故有感而作此诗。
月光下梧桐树影随着韶光推移,不知不觉的移动着,在这团圆夜仍是独自面对着角落。
我想,月宫中的嫦娥现在也未尝不感遗憾吧,陪伴她的,毕竟只有那清冷的月宫和孤寂桂树而已。
正值中秋佳节,月光透过院中梧桐,在地面投下树影。墨客羁旅他乡,无法与家人团圆,由望月遐想到嫦娥在清冷的月宫中只有孤单摇荡的桂树相伴,也会有惆怅和怨恨,从而委婉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情怀。
嫦娥,不食人间烟火的她,此时尚且是孤独而居,远在他乡的我们啊,不能与家人团圆也得自宽自慰,
全诗由景及情,由近及远,层次井然,诗中从对方的角度落笔,反衬墨客的相思怅惘,合景切题,尤觉风华。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欠妥,联系我立即删除
#头条创作游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