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全文
唐 •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宅菊,应傍沙场开。
相关注释
九日:指玄月九日重阳节。
强:勉强。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害的风尚。
无人送酒: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这时恰好王弘送酒来了,于是醉饮而归。
怜:可怜。
傍:靠近、靠近。
口语译文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我在远方惦记长安故宅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沙场阁下盛开。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仲春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玄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作品鉴赏
古人在玄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王维说“独在异域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但这纯挚的思亲感情毕竟环绕一己的出生,境界算不得宽阔。岑参这首诗则不然。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韶光。来源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表示,表现了墨客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感情。重阳节大家都喜好登高,而墨客却说勉强想去登高,透着些悲惨之意,不知这是为何。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宅”来看,墨客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感情。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宅”。但长安不仅是故宅,更是国家的都城,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盘踞。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墨客就很难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了。范例的环境,使墨客登高时的心情愈趋繁芜:既思故宅,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既是“登高”,墨客自然遐想到饮酒、赏菊。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良久。后来恰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虽然巧用典故,却无矫揉造作之感,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古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哀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以是能引起读者的遐想和预测:不知造成“无人送酒来”的缘故原由是什么。实在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以是,“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悲惨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写墨客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家园。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宅长安相隔之远,陪衬了墨客深切的思乡之情。接着墨客将对亲朋好友思念的感情,浓缩到了“故宅菊”上。“怜”字,不仅写出墨客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墨客对故宅之菊开在沙场上的长长嗟叹,百般怜惜。他想到故宅今日黄花堆积的情景,只能遥遥寄去一片深奥深厚的乡情。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殊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宅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样平常,以“故宅菊”代表全体故宅长安,显得形象光鲜,详细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遐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以是,墨客在此选择“菊”这个意象非常自然,再次呼应了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宅”,切时切地,紧扣诗题,也使整首诗渲染上了浓郁的节日气氛。
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末了一句。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宅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墨客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沙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期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光鲜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残垣断壁,战血涂地,黄花开在被乱军糟踏得不成样子的帝都长安可悲可叹。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打破了纯挚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墨客对千万饱经战役忧患的公民的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结句用的是阐述措辞,朴实无华,惜花、思乡、感时伤乱的感情原谅在一起加以抒发;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涌现了一个飞跃。
从行文思路上看,这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遐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宅之菊,复由故宅之菊而慨叹故宅为沙场,蝉联而下,犹如弹丸脱手,圆美流转。从内容上看,墨客表现的不是一样平常的节日思乡,而是对百姓疾苦的关怀。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风雅,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怀佳作。
名家点评
《唐诗品汇》:方虚谷云:悲感。
《唐诗广选》:顾华玉曰:妙在二十字中备见题意。
《唐诗直解》:点“沙场”字,无限悲怆。
《而庵说唐诗》:此诗以看菊为主,登高为宾。《诗境浅说续编》:花发沙场,况未休兵、谁能堪此?嘉州《见渭水思秦川》诗如斯、亦思乡之作。心随水去,已极写乡思,而此作更加写法,感叹尤深。
作品先容
岑参(公元715—770年),唐江陵人。太宗时元勋岑文本孙。天宝三年进士。八年至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布告,后又随封常清至北庭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至德二载与杜甫等五人授右补阙。后出任嘉州刺史。大历五年卒於成都。工诗,长于七言歌行。现存者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尚有亲切的感想熏染,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附近,后人多并称岑高。有《岑嘉州诗》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