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知识 《诗经》是经典。何谓经典?一位研究学者说,凡表现了民族精神并在后续民族精神塑造方面起了重大浸染的作品,便是经典。《诗经》,无疑是这样的经典。 《诗经》是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晚期五百余年间的诗歌创作总集,当时称“诗”或“诗三百”,汉代 往后尊称为“诗经”。 《诗经》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形成的第一座高峰(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犹如黄河一样平常,哺育着中华民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这几天,不知什么缘故原由,胃部时常有点不舒畅。小米粥最养胃。趁着本日安歇,又是雨刷刷的日子,那就安心地在家熬碗红薯小米粥喝喝吧。 心中所思,嘴中溘然涌现了当年教导处的吴老师送来的那碗红薯小米粥的味道,舔巴舔巴双唇咽下了口水。呵呵,回味无穷,惦记早已退休的同事大姐——热心的吴老师。 一下子,厨房里飘出了小米的喷鼻香味,红薯的甜味……飘啊飘啊,飘得很远很远,飘到了远古的野外上,飘进了一位西周士大夫的鼻子里。士大夫见昔日宫殿夷为平地,种上庄稼,不胜感慨,写下了下面这篇哀婉悲哀的诗: 国风-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央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央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央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 作者在抒发对西周灭亡的沉痛时,首先涌现的是成长茂盛的农作物,而庄稼成长的地方曾是宗周的宗庙公室。这种沧海桑田的巨大变革,自然使墨客陷入悲哀之中,行进的脚步变得迟缓。 三章反复涌现“行迈靡靡”的诗句,用脚步的迟缓引出心情的沉痛。昔日派头恢宏的王宫,转眼之间已是苔痕各处,黍稷杂生,曾经拥有的辉煌,犹如明日黄花;壮盛的人群,而今已如鸟立国兽散去。独占我孤独地踯躅在昨日风采的遗迹面前。质问苍天,为何如此对我?却得不到任何回答,只有独自黯然垂泪,任那亡国之痛一泄千里。 这首诗采取的是递进式的写景抒怀笔法。涌现的景物依次是“彼稷之苗”、“彼稷之穗”、“彼稷之实”,农作物的部位暗合农作物的成长过程:先有苗、再有穗、末了有了颗粒。作者抒发沉痛之情时,依次是“中央摇摇”、“中央如醉”、“中央如噎”,变得越来越强烈,也更加痛楚。 作者忧国忧民,伤时悯乱,末了向天发问:这种历史悲剧是谁造成的,由谁来承担西周灭亡的历史任务,诗的作者非常清楚。他不把问题的答案明确说出,而是采取质问的办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更加强烈,并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实在,诗中除了黍和稷是详细物象之外,都是空灵抽象的情境,抒怀主体“我”具有很强的不愿定性,基于这一点,欣赏者可根据自己不同的遭际从中探求到与心灵相契的情绪共鸣点。诸如物是人非之感,知音难觅之憾,世事沧桑之叹,无不可借此宣泄。 此诗所供应的具象,表现出一个孤独的思想者,面对虽无灵性却充满活气的大自然,对自命不凡却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人类的出息的无限忧思,这种忧思只有“知我者”才会理解,可这“知我者”是何等样的人:“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这充满失落望的呼号,就彷佛后世墨客”陈子昂吟出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心中所怀的正是这种难以被众人所理解的对人类命运的忧思。 此诗作者在写法上采取了一种物象浓缩化而情绪递进式发展的办法,因此这首诗具有宽泛和长久的激荡心灵的力量。 (你读出来了吗?请多读几遍,一定能读出不同的感想熏染。) 看过《诗经》里好多篇关于植物的诗句,惟独这首《王风·黍离》充满了忧国忧民、伤时悯乱的厚重。 黍便是现在的小米,早在三千多年前,还没稻谷、麦子、玉米等农作物,该当是人们赖以果腹的紧张粮食吧。 黍稷摇摇,中央悠悠。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一行行沉甸甸的谷子,在风中摇荡。从春天的嫩苗到夏天热暑时成穗,再到秋季里的籽实。我从没想过,在喝过的那一碗碗适口的小米粥里,环抱着如此悲怆灵歌的生命力。 小米,虽是粮食的一种,但和稻谷、麦子比较,彷佛又多了几分野性和韧性。 它,既耐干旱、贫瘠,又不怕酸碱,能在我国南北干旱地区、贫瘠山区栽种,适应性特殊强。农谚有“只有青山干去世竹,未见地里旱去世粟”,说的便是小米抗旱能力轶群,像一个骁勇的斗士。 近代历史上,小米是战役里的元勋。“小米加步枪”说的便是解放军以及广大抗日民众抗击侵华日军的那段峥嵘岁月。小米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作为公民军队的紧张食品供给,是给抗战军队带来胜利的主要后盾之力,帮助人们度过了困难困苦的战乱岁月。 透过历史的画卷,我仿佛看到,在陕甘宁边区那片广袤的黄地皮上,那一丛丛、一排排,经由战火的洗礼依然站立着的红红高粱、黄黄谷子。 记得小时候我就很喜好母亲煮的小米粥。年轻时,在外事情,不睬解定时用饭,常会胃痛。每逢周末回家,餐桌上总会摆上一碗温热的小米粥,母亲说小米粥养胃滋补,美美地喝上几口,真是暖到了心里。 现在的粥种类繁多:皮蛋瘦肉粥、八宝粥、五谷养生粥……色美味喷鼻香,不一而足。可我最喜好的还是母亲炖煮的小米粥,虽然与别的粥比较,少了那般甜腻和美味,但平淡的味道里却能喝出小米原始的喷鼻香醇。就像苏东坡说的:人间至味是清欢。 自然界的草木,春生、夏长,秋凋、冬藏,岁岁兴废,四季循环,引发了人们多少的感慨与遐想。而一粒粒灿黄饱满的小米,在秋季里成熟弯腰,却总能叫人踏实安心。 小米既能制糖又可酿酒,还有食疗之效:《本草大纲》说,小米“治反胃热痢,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谷米炖煮后,性极平和,其营养丰富,滋阴养血,有“代参汤”之美誉。北方许多坐月子的妇女,都有用小米加红糖来颐养身体的传统。若嫌滋味寡淡,还可加红枣、桂圆、枸杞等以增其甜喷鼻香。 一碗热粥里盛放的是母亲对儿女的慈爱,是妻子对丈夫的柔情,是孩子对父母戴德的心意,是游子对故乡牵念的情怀。 本日的小米没有了黍离之悲、战役之痛、贫乏之苦,有的只是更加甜糯绵软的喷鼻香浓。 一黍一摇,生平一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