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自古是烟花繁盛之所,商贾云集之地。历代文人骚客多容身于此。25岁的李白仗剑辞亲远游,首站就来到了扬州。恰逢十五月圆之夜,于是在此写下了“昂首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介诗人张若虚在某个深夜来到郊野,望着皎月动人,思绪百转千回,于是写下了那首被誉为“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失落去石友柳宗元的刘禹锡独自神伤在这里碰到白居易,把酒言歌才有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而写下“二十四桥明月夜”的杜牧此时正值青春年少,斗志昂扬,穿梭于扬州街巷,诗酒唱和,眠花卧柳,多年之后回忆起只叹“十年一觉扬州梦”。
本日螺蛳君就给你讲讲杜牧与扬州的不解之缘……
杜牧出身名门,家世显赫。祖父杜佑为相十年,温和谦善,声誉颇高。杜佑所著《通典》更是创立史籍编纂的新文体,开中国史学史之先河。那时候杜牧的空想或许便是谈笑间问鼎功业。他眼看辉煌一时的大唐王朝风雨飘摇,于是他写下了那首名扬千古的《阿房宫赋》。正是这篇赋文让杜牧名声鹊起,而此时的他只有23岁……
大和七年(公元833年),杜牧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看中,招入府中授掌布告一职。于是杜牧人生第一次来到了扬州。
此时的扬州早已是富丽繁华、歌管笙箫之地,乃至是“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连月色都更偏幸于此……
每每到了夜晚,两岸歌舞升平,曼妙身影映照水潺潺。初来乍到的杜牧仿佛开启了新天下的大门,从此便沉溺声色,供职之外,唯以宴游为事。他为人豁达豁达,在席间大声高歌,呼朋引伴,时时赋诗赠人。
这一期间扬州城丰富多彩的生活丰富了杜牧的诗歌题材,引发了墨客的创作灵感。所见之情景在墨客笔下,展现出一幅幅各具形态的扬州风光画。“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消。”(《扬州三首》)扬州山水流溢着特有的温情与灵秀;红袖翠竹,装点着扬州的富丽繁华;歌管笙箫,吹出了扬州的旖旋风骚;明月当空,映照着扬州的婀娜倩影……
●东关古渡夜景
杜牧虽然狂摊开朗,落拓不羁,但扬州的“轻扬”气质同样授予了他深奥深厚、细腻、多情的情绪气质和风雅、敏锐的感想熏染力,如“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烛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二首》其二)。
两年风花雪月的生活使杜牧陶醉于扬州的无边风月里。此时的他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年夜方写下《阿房宫赋》的杜牧。连上司牛僧孺也怕其饮酒纵欲过多而失事,竟暗中派人保护。
告别扬州的贰心中满是不舍。在一个深秋的夜晚,杜牧想起了和判官韩绰同游扬州的日子,甚是怀念,便写下《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模糊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美男何处教吹箫。
二到扬州的杜牧情状与心态早已大不相同。历经朋党之争、宦官专权的晚唐早已复兴无望。更糟糕的是,他的弟弟杜顗眼疾恶化,只得在扬州禅智寺教化。虽说故地重游,杜牧却不再有昔日的豪情兴致,在此期间他写下了《题禅智寺》: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在大多数后人看来,因杜牧的诗,扬州成为了小杜的扬州,扬州繁华,是无数人臆想中的温顺乡。后人读杜牧的扬州诗词,更多遐想到的是他在扬州沉醉于歌舞,风骚、游荡不羁的生活景况,却忽略其在政治上的失落意愁苦。
在屡次的怀才不遇中,杜牧郁郁而终,到了生命的末了时候,他留下了《遣怀》一诗:
落魄江湖载酒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生平与扬州结缘,他的才华在扬州得到开释,而扬州由于承载过杜牧的情思,于秀美中又添了一分可遇而不可求的诗意。不愧为“十里扬州,三生杜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