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写了一辈子诗歌,没有入作协之类的任何机构,算墨客吗?

当然算。

你就算只写过几首打油诗,只要脸皮够厚,同样可以自称为墨客的。

为什么说要脸皮厚呢?由于大众对墨客有那么一点点不切实际的抱负,认为墨客不同于普通人。

到底若何才能称为诗人

实在,墨客除了普遍比较穷之外,跟安居乐业,富余生活的你我没有任何不同。

我们写出打油诗来,便是墨客了。
由于以为墨客高大上,才会自以为不是,才会以为自称墨客是脸皮厚,是伪装。
但是有些人反其道而行之,会写几首歪诗,就用“墨客”的称呼为自己贴金,我们就可以称其为“不要脸”。

那么到底怎么样才能称为“要脸”的墨客呢?

只有一种办法,让群众的眼力来鉴定你。

这也就催生了墨客认证机构,各个地方的诗协,这些机构将“墨客”这个没有任何原则的帽子——或者说按他们的想法做成的帽子——待价而沽。

有些人凭本事拿了帽子,名副实在。
有些人花了些钱,也拿了帽子,就臭不要脸。

而在中国历来有迷信官方、迷信威信的传统,总认为这么大的机构,认证一定严格,他们认证的墨客一定是水平高的。

这完备是中国老百姓千年的威信崇拜使然。

就彷佛厨师认证吧。
有认证可能是好厨子,可湘菜厨子做不出粤菜,炒菜大厨做不出煨汤。
由于认证讲究科学性,自然要把规则细化,比如诗协涌现了旧体诗会和新诗会,哪一方面的认证才是有效的呢?

那么,我们的夫人们在家里炒得一手好菜,什么都能做,却并没有去考厨师证,影不影响大家爱吃她们的菜呢?

她们同样是好厨子。

诗协、文联这些机构吧,有其存在的意义。
但更多地是资源共享、互换的意义,就彷佛儿童节、妇女节一样,其最根本的缘故原由是由于妇女、儿童的弱势,才须要特殊强调保护他们的主要性。

诗协、文联一方面是保护诗歌,促进诗歌,另一方面是加强写作者、创作者的监管。

这从某个角度来说,当然是好事。

但是真正出好诗的年代,都没有这些机构。
真正的唐诗宋词元曲,创作者都是发自内心地利用这些文艺作品互相交流,并没有谁来对谁是不是墨客、是不是词人做出一个标准判断。

在当时的高等文人眼中:诗词,末技尔。
不过是用来实现自己空想和未来的笔墨工具。

“墨客”只是一种称呼,而不是职业。
什么国家几级墨客之类的称呼,纯粹是调侃和笑话。

哪怕只写一首打油诗,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墨客”。

只要你写出的东西是抒怀言志的有节奏感的韵文,你便是一个墨客。

不过并不要对这个称呼那么在意,乾隆天子写了一辈子的诗,有没有人把他当做墨客?当然也可以称之为墨客,只是和天子这个身份比较,墨客这个名分太轻飘飘了,完备表示不出分量。

墨客这个称号只能为人锦上添花,绝不可能对你的生活雪中送炭,反而会在生活击倒你的时候让你显得特殊悲惨。

我们不要对这种称呼太在意,就彷佛不要对诗协、作协太在意一样。

安心写好自己的作品,如果别人在用“墨客”称呼你的时候,露出的眼力不是调侃,而是尊重。

那你便是一个成功的墨客。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