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浙江金华人,祖上六代为官,且都是文章高手。
祖父、伯祖、叔祖、父亲、伯父、叔父全部都是进士出身,当中有墨客也有书法家。

黄庭坚多才多艺,身兼百家之长。
学杜甫,但是能独辟路子,首创门户,使宋诗与唐诗能分庭抗礼。
就连后世的杨万里、陆游等人,都是他“江西派”门下之人。

搞文学、当墨客,还是须要一些天分的。
历史上许多诗词大家,在他们幼年时期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华。
在这一点上,黄庭坚也不例外。

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位“诗中达摩”,七岁时写的这首千古名篇——《牧童诗》。

黄庭坚7岁时写了一首诗后来成为千古名篇道尽了成年人的辛酸

一、《牧童诗》赏析

《牧童诗》——北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落,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诗的第二句,在有些版本中为“吹笛风斜隔陇闻”,本文采取利用较多的版本。

诗歌译意:

骑着牛儿从村落前途经,优哉游哉地吹响手中竹笛。
一阵清风隔着田陌把笛音吹了过来,这是多么惬意啊。
长安城里争名夺利的人们,你们耗尽了心机,也过不上这样清闲的生活。

黄庭坚和苏轼相识较早,他自认是苏轼门下,也和苏轼一样喜好禅学。
在禅宗故事里,有相称大一部分都是与牛有关的,而黄庭坚写诗也特殊爱用牛的意象。

这一首诗虽然只是他在孩童时期写下的作品,但是由于有了“牛”这样的意象,也就显得不那么平凡了。
由于“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的是勤恳、善良的老百姓。

以是这首诗可以理解为,乡野的人们,笑看城里的人争名逐利,汲汲营营,到头来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哪里有当野人来得自由呢?

于是,这首诗在无形之中折射出了思想,这种思想与他后来一贯信奉的佛道思想暗合了。
也便是:一个人只要知足,就能常乐。

黄庭坚二十二岁时进士及第,二十七岁当上了国子监教授。
任满刚要升官的时候,结果由于仰慕苏轼,他就给对方寄了两首“古风”长诗。

说巧不巧,恰好遇上了“乌台诗案”。
随后苏轼入狱,黄庭坚也被认为是苏轼一伙的,也受到了牵连,被赶到吉州的太和县去当了一个小县官。

后来,宋哲宗登基,高太后重帘,黄庭坚就被司马光推举去修订《资治通鉴》。
后来又制作了《神宗实录》。

本来,黄庭坚的事情做得很好的,可是没想到宋哲宗后来亲政了,重用了“新党”,就开始打击“元祐党”,他和苏轼一起又倒了霉。

“新党”从他卖力编修的《神宗实录》里摘出了“三千多条”缺点,末了核实了三十二条,把他贬谪出了京。
再后来宋哲宗去世了,宋徽宗上位后,他官复原职了。

可是,结果没过多久,他又由于在作《江陵府承天禅院塔记》的时候,不肯将贪官的名字写上去,就被人诬告了,然后又遭到了贬谪。

黄庭坚一贯被视为苏轼的翅膀,一辈子没当过大官,干的全部是文书编修之类的事情。
他的生平,仿佛被他自己七岁时的这一首诗预言了。

他就像是一个牧童,骑着牛,吹着笛子,远远地察看犹豫朝庭上勾心斗角的人。
名利就像是一阵风,一下子吹顺风,支持“新党”的天子上了台,“新党”就嘚瑟;一下子吹逆风,支持“旧党”的天子上了台,“新党”哭都来不及。

所谓的王侯将相,被名利缚住,一辈子把脑壳都系在自家腰上去替天子打工,还不如在民间当一个自由清闲的小牧童。
实在,很多道理小孩子都懂,大人反而不懂了。

二、黄庭坚和江西派

历史上有许多的墨客,他们在童年时候写下的诗作,一贯都流传至今,个中最出名确当数骆宾王的那一首《咏鹅》。

同样是七岁时作的诗,《咏鹅》是一首咏物诗。
作者不雅观察细致,色彩描写与动作描写都十分准确、真切,已经十分令人惊叹了。

黄庭坚这一首《牧童诗》虽然在画面上不及《咏鹅》,但是却是一首“哲理”诗。
而黄庭坚正是宋代“江西诗派”的鼻祖,这一个诗派最大的特点是借诗说理,借诗议论。

苏轼在名义上是黄庭坚的老师,但是事实上,苏轼后期的诗也走的是说理一派,最范例的便是《题西林壁》。
而这种诗风的首创者,公认是黄庭坚。

七岁就能讲出“哲理”的孩子,真是不可小窥。
都说黄庭坚的诗,最初是学的杜甫。
实在从他父亲黄庶开始,黄家人就爱学杜诗。

黄庶写诗最初是学韩愈,而韩愈本来便是学的杜甫。
黄庶在朝为官多年,是一个禀性忠实,正派善良的人。
他不屑与人与世浮沉,因此不适应官场,终生都只能当一名低阶的小官。

可是他并不因此而感到难过,反过来还见告自己的儿子黄庭坚,要好好做人。
由于他推崇杜甫,以是他写诗不讲究格律工致,从不会“以辞害文”。

杜甫的风格传到韩愈手上时,韩愈继续了杜诗中那种“现实主义”精神与“实用的精神”,他反对浮华无用的内容。
这种思想经由黄庶再传到黄庭坚,逐步就形成了“江西派”好说理的风格。

当然,由于太爱说理、揭橥议论,会让诗歌失落去艺术的美感,在宋代也引发过一些批评,但是赞许的声音始长年夜过批评。
以是,黄庭坚这个“诗中达摩”的位置就坐稳了。

后来不只影响了南宋一百多年,乃至还影响了金、元两朝部分墨客的诗风。
实在,提到“江西诗派”,基本上便是即是宋诗的代名词。

这种“借诗说理,借诗议论”的诗风,一贯盛行到了明朝才中断了一下,到清朝的时候又重新兴起,直到清末都还有它的继续人。

结语

宋人不喜好“不讲道理,只讲唯美”的唐风,比如唐朝孟浩然那种,“美则美矣,但是没有灵魂”。
明朝人不喜好宋人“只有灵魂,毫无美感”,于是在学唐风的同时自己捣鼓出了小清新。

后来不幸的是,明朝被清朝灭亡了。
清人在思考明亡的答案时,认为明代文人“欠说理”,于是他们又回归到了“江西派诗风”。

实在,宋诗可爱的地方与讨厌的地方,都是由于它太爱讲理。
太过理性,有逻辑的东西,每每感情薄弱。
缺少抒怀的亲和力,是比较难以打动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