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没想到,区区小城便是拿不下来,守城的西魏将领愣是去世守50多天,大量杀伤了东魏的军队,高欢终于不得不退兵。
撤军途中,西魏人还不断散布高欢被一箭射去世的谣言(当时高欢也确实身染重病了),东魏部队民气惶惶。
高欢为了稳定军心,就在军中设宴,证明自己吃嘛嘛喷鼻香,身体倍棒。
但一群大老爷们光饮酒吃菜当然没劲,更何况打了败仗,自然越喝心情越低落。

高欢于是让自己账下的猛将斛律金出来给大家唱首歌助助兴,鼓舞一下士气。
斛律金当时已经是一位年过六旬,两鬓斑白的老将军,向来在军中颇有威望。
老将军酒正畅快,于是高歌了一曲《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窿,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一曲歌罢,全军缄默,高欢更是潸然涕下,悲不自胜。

这首歌流传千年,于今还被收录进了语文教材,所有接管过新中国根本教诲的孩子都对此歌耳熟能详。
但说实话,当年我学这首歌的时候,并没有什么觉得,不便是“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嘛,标准答案我张嘴就来。

但那时的我,彷佛没想过这个问题:如果这首歌是描述俏丽风光,歌颂富饶家乡的,那么听到的人不应该欢欣鼓舞吗?何以高欢、高欢的将士们却泣不成声呢?

为啥你看敕勒歌一点没觉得

以是我当年还是太年轻了啊,根本没读懂这首歌啊。

敕勒人,原来生活在贝加尔湖附近,是一个白种人种族,汉朝击溃了蒙古高原上的匈奴后,敕勒人开始迁徙,公元4世纪旁边,在阴山一带的敕勒人被鲜卑化了,说着鲜卑语。

而鲜卑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量级的少数游牧民族,他们先前居住在蒙古草原,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进入中原地带,开始逐渐学习汉民族的前辈文化。
鲜卑一族出过无数的名人,或为雄主,或为名将,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里那个风姿翩翩然、公子世无双的慕容复,实在便是鲜卑族后裔,而历史上真正的慕容家族的经历更是跌宕起伏,动人心魄,改天有韶光专门聊一聊。
除了慕容氏之外,什么“拓拔”、“独孤”、“宇文”、“贺兰”这些好听的不要不要的姓氏,也都是鲜卑族的。

鲜卑族进入中原之后,逐步地开始和汉族领悟,譬如他们的一位首领拓跋宏就积极实行汉化,拓跋宏迁都的故事也是课文哦。
他哀求鲜卑人穿汉服,学汉语,更主要的是,学习汉人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制度。
鲜卑人的天子哀求大家伙这么做,鲜卑老百姓自然不敢不从,但多少在心底里,还是怀念本民族从前的风尚。
先人啊,那是翱翔在蓝天的雄鹰,是席卷过草原的骏马呀。
睡的是星空穹庐,吹的是凛冽朔风,喝的是碧蓝湖水,赶的是成群牛马,怎么会乐意俯身农耕,寻章摘句呢?但时期的年夜水不可隔断,他们变得越来越不像自己的先祖了。

回到文章开头的故事中来。
高欢本人是一个鲜卑化的汉人,出生在蒙古草原上,终年夜后厮杀于中原大地,玉璧之战出师不利,高欢忧愤成疾,可能也会自知不久于人间吧?盛年时渴望的功业恍如一梦,伴着军营中的熊熊篝火付之一炬,此时这个病体缠身,意气消沉的老人,听到《敕勒歌》的时候,会想起童年时那一望无际,可以纵马驰骋的青青草原吗?那些往昔常年征战、今日遭逢惨败的鲜卑族将士们,会不会想起父辈们在阴山脚下、白云之边放马高歌的如烟往事呢?

俏丽的草原回不去了,新建的家园守不住了,唯有先人的影象还留在歌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当老将军用鲜卑语唱起这首歌的时候,鲜卑将士们无不泪如雨下。

以是只看《敕勒歌》的文本,你会以为歌词无非是高明的写景作文,可知道背后的故事,你才会明白,原来它是一首哀歌,沁在当年鲜卑人血液里的哀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