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之间,岁月如歌。
东坡师长西席的“雪泥鸿爪”的一声嗟叹,
穿越时空,潜在心间,
二十年来,萦萦不去,
跃然纸上,遂成此文。
苏东坡师长西席塑像
一、千年一叹入心来1、沧桑感满满的感叹,来自苏轼给弟弟的诗。
960年前的那个冬天,苏轼接到了弟弟苏辙寄来的诗,提笔写下这样一首诗: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有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去世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昔日波折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人生涯着,如萍在水,根无所住,随风而动,逐浪漂流。
所到之处,所作所为,就像随着物候迁移的天涯飞鸿,只是在雪上、泥地暂且落落脚。
途经时,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些许爪印,何其有时的事啊,
爪印宛在,又有几人会记得那已经远走高飞的鸿雁呢?
曾经招待我们的老僧,已然圆寂,安顿他遗骸的新塔正在那里。
当时你我题诗的墙壁,早已败坏、没了本来面孔,哪里去找写下的墨迹呢?
还记得我们一起走过的那段波折难行的旅程吗?
路途遥遥,人又疲倦,瘦弱的驴儿怠倦不堪,无奈地仰天嘶鸣!
昔日波折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2、诗里的故事,兄弟的切切深情;
诗里的故事是这样的:
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冬,苏轼赴陕西凤翔做官,又要经由渑池。
苏辙送苏轼至郑州,分离回京(开封),作《怀渑池寄子瞻兄》。诗云: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
同行的兄弟在郑地的原野上话别,共同担心前路的困难。
我骑马转头还在大梁田间巡行,想来远行的家兄已经翻过崤西古道。
我曾经做过渑池主簿、百姓知否?还和兄长歇宿僧房、共题壁诗。
遥想兄台独行一定旅途寂寞,无人可说心里话、只能听到骓马嘶鸣。
苏轼、苏辙,是兄弟,更是知音。
作为彼此知心的两个人,苏轼见诗,缄默心会。
苏轼也由于这首诗,才作《 和子由渑池怀旧》与兄弟相和。
3、诗里的回顾,一起走过的旅程;
苏辙,字子由,与苏轼是同科进士。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未到任即中进士。
他与苏轼赴京应试路经渑池,同住县中僧舍,同于壁上题诗。
如今苏轼赴陕西凤翔做官,又要经由渑池,因而作《和子由渑池怀旧》。
末了两句,苏轼自己加了个注脚:“往岁马去世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当年要去赴考时,骑的马在渑池西边的二陵(今河南崤山)就去世了,没办法,只好骑着小毛驴到渑池。
以是诗中说:你还记得吗?当时我骑着小毛驴在那波折不平的山路上行走,路是那么迢遥,人是那么疲倦,那瘦弱的小毛驴也累得叫个一直。
墨客抚今追昔,抒发了对人生的深深感叹。
雪泥鸿爪
二、雪泥惊鸿今何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骚人物。
1、苏坟长眠话夜雨,千年兄弟相伴听。
苏辙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
绍圣年间(公元1094—1097年)落职汝州。
晚年的苏辙,筑室于颍昌(今许昌市),称颍滨遗老。
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六月,苏轼在常州病重期间,又给其弟苏辙写信说:“即去世,葬我于嵩山下,子为我铭。”
次年(公元1102年)闰六月二旬日苏辙遵其遗嘱,与轼之子苏过扶柩将其运至汝州郏城钧台乡上瑞里安葬。
苏辙难忘与兄长苏轼伯仲之情,不忍心让兄长独眠他乡,便嘱其妻子待自己去世后,也葬此地与兄作伴。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像
2、抚今追先贤,佳话读沧桑。
东坡师长西席弟兄的深情厚意,我们可以通过诗句读到。
凝神静读: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而此时,已是往事越千年。
三苏大名,已名满天下;珠玉文章,也文贯古今。
诗词文章,便是东坡两兄弟在雪泥上有时留的指爪印痕吧。
这两只文坛惊鸿,早已长眠作古了。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大雨独伤神”
“苏坟夜雨”已成为郏县八景之一。
抚今追昔,由不得人不感叹,
感叹岁月的温馨而苍凉;
感叹人生的绵长又匆迫。
三苏坟(苏轼、苏辙长眠之处)
三、结语苍山有顶,交谊无价,人伦的真情可以超越时空而久远,
走过春温秋肃、夏雨冬雪,
朴拙的交谊,未曾褪色,依然挂在眉头、心头;
岁月无情,生命温暖,人生的代价可以让生命之树常青,
虽然世事变化、沧桑阅尽,
崇高的生命,未曾远去,依然活在书里、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