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每句的字数来看(以五言、七言为主,忽略六言),又分五绝和七绝、五律和七律、五言排律和七言排律。
从句中平仄的规则,律句分为4种,仄起仄收,平起平收,平起仄收,仄起平收。把每一种律句作为首句,依照黏连、对仗的规则,组合为八句的五律。因此,五律也分为四种:仄起仄收,平起平收,平起仄收,仄起平收。
学习五律的平仄格律,还要理解什么是黏连,什么是对仗 。
一、平仄不同句式的四种五律我们用杜甫的《春望》来阐明下,四种律句的特点。
国破山河在,中仄平平仄 第1种句式城春草木深。平平中仄平 第2种句式感时花溅泪,中平平仄仄 第3种句式恨别鸟惊心。中仄仄平平 第4种句式烽火连三月,中仄平平仄 重复第一句家书抵万金。平平中仄平 重复第二句白头搔更短,中平平仄仄 重复第三句 浑欲不胜簪。中仄仄平平 重复第四句
根据第一句的句式:国破山河在,仄仄平平仄,可以知道这首《春望》是仄起仄收式的五律。
解释一下:中,代表平可仄。其余,国、别、白等字,古韵是仄声,今为平声。
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第一句是仄收的五律,四联的平仄句式是句句相对的(不是指对仗),后半首是前半首的重复。
第一句是平收的句式,只有后三联句句相对(不是指对仗),除了第一句和第五句不同,后半首也是前半首的重复。
如果第一句是仄起平收的句子,这首诗《春望》便是平起仄收的五律。同理,四种句式谁作第一句,我们就称之为哪一种律诗。
二、押韵
接着上面说,如果第一句是仄起平收的句子,这首诗《春望》便是平起仄收的五律。但是第一句平收,就有一个问题,便是第一句要押韵。
顺便说一下韵书的小知识。
隋朝以前用口语押韵,和本日的人做当代诗一样,读着押韵即可。隋朝人编撰了一本韵书叫《切韵》,于是给墨客套上了枷锁。
唐人作诗用隋朝《切韵》及其改编本《唐韵》,宋又有广韵、集韵、平水韵等,我们本日作诗用的古韵指平水韵。这些韵书都是隋朝《切韵》根本上的改编本,以是唐诗押韵也符合宋人编写的平水韵。
律诗押韵,哀求一韵到底,第1句平收押韵可以用邻韵,但双数句的韵脚必须是一个韵部的字(一韵到底),否则便是落韵。唐朝人把律诗创作搞成了科举进士科的考试科目,落韵基本就没戏了。
以是押韵是重点把稳事变之一。
例如杜甫《春望》押的【侵】部,在平水韵中是下平十二部。它和上平的十一真、十二文不是一个韵部。以是本日读起来挺押韵的侵、真字,是不能一起用的。
而且【侵】部一样平常认为没有邻韵,以是首句押韵的话,也只能从【侵】部中找韵脚。
关于邻韵,可以搜索一下老街的这篇文章:《学习诗词创作 不可不知邻韵通押那些事》。
例如: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下平十二侵】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下平十二侵】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下平十二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下平十二侵】
王力师长西席的《汉语诗律学》中,根据每个韵部字数的多少,把各韵部分为4类:宽韵、中韵、窄韵、险韵。【侵】这个韵部的常用字不多,属于中韵:
侵寻浔临林霖针箴斟沈心琴禽擒衾钦吟今襟[衿]金音阴岑簪[覃韵同]壬任[负荷]歆森禁[力所胜任]祲喑深琛涔骎参[参差]忱淋妊掺参<人参>椹郴芩檎琳蟫愔喑黔嵚沉《平水韵·下平十二侵》
回到本段第一句:如果第一句是仄起平收的句子........,也便是中仄仄平平,墨客就必须在【侵】找一个字作韵脚。
例如:国破山河在,仄仄平平仄,改为仄仄仄平平:国破自悲吟。
国破自悲吟【下平十二侵】 ,城春草木深。【下平十二侵】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下平十二侵】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下平十二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下平十二侵】
须要把稳一点,平收的五律,后三句重复第2、3、4句,第五句和第一句不是同一个句式,而是和第六句相对的那个句式。
一样平常认为,律诗(近体诗)只押平声韵。仄韵诗,都归类为古体诗。
三、黏连
虽然五律在唐朝成熟,但是在南北朝的齐梁陈时期,可以见到不少类似五律的作品。只是他们的这些“五律”大多有一个问题,失落黏。
失落黏,便是没有黏连。举例来说,首联的下联第2字,要和颔联的上联第2字,平仄同等。例如: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春与时都是平声。
同理,颔联的下联第2字,要和颈联的上联第2字,平仄同等,例如:
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别、火,都是仄声。
同理,颈联的下联第2字,要和尾联的上联第2字,平仄同等,例如:
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书、头,都是平声。
黏连这一规则,南朝人作诗大多不知道遵守,例如庾信 《咏画屏风诗 九》,便是失落黏的五律,首联颔联失落黏,颔联颈联失落黏 :
徘徊出桂苑,徙【倚】就花林。
下【桥】先劝酒,跂{石}始调琴。
蒲{低}犹抱节,竹【短】未空心。
绝【爱】猿声近,唯怜花径深。
也有墨客无意中符合,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的《登板桥咏洲中独鹤诗》:
远雾旦氛氲,单飞才可分。
孤惊宿屿浦,羁唳下江濆。
意惑东西水,心迷四面云。
谁知独辛劳,江上念离群。
黏连真正成为律诗法则,还是在初唐。 初唐墨客元兢在《诗脑髓》中,提到的双换头与单换头,基本便是对付黏连的描述。科举考试中,大多考五言排律,黏连成了不可轻忽的律诗法则。
四、对仗
对仗早在《诗经》中就已经存在了,例如: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古人作骈文,更是满篇的对仗句。在南朝谢灵运的诗中,可以看出早期对仗的一个明显特点: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登池上楼》
这首诗须要把稳的不是句句皆对,而是谢灵运期间,还没有平仄四声的观点。因此他们的诗中,内容是相对的,但是平仄不相对。
四声的兴起是在南朝齐永明期间,永明体墨客作诗开始把稳四声(平上去入),后来四声二分为平仄,有了平仄相对的观点。
律诗的对仗,除了意义相对,平仄句式也要相对。例如仄起仄收vs平起平收,平起仄收vs仄起平收。首联的出句,如果是仄起平收,对句就要平起平收,反之亦然。
像梁简文帝萧纲的《登板桥咏洲中独鹤诗》这种早期五律,平仄也完备相对,是比较罕见的征象。
我们再举例一首南朝墨客鲍照《采菱歌》中的第一首:
骛舲驰桂浦,息棹偃椒潭。 仄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箫弄澄湘北,菱歌清汉南。 平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平
虽然绝句不哀求对仗,但是鲍照的这首绝句四句都对仗,平仄相对也符合律诗的哀求。
五七言律诗的对仗,哀求中间二联必须对,首联和尾联可以对,也可以不对。有些分外的偷春体、蜂腰体都不是正格,可以不用考虑。
对仗要把稳避免雷同,句式构造上要避免雷同(例如长撷腰病、长解镫之病等),意义上也要避免雷同(合掌)、前2字避免词性构造一样(如四平头)。颔联与颈联要把稳情景结合,只管即便避免都写景或都写情。
对仗还要把稳一点,不要陷入工对的束缚,好的对仗,大多是宽对。
结束语
以上讲到的四个方面,实在便是老街常说的律诗四要素:平仄、对仗、押韵、黏连。这是创作律诗最根本的知识。
五律起源比较早,前面提到过,最早的五律在齐梁期间就涌现了。这是在齐梁永明体的根本上,发展出来的诗体,在唐朝法则完备步入顶峰。
初盛唐墨客作诗的时候,还常常涌现失落黏、失落对的征象。如例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崔颢《黄鹤楼》等。这类征象在大历往后就很少见了。
律诗的创作规则记住并不难,犹如九九乘法表一样大略,只是创作时有些难度。但这是学习古诗词的根本。
一个古诗词爱好者,可以不喜好、不创作律诗,但是不能不懂律诗的这些根本规则。否则,无法体会到古人的句法、章法、字法的妙处。
@老街味道
近体诗语法04:三种譬喻法,醉翁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