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客气。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听琴彷佛最好在月色之中。夜深人静,月色如水,一曲琴音,最能动心。诗中《悲风》、《寒松》、《白雪》、《绿水》都是古曲名,可谓景中有曲,曲中有情。广阔天地,人生孤寂,又该到何处去寻觅知音?
2 夜琴
白居易
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
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
入耳澹无味,惬心潜有情。
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
3 船夜援琴
唐 白居易
鸟栖鱼不动,月照夜江深。
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
七弦为良朋,两耳是知音。
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古人写音乐,彷佛很随意马虎陷入“欲将苦处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自伤之中。但白居易的这两首诗却都没有这种自怜的格调。一首是“亦不要人听”,一首是“两耳是知音”,透着一种“我懂自己便已足够”的格调。的确,天地皆可为听众,一人亦能醉个中,在琴音中放飞自己的思绪,畅想古今,又何尝烦懑活?
4 《琴诗》
宋代: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首先先翻译一下这首诗:如果说琴声发自琴,那把它放进盒子里为什么不响呢?如果说琴声发自手,为何你的手上听不到声音?这首短短小诗实在颇具哲理,蕴含了墨客对“存在”的思考。琴声到底是如何发出的?既需琴这个物件,也需人的手指弹动,相互合营,才能奏出美妙的音乐。佛教中的这段话便是最好的阐释:““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5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前面提到的诗,有写知音难觅的孤寂、得意其乐的从容、琴音何来的哲理,但若论写琴音的美妙和琴技的高超,还是要看这首诗。蜀地的这位和尚,弹琴犹如万壑松涛之声,气势磅礴,余音袅袅,融入钟声之中。此等琴音,可以涤荡心灵,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