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的《东庄图》册有两种,一种为十二景,另一种是二十四景。十二景本的载于裴景福的《壮陶阁字画录》,但是目前图的着落不明。二十四景本的《东庄图》册,在明末的时候丢失了三幅,现存的21幅藏在南京博物院。
东庄是元末明初吴孟融于唐末五代的“东野”园的根本上建造的,是一座庄园式园林。沈周的《东庄图》册是受好友吴宽所托,以这东庄园林为原本所作。他从东城开始画起,以移步换景、一景一图的办法,画出了既能独立成作,又能相连的《东庄图》册,再现了东庄这一历史名园。
《东庄图》册中的二十一景分别为:东城、西溪、拙修庵、北港、朱樱径、麦山、艇子洴、果林、振衣冈、桑州、全真馆、菱濠、南港、曲池、折桂桥、稻畦、耕息轩、竹田、续古堂、鹤洞、知乐亭。这套图册无疑是沈周的著名代表作品之一,个中有数页能够代表“细沈”的最高造诣,有数页能够代表沈周这个期间逐渐摆脱了“细沈”,转而以粗笔表现。这是沈周在绘画上的以此打破,走向成熟的表现。这套图以浅降山水为根本,笔墨当中尽是写意韵味。
1 东城
《东城》一图对东庄所在的东城做了阔笔描述,表现了大概空间和地理位置。
“旧业城东水自围,同游踪迹比来稀。结庐不必如城市,只学添加白板扉。”
2 西溪
《西溪》描述的是小溪、断桥、竹林的景致。这幅画着重刻画的是断桥,近景杂树、石坡等都是衬托,颇故意境。
“翠竹净如洗,断桥水相连。道人爱幽独,日日到溪边。”
3 拙修庵
画中的修士端坐在榻上,树木围在庵外,疏密比拟的恰到好处,形成了精心读书的意境。
“破屋贮古书,陶匏满前列。此心与道具,甘为时所劣。”
4 北港
此幅作品是对溪边一角的荷花进行了刻画,用的是沈周花鸟画常用的没骨画法。
“北港接回塘,芙蕖十里喷鼻香。野人时到此,采叶座衣裳。”
5 朱樱径
樱树生在在石路两边,两侧还有杂草,点景人物信步走在石径上,独自穿行。
“叶间缀朱实,实落绿成荫。一步还一摘,不知苔径深。”
6 麦山
对麦山进行细腻的描绘,用细笔勾剔,绘出麦山的秀色和活气。
“芝出麦丘上,种麦不钟芝。百年留世德,此是种芝时。”
7 艇子洴
沈周爱画柳。这幅作品柳树用枝不着叶,但淡墨加青的枝条穿插在个中,描述的正是春柳。
“水上架高栋,四方无雨风,晚舟归宿处,不见济川功。”
8 果林
描述的是果林的收成之美。
“春江次第熟,百果树成行,未取供来宾,先供续古堂。”
9 振衣冈
这幅作品用细笔披麻皴表现山间树石的时隐时现。
“崇冈古有之,公独爱其顶。振衣本无尘,清风洒襟领。”
10 桑洲
这幅作品画的桑林一片,叶有深浅变革,双勾设色。
“汲溪灌桑树,叶多蚕亦稠。云锦被天下,美哉真此洲。”
11 全真馆
此景描述的是黄叶飘落,芦苇在风中摇荡的秋天景色萧瑟之感。
“何处适余兴, 寻师谈道经。隔桥云满屋,钟磐晚洽怜。”
12 菱濠
描述的是河滩的景致。
“东壕凡几曲,曲曲种菱寞。移船就菱实,兼听采菱歌。”
13 南港
表现的是江南烟雨中的溪树之景。
“南港通西湖,晚多渔艇宿。人家深树中,青烟起茅屋。”
14 曲池
描述的水中青草和对岸盛开的芙蓉,表现了夏秋之时。
“曲池如曲江,水清花可怜。池上木芙蓉,江映池中莲。”
15 折桂桥
刻画的是折桂时节的竹林、小桥、溪流和茅庐的幽美景致。
“别墅桥边路,桥因旧所题。大魁还大拜,潮到觉桥低。”
16 稻畦
描述的稻间簇簇排排的生动景象。
“秋风稻花喷鼻香,膛间日间静。主人今古人,田是横渠井。”
17 耕息轩
描述了主人歇息读书之乐。
“垄上阅耕罢,北窗卧清风。幽风读未了,梦已见周公。”
18 竹田
这幅作品用的是平远构图,取法元人。
“楚云梦潇湘,卫水歌淇澳。吴城有竹田,亦有人如竹。”
19 续古堂
描述的树林之间掩映的一座祠堂,笔触细腻持重。
“别院青春深,嘉树郁相向。如闻杖屦声,升堂拜遗像。”
20 鹤洞
这幅作品刻画的是临溪鹤洞之地,山石披麻皴法取法董巨吴镇。
“老鹤爱云栖,石洞自天凿。秋风时一声,飞云散寥廓。”
21 知乐亭
描述的是桃花池。
“游鱼在水中,我亦倚吾阁,知我即知鱼,不知天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