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文联又分三种情形:

第一种回文联,也称为“倒顺联”。
上联可以倒读成下联,即一句诗文正读倒读各成一句组成对联,且文句畅通,意思完全。
比如:“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郎中王若俪;俪若王中郎。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贤出多福地;地福多出贤。
”“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
”“人中柳如是;是如柳中人。
”“天连碧树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
”“暮天遥对寒窗雾;雾窗寒对遥天暮。
”“风送花喷鼻香红满地;地满红喷鼻香花送风。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秀秀明明处处水水山山。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奇奇好好时时雨雨晴晴。
”这种回文联创作时除了要考虑字词对称之外,也一定要做到平仄上的平起仄收,这样倒读后才能仄起平收,做到平仄相对。
平起平收或仄起仄收都是弗成的。

第二种回文联,一副完全对联,高下联都可以正读或倒读,均能成联,意思完全。
比如:“风送花喷鼻香红满地;雨滋春树碧连天。
”是一副正读的对联,意思非常完全,对仗工切。
而对其倒读则又成一联:“天连碧树春滋雨,地满红喷鼻香花送风。
”同样也是意思完全,对仗工切。
这样的对联,平仄哀求也是首句平起仄收,这样才能做到不论是正读倒读都能平仄和谐。
再比如:“池莲照晓月,幔锦拂朝风。
”这幅对联倒着读便是:“风朝拂锦幔,月晓照莲池。
”不过这这种对联比较少见。

第三种回文联,对联高下联句内回文,如一句五言联句,除了处于中间的第三字之外,第一与第五字、第二与第四字相同;如为七言联句,除了处于中间的第四字外,第一与第七、第二与第六、第三与第五字相同,这样对联高下联各句正读倒读形成的句子一样。
比如:“火柴当柴火;油灯烧灯油。
”“柳如是如柳;华来士来华。
”“梦中情景情中梦;人似花儿花似人。
”“处处飞花飞处处;潺潺碧水碧潺潺。
”“处处红花红处处;重重绿树绿重重。
”“处处飞花飞处处;声声笑语笑声声。
”“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雪岭吹风吹岭雪;龙潭活水活潭龙。
”“凤落梧桐梧落凤;珠联璧合璧联珠。
”“静泉山上山泉静;净水塘里塘水清。
”“秀山轻雨青山秀;喷鼻香柏鼓风古柏喷鼻香。
”“画上荷花和尚画;书临汉帖翰林书。
”“喷鼻香山碧云寺云碧山喷鼻香;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西湖垂柳丝柳垂湖西。
”这样的回文联,平仄哀求则是首局仄起仄收,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正读倒读都能平仄和谐。

对联小科普回文与嵌字传授教化郭沫若名对

二,嵌字格:嵌字格是对联中常常利用的手腕。
它每每是把所要吟咏歌颂工具的名称或字眼,用不同的手腕镶嵌在对联中的相应位置上,这样增加了对联的表现能力,达到能干的效果。

比如:

“水流昼夜;帘挂古今。
”(水帘洞联)“悲哉秋之为气;惨矣瑾其可怀。
”(题秋瑾)“韬略终须绘新图;奋起还得读良书。
”(郭沫若题上海韬奋图书馆)“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讽刺民国总统)等等,都是成功的嵌字格对联。

嵌字格对联最早是利用在诗钟练习中。
在出题时限定在七言联高下联中各嵌入一个字,以嵌入的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
比如哀求分嵌在高下联之第一字位置,称“七·一”,也叫“一唱”;哀求分嵌在第七字位置,称“七·七”,也叫“七唱”。
所限的两个字必须一平一仄(即不得相黏)。
从“一唱”到“七唱”,在各地诗社有时又美称为凤顶格、燕颔格、鸢肩格、蜂腰格、鹤膝格、凫胫格、雁足格等格。
现在对联学界仍在沿用这些称谓。

在对联高下联中相同位置分别嵌入不同字词称为“竖嵌”。
竖嵌的样式颇多,大略地分有首嵌、腹嵌和尾嵌三种。
详细的分法则依照诗钟嵌字名目,可以概括为13种格。
借助动物形体部位,将这些嵌字格予以十分形象生动的命名。

下面我们先容个中比较常用的六种:

1.鹤顶格。

鹤顶格又称“冠头格”、“凤顶格”、“丹顶格”、“顶头格”、“藏头格”等,是把要镶嵌的笔墨,按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高下联语开头即第一个字位置的格式。
利用鹤顶格能使所镶嵌的笔墨突出显眼,以是这一种嵌字方法是人们最常用的嵌字格。

如:“明月有情常照我;清风无事乱翻书。
”这是清初时有人写的一副楹联,当时反清复明的斗争以各种各样的办法存在,作者故意在这副联语之首镶嵌“明”、“清”两字,一褒一贬,显而易见。
再如:“桂子飘喷鼻香清肺腑;林荫夹道悦宾朋。
”也是将“桂林”二字分嵌的鹤顶格例子。

2.燕颔格。

燕颔格是把所要镶嵌的笔墨,按前后顺序分别镶嵌在高下联语第二字的位置。

如:“修竹千竿,横拖直扫,扫金扫银扫国币;小轩一角,日煮夜烹,烹鱼烹肉烹民膏。
”刘竹轩任反动县永劫,因其生活荒淫,作歹多端,日积民愤,某文人将其名“竹轩”分别镶嵌于高下联第二字的位置,用语直切地痛加戳穿贬斥之。
再如:“丹桂虬枝欺鬼斧;琼林洞府仗神工。
”也是将“桂林”二字分嵌的燕颔格例子。

3.鸢(yuan)肩格。

鸢肩格将所要镶嵌的笔墨,按前后顺序镶嵌于高下联语的第三字。
如:“调将翠黛眉偷画;吟到荷花口有喷鼻香。
”这是某位文人为一名叫“翠荷”的女子所题楹联,作者将其名字巧嵌于高下联的第三字,语显新奇。
再如:“喜斟桂洒延嘉客;笑饮林泉涤俗襟。
”也是将“桂林”二字分嵌的鸢肩格例子。

4.蜂腰格。

蜂腰格是将要镶嵌的笔墨,按前后顺序镶嵌于高下联语中间的一种镶嵌格式,其详细字数随联语字数不同而不同。

如:“莫学芙蓉空有面;应笑芬芳发自心。
”这是1940年郭沫若写给侄媳魏蓉芳的楹联。
联语巧嵌“蓉芳”二字,并富有哲理。
再如:“森然八桂甲天下;宛尔千林隐洞中。
”也是将“桂林”二字分嵌的蜂腰格例子。

5.鹤膝格。

鹤膝格又称作鹤尾格,是指把所要镶嵌的笔墨,按前后顺序镶嵌在高下联语第五字的一种格式。

如:“鸭摸螺蛳张瘪口;狗咬皮条扬偏头。
”这副楹联表面上是描写鸭吃田螺和狗咬皮条的形态,实为张、杨二人相互戏谑而作的联语,上联嵌张,下联嵌杨(杨扬同音),相互打趣、斗智。
再如:“吟诗共醉桂花洒;览胜同披林壑风。
”也是将“桂林”二字分嵌的鹤膝格例子。

6.雁足格。

雁足格,又谓之“藏尾格”、“凤尾格”、“脱靴格”等,是把要镶嵌的笔墨,按前后顺序镶嵌在高下联语末端的一种格式。
由于它的位置比较突出显眼,以是同鹤顶格一样利用者颇多。

如:“士不忘丧其元;公胡为改其度。
”李元度系曾国藩的部将,屡为太平军所击败。
在衢州一役,李军伤亡惨重,有人将其名嵌于联尾,作此联以嘲讽之。
再如:“拿云有志攀丹桂;射月无弓挂绿林。
”也是将“桂林”二字分嵌的雁足格例子。

至于要镶嵌的笔墨内容,范围极其广泛,计有气节、姓字、数字、方位、药名、年号、名称等等,在此不予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