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诗词的盛世,有过很多的大墨客,留下了大量的传世经典。浩瀚诗词中,描写失落意落魄的诗句很多,但我以为对我触动最大的却是杜甫的《登岳阳楼》一诗,全诗如下: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昼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词释义:
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彷佛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迈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了望泪流满面。
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57岁,他的人生岁月的末了两年,身患肺病、风痹,右耳也聋了,真正的行将就木的写照。
此时的墨客“亲朋无一字”,只有一副老病的残躯,身患重病却无钱医治,身体的病痛与生活的落魄交织在一起,此情此景,宛如彷佛那洞庭湖中的一页孤舟,湖水的浩瀚与孤舟的微小形成了光鲜的比拟。那种孤独与无助读来令民气酸无比,人生之落魄莫过如此!
墨客空有满腹经纶和报国热心却无处施展,只有“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现实的无情与怀才不遇的情状,多少很多多少无奈?多少很多多少不甘?却只能如此,也只能如此……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墨客,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1][2]为了与另两位墨客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差异,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往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天子献赋,向朱紫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急。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落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旧心系苍生,肚量胸襟国事。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墨客,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壁,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丢脸出杜甫的英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尚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