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师长西席真是多愁善感,也可说是自寻烦恼。

中秋,面对如此美景,喜好书法之人,除了饮酒、赏月,还有何事?

——赏帖!

中秋之夜,该赏何帖?当然是与中秋有关的帖。

华灯初上,圆月新升,此时正宜赏赵佶《闰中秋月诗帖》。

明月几时有书法经典里的中秋

赵佶《闰中秋月诗帖》纸本 楷书 35×44.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赵佶师长西席,若不生在帝王家,说不定“宋四家”有其一席之地。
其创始之“瘦金体,在书法史上也是赫赫有名。
古人评论:

“横画收笔带钩,竖画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苗条而内敛,连笔飞动而干脆。

这位亡国天子的书法,从褚遂良、薛稷一系而来,更是将其硬瘦夸年夜至极致,又参以工笔院体画挺立的勾线功夫,工致而不板滞,劲健而有弹性,挺瘦秀润,交融贯通,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竟然自成一家风格。

赵佶《夏日诗帖》纸本 楷书 33.7×44.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闰中秋月(七律)桂彩中秋特地圆,况当余闰魄澄鲜。
因怀胜赏初经月,免使墨客叹隔年。
万象敛光增浩荡,四溟收月助婵娟。
鳞云清廓内心豫,乘兴能无赋咏篇。
《闰中秋月诗帖》, 纸本,纵35厘米,横44.5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诗中,赵佶说,月色这么美好,天地万物的光芒都收敛了,天地间只衬托出这美女似的月牙。
同道们,写诗吧,行乐吧。

可是,他便是听不到同在一轮明月之下,稼轩师长西席发出的心声: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性是、清光更多。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只想着饮酒作乐、舞文弄墨,这样的天子,不亡国才怪。

王献之《中秋帖》纸本草书,27×11.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月挂中天,清光皎皎。
不知不觉中,皓月当空,如水月色中,不赏《中秋帖》更待何时?

月圆之夜,总是充满神秘。
同样神秘的,也包括此《中秋帖》,一张连作者到底是王献之还是米芾都没搞清楚的作品,三行狗屁不通的笔墨,千百年来竟能让无数书法大家为之神魂颠倒,真的不得不佩服。

《中秋帖》,22个后人看不懂的字:

“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如何断句?有人戏作:

“中秋!
不复不得,相还。
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王献之《鸭头丸帖卷》 绢本 行草书 26.1×26.9cm 上海博物馆藏

中秋节到了!
再不回答,你就别回来了。
做就做了,想想又怎么样呢?便是胜利了,又能如何?还要庆祝一下吗?要不要搞个阅兵仪式?唉,我是不是错乱了!

意思通不通无所谓,作者是谁也无所谓,其迷人之处在于其一笔书。

从章草到今草,最大的变革便是字与字之间的联系增强了,如果说王羲之在牵丝引带、顾盼呼应上还是一种考试测验的话,那王献之便是一种飞跃,他一笔数字,大气磅礴,一泄千里,《中秋帖》便是其典范。
整幅作品气势磅礴、雄迈飞动,与传世的王羲之书法作品中蕴藉、古雅、流美的草书风格比较,显得神气外露;与王献之《鸭头丸帖》、刻帖《十仲春帖》等比较,也略有差异。

对此帖,明代董其昌曾跋曰:

大令此帖,米老以为天下第一子敬书,别号为《一笔书》,前有'十仲春割'等语,今失落之,又‘庆等大军’以下皆阙,余以阁帖补之,为千古快事。
米老尝云,人得大令书,割剪一二字售诸好事者,以此古帖每不可读,后人强为牵合,深可笑也。

米芾《中秋诗帖》纵25.2厘米 横36厘米 日今年夜阪市立美术馆藏

夜色渐浓,月影西移,米芾的《中秋诗帖》正合此时赏读。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中秋,米芾登上望海楼,江水如潮,虹光万道,面对如此美景,米老怪却无心欣赏。
往事坎坷,出息漫漫,心头茫然。
米老怪想家了!

《中秋诗帖》,米芾写得比较率真。
先写了一遍,觉得不太好,再写一遍,中间还加上一行字:

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

哈哈,自己说自己有几个字写得好,这到底是谦逊还是得意呢?

不由想起,他曾自称自己的书法是“集古字”。
粗粗一听,米芾好谦逊啊,说自己不会写字,只是把古人的字搬过来而已。
如果这么想,你就上了人家确当了。

米芾《道林诗帖》 纸本 行书 纵30.l厘米 横42.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古人的字,哪有那么好搬的?第一,你要会写啊。
古人的字那么多,都会写有那么随意马虎吗?第二,你要会用啊。
哪个地方该用谁的字,你以为是件很随意马虎的事?

刁滑的米芾!
不知是谁这样评价过米老怪,大家可别把人家的得意读成了谦逊。

夜已深 还有什么人让你这样醒着数伤痕为何临睡前会想要留一盏灯你若不肯说 我就不问

林忆莲的歌总是让人伤感。
中秋,月起,月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今又中秋,今别中秋。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夜深了,睡乎!

(文:乡河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