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有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去世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昔日波折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诗的前四句对付人生的经历,作了一个深刻的比喻,说:人生所经历过的地方和所经历过的事情,象什么样子呢?该是象天上飞行的鸿雁踩在积雪的地上;这雪地上因那有时的机会,留下了脚爪的痕迹,可是鸿还得连续翱翔,飞向何方,哪里还去考虑南北东西!
由于这个比喻非常生动而且深刻,所往后来便成为“雪泥鸿爪”这个针言,用以比喻往事遗留下来的痕迹。

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苏东坡的七首诗词写尽人生识破世事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生理调适。
“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怀尘世间统统,而抓紧机遇,借诗酒以自娱。
“年华”,指好光阴,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
全词所写,牢牢环绕着“超然”二字,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
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期间心境与词境的详细表示。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缓步。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东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顾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回顾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奇妙的一瞬所得到的顿悟和启迪: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平凡,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落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险些致他于去世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路。

题西林壁

横算作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孔,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孔,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以是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孔,是由于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一定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全体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供应了一个回味履历、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不雅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不雅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原形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不雅观成见。

浣溪沙·小雨斜风作晓寒

小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是一个具有哲理性的命题,是全诗的“诗眼”,给人无尽的思虑玩味。
何谓“清欢”?阔别鼓噪的城市,阔别官场的争斗,忘怀名利希望,走进山林,感想熏染田舍素朴的清茶淡饭生活,这便是“清欢”。
“清欢”者,清淡的欢愉也,不是大欢、狂欢,更不是贪欢。
无可否认,苏轼的“清欢”论有一定的局限性,隐含着他经受险恶仕途官宦之后,产生的一种隐退的悲观思想和旷达的人生态度。
然而,苏轼的“清欢”论仍给我们某些有益的启迪。
在当今社会中,难得“清欢”。
不要说官场上的送往迎来、买卖场上的接洽交易,大都在灯红酒绿的“狂欢”中完成;便是普通老百姓的婚嫁喜庆、亲友聚会,有哪一个不追逐时髦,讲究热闹场面?连中小学生在节假日都躲进游戏机室去洒脱“狂欢”。
彷佛短缺了大欢、狂欢,就淡薄了人情、世情,跟不上潮流!
更有甚者,有一些人就在这种追求世俗的“狂欢”中迷失落方向:鲸吞的贪官在“狂欢”中倒下,无餍的奸商在“狂欢”中落网,纸醉金迷的暴发户在“狂欢”中破产,贪欢之士在“狂欢”中堕为囚徒……本日,我们讴歌“清欢”,未必要一定阔别城市走进山林、拒食人间烟火。
而是要面对社会人生,少一些炒作的热闹,多做一些尽心的实事;少一些虚伪的笑脸,多一些坦然的诚挚。
得意时不“尽欢”,想到成功只是预报新一轮的开始;失落意时不丧气,感想熏染挫折也是一笔丰硕的财富。
进则能廉明自律,知足常乐;退则能不忘忧国,与民同乐。
纵然是“清欢”的倡导者苏轼,在当年,也不能完备走进山林忘怀人间。
他虽遭受打击排挤,然而为官一任,仍造福一方:任徐州太守,黄河缺堤,他身先士卒与民共战抗洪涛;在任杭州太守,带领民众疏通西湖,筑堤防洪;晚年贬谪荒蛮澹州,仍将前辈垦植技能与文化传播给黎族同胞,以造福于民为乐。
“清欢”,确是一种至高的精神境界。

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尘凡。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在苏轼看来,人之以是要对人间万事超然旷达、随遇而安,是由于人生太微小、太短匆匆了。
那”破荆州,下江陵,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和”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周瑜,”如今安在哉?”曹操、周瑜这些当年气吞山河的英雄人物,随着的推移,早已成为历史的烟云,如今到哪里去寻觅他们的踪迹呢?人生百年,不快意事常八九,超然于困境之中的固然是达者,而那沉迷于旧梦的不也是对生命的执着么?仙佛的境界是人们渴盼的,却没有人真的羽化或成佛。
得失落之际,谁能无动于衷呢?歌笑歌哭都是人生各类境界,人生本来便是这么实实在在,要哭就哭,要唱就唱,只愿那不慎跌倒的人能尽快站起,掸掸衣襟上的泥土,微笑着连续前行。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上苍。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为玉轮解脱,本色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不雅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
由于,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
很有哲理意味。
以咏月为中央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成长久的乐不雅观枋度和美好欲望,极富哲理与人情。
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
末了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
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代价。
此词全篇皆是佳句,范例地表示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