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喜好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
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
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
也是他生平爱国的写照。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诲家。
他领导的庆历改造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计策方法的改进,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称永劫代;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壮盛奠定了根本;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烁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最高级人物”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投止读书。
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巨,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凉了往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拌于醋汁,吃完连续读书。
后世便有了划粥割齑的美誉,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绝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探求着自己的乐趣。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迷信玄门的宋真宗率领百官到亳州(今安徽省亳州市)去朝拜太清宫。
浩浩荡荡的车马途经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下同),全体城市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看天子,惟独占一个学生闭门不出,仍旧专一读书。
有个要好的同学特地跑来劝他:“快去看,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
”但这个学生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便头也不抬地连续读他的书了。
果真,第二年他就得中进士,这位学生便是日后北宋伟大的改革家思想家范仲淹。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秋和八年(1015年)春,他通过科举考试,中榜成为进士。
在崇政殿参加御试时,他第一次瞥见年近五旬的真宗天子。
后来还荣赴了御赐的宴席。
仲春的汴京(今开封市),春花满目。
进士们坐跨骏马,在鼓乐声中游街:“长白一寒儒,名登二纪余”。
他吟着这样的诗句,想到自己已经二十七岁。
比起阁下的滕宗谅等人,年纪显得大了许多。
不久,他被任命为广德军的司理参军(广德军位置在今安徽广德县一带,司理参军是掌管讼狱、审理案件的官员,从九品)。
接着,又调任为集庆军节度推官(集庆军辖境位置在今安徽亳州一带,节度推官是幕职官,从八品)。
他把母亲接来赡养,并正式规复了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
从此开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

从元昊叛宋起,宋军的边防开支便溘然膨胀起来。
政府为了扩大收入,又不得不增加百姓包袱。
于是,包括京城附近在内,各地反抗朝廷的暴动与骚乱,纷然而起。
庆历三、四年间(1043—1044年),急待稳定政局的仁宗天子,彷佛显得格外爽朗和进步。
他将西线的三名统帅——夏竦、韩琦和范仲淹,一同调回京师,分别任命为最高军事机关的正副主座——枢密使、枢密副使;又扩大言官体例,亲自任命下三、四名谏官——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后来号称“四谏”。
“四谏”官一声奏言,撤掉了略无战功的夏竦,以杜衍和富弼为军事主座。
“四谏”官又一声奏言,彻底罢免了吕夷简的军政大权。
“四谏”们第三声奏论,则驱逐了副宰相王举正,以范仲淹取而代之。
面对这前所未有的出色班底,石介大喜过望。
他写诗赞颂说:举擢俊良,肃清妖魅!
提升众贤,就象拔茅一样,大批群起,驱逐奸邪,就象切掉鸡爪一样平常,永久可以连续。
庆历三年(1043年)玄月,仁宗连日敦促范仲淹等人,拿出方法,改变局势。
范仲淹、富弼和韩琦,连夜起草改革方案。
特殊是范仲淹,负责总结从政28年来酝酿已久的改革思想,很快呈上了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十项改革主见,它的紧张内容是:(一)明黜陟,即严明官吏升降制度。
(二)抑侥幸,即限定侥幸作官和升官的路子。
(三)精贡举,即严密贡举制度。
(四)择主座。
(四)择主座。
(六)厚农桑,即重视农桑等生产奇迹。
(七)修武备,即整治武备。
(八)推恩信,即广泛落实朝廷的惠政和信义。
(九)重命令,即要严明对待和慎重发布朝廷号令。
(十)减徭役。

北宋著名政治家 希文范仲淹

《条陈十事》写成后,立即呈送给宋仁宗。
宋仁宗和朝廷其他官员商量,表示赞许,便逐渐以诏令形式颁发全国。
于是,北宋历史上轰动一时的庆历新政就在范仲淹的领导下开始了,范仲淹的改革思想得以付诸履行。
新政履行的短短几个月间,政治局势已焕然一新:官僚机构开始精简;以往凭家势做官的子弟,受到重重限定;昔日单凭资历晋升的官僚,增加了调查古迹风致等手续,有分外才干的职员,得到破格提拔;科举中,突出了实用议论文的考察;全国普遍办起了学校。
范仲淹还主见,改变中心计心情关多元领导和虚职分权的系统编制,负责扩大宰臣的实权,以提高行政效率。
为了撤换地方上不称职的主座,他又派出许多按察使,分赴各地。
按察的申报请示一到,贼官姓名就从班簿上勾掉。
富弼看他一手举簿、一手执笔,俨若无情的阎罗判官,便从旁劝谕:“你这大笔一勾,可就有一家人要哭!”范仲淹回答说:“一家人哭,总该比几个州县的人哭好些!”

改革的广度和深度,每每和它遭到的反对成正比.大批守旧派的官僚们,开始窃窃私语。
御史台的官员中,已有人鞭笞某些按察使——说什么“江东三虎”、“山东四伥”。
范仲淹在边防线上的几员部将,也遭到秘密的调查,并碰着许多麻烦。
欧阳修等“四谏”,企图摈除这些守旧派的爪牙,另换几名台官。
但他们很快创造,台官背后,掩蔽着更有权势的人物。
欧阳修本人,反被明升暗降,离京出使河东。
范仲淹预感到,事情绝不象石介颂扬的那么大略:改革路上,隐患重重;新政出路,也岌岌可危。
庆历四年(1044年)仲夏时节,台官们忽然声称破获了一起谋逆大案。
该案直接涉及的,是石介和富弼。
仁宗不信会有这等事情。
石、富二位,更觉莫名其妙。
但是,台官却有石介给富弼的亲笔信件作证;而信中又隐然有废黜仁宗之意。
石介对此,矢口否认.富弼未及辩诬,先已惶恐不迭。
实在,此事纯为夏竦一手制造。
从他被撤去枢密使职、并被石介斥为“奸魅”时起,便秘密买通婢女临摹石介的手迹。
该婢临写之功,已非一日。
此案一兴,蜚语四起。
后来,乃至牵连到范仲淹改革的诚意,乃至扩大相权的用心之类。
宋仁宗虽然对这件事未必全信,但看到反对改造的势力这么强大,他开始动摇了,这时,宋夏之间已正式媾和。
政治危急,也大略消弭。
仁宗对付改革的兴致,已渐冷漠和淡释。
富弼为了避嫌,要求出使边地。
范仲淹也自知无趣,带职去察看河东与陕西。
宰相章得象和副相贾昌朝,当初曾附和过范仲淹的新政。
但在实际实行中,他们却两面三刀。
待到新政受挫,改造派遭诬,他们便立即转向。
范、富离京之后,他们索性与守旧势力联合,对范仲淹等人落井下石;并通过台官,制造新的冤案,将在京的改造人物一扫而空。
庆历五年(1045年)初,曾年夜方冲动大方,想励精图治的宋仁宗终于完备退缩,他下诏废弃统统改革方法,范仲淹和富弼被撤去军政要职。
实施仅一年有余的各项新政,也先后纷纭撤消。
京师内外的王侯将相及厥后辈,依旧歌舞喧天。
范仲淹拔除弊政的苦心孤诣,转瞬间付之流水。
他被调作那州(今陕西彬县一带)知州,准备为这范氏先人的发祥地,做些力所能及的好事,以施展自己的抱负。

这年冬天,范仲淹已近五十八岁。
边塞的寒冷威胁着他的康健,他被许可移到稍暖的邓州(今河南省邓州市)做知州。
此时,富弼已贬至青州(今山东省益都一带),欧阳修贬去滁州(今安徽省滁县等地),滕宗谅贬在岳州(今湖南省岳阳一带),尹洙则流窜筠州(今江西省高安附近),并备受凌辱。
范仲淹经由申请。
把尹洙接到邓州来养病,尹洙临终,极为穷苦,他笑着见告范仲淹:“去世生乃是正常的规律。
既无鬼神,也无恐怖。
”皇佑元年(1049年),范调往杭州作知州。
他出资购买良田千亩,让其弟找贤人经营,收入一钱不受,成立公积金,对范氏远祖的后代子孙义赠口粮,对婚丧嫁娶也均有帮助(有俸禄的官员除外),这种善举冲动天下,全国范姓公民视范仲淹为圣贤而敬之。
皇佑三年(1051年),范仲淹又移任青州。
这里的冬寒,加重了他的疾病。
第二年(1052年)调往颍州,他坚持扶疾上任。
但只赶到徐州,便在五月二旬日(6月19日)放手凡间,享年六十四岁。
这时范仲淹积蓄已尽。
一家人贫病交困,仅借官屋暂栖,略避风雨。
范仲淹去世讯传开,朝野高下同等哀痛。
包括西夏甘、凉等地的各少数民族公民,都成百成千地聚众举哀,连日斋戒。
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老百姓纷纭为他建祠画像,数百族人来到祠堂,像去世去父亲一样痛器哀悼。
范仲淹去世后没有选择葬在苏州,而是选择了河南洛阳伊川。
听说一方面其母再醮无法入苏州安葬,一方面他是效仿唐代三朝居相的姚崇。
另一个缘故原由乃范的先祖是汉代的清诏史汝南范滂,他的十代祖范履冰在唐武则天时曾任宰相。
以是范仲淹曾在给兄信中说过:“我本北人,北人淳厚。
”他葬伊川后,宗子范纯佑、次子范纯仁(任过宰相)、三子范纯礼和四子范纯粹及九孙、六曾孙也葬在他夫妇周围。
北宋天子闻讯后难过万分,追加范公为兵部尚书,并亲书褒贤之碑。
纪念范公的碑文由曾支持他变法的文学泰斗欧阳修撰写。
两年方成,激情亲切饱满,词语生动。

范公的勤奋、正派,为国为民的精神勉励了一代又一代国人。
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质也成为中华民族风致的代表。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已经熔铸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影响了万万千万人,成为中华民族乃至天下公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其“先忧后乐”精神已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树立在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心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