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奔波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旬日,多是横戈立时行。
立时行
这首诗的题目较之前两首大略多了,可能也是由于墨客骑马奔波报主比较急,没有想太多,就拟作《立时行》以作诗题。
诗的首句“南北奔波报主情”交代了写作背景,身为福建总兵的戚继光手握重兵,且战功显赫,刚刚扫平东南倭患,就接到朝廷旨意:北赴蓟州驰援报主。诗的第二句“江花边草笑平生”则解释了接到朝廷旨意后,快马加鞭、行色匆匆,就连江边的鲜花、路边的小草也笑我生平奔波,不懂风情。诗的第三句“一年三百六旬日”则是虚实结合,虚的是一年不是360天,实的是墨客自己日日一样、年年如此,从韶光的维度给诗的尾句做了圈定和铺垫。诗的末了一句“多是横戈立时行”则是墨客军旅生涯的真实写照,时时、处处手持兵器,与战马在一起,不能须臾分开,且日日、年年、平生如此。由此可以想象一位枕戈待旦,保家卫国的英雄形象就跃然纸上。
嘉靖四十四年,明王朝的东南沿海可谓是海晏河清,戚继光再次得到提拔,晋升为福建总兵。就在大明王朝东南沿海倭患初定嘉靖四十五年,世宗天子朱厚熜驾崩,而西北边疆烽烟中兴,北方蒙古鞑靼、朵颜、土蛮三部组团来袭,可谓是内忧外祸。鉴于此,隆庆元年,朝廷先后调集在东南抗倭立下赫赫战功的两个总督谭纶和福建总兵戚继光进京听用。这首诗我以为便是戚继光北上的路上写的。
此时的戚继光刚刚步入不惑之年,正是宏图大展、建功立业之时。然而,到了京师的戚继光并没有得到朝廷重用,既没有让他上前哨,也没有让他练兵,只是给了个禁军神机营副将的闲职。如果就此罢休,就不是戚继光了,领了这一闲职后,戚继光并没有自怨自艾、自暴自弃。隆庆二年正月,戚继光是先是上书《请兵破虏四事疏》,就军事演习、后勤保障、武器制造和配置、赏罚勉励等四个方面陈述驱逐外祸的办法方法;三月又再次上书《请兵辩论》提出了选兵、练兵的之法和屯兵的主要性。而就在他几次再三上书无果之时,隆庆二年三月,与他一起进京听用的谭纶得到重用:蓟镇总督,兵部左侍郎兼督察院右佥都御史,卖力管理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粮饷(相称了得了)。但是谭纶还是相称讲究,他没有忘却戚继光(一是由于两人共事多年,二是戚继光的确是个人才),于是便上书朝廷,为戚继光请命。这次朝廷许可了,让戚继光署都督同知总理蓟、辽、保定练兵事务。得到重用的戚继光并没有停歇,五月再次上书《修各路边墙》,提出了整细长城的必要性。隆庆三年,在谭纶和张居正的积极运作下,戚继光由练兵总理兼任蓟镇总兵。戚继光在蓟州的16年里,整修防线、招募将士、苦练战法……听说还发明了地雷,使得蓟州防线固若金汤,现在在蓟镇所看到的长城正式戚继光留给我们的。同时还找准机遇,主动进攻,给与北方蒙古鞑靼、朵颜、土蛮等各部以沉痛打击,也换来难的的一段和平时期……
当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时,朝廷叮嘱消磨戚继光驱逐之;当北方边界外虏频袭时,朝廷诏令戚继光驰援之……戚继光作为清王朝的臣子,可谓是兢兢业业。历经舟马劳累,至京听命,虽被朝廷闲置不管,但也不改报国之志;虽身居总兵高位,但仍身先士卒……实属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