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一剪梅·宿龙游朱氏楼

蒋 捷

小巧楼台眼界宽。
朝卷帘看,暮卷帘看。
故乡一望齐心专心伤,云又迷漫,水又迷漫。
天不教人客梦安。
昨夜春寒,今夜春寒。
梨花月尾两眉攒,敲遍阑干,拍遍阑干。

诗歌比较鉴赏之思惟情绪异同比较题

问题

词中“敲遍阑干,拍遍阑干”和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二者有何异同?请从情绪表达与手腕利用两个方面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相同点:都是动作描写(细节),都是借拍打栏杆来抒发排解胸中的烦闷苦闷之气。
不同点:①思想感情不同。
辛词抒发了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蒋词抒发了词人故国难回,天涯无归路的哀愁。
②辛词愁更浓,蒋词愁略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古从军行

李 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薄暮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①风沙暗,公主琵琶②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纭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③入汉家。

注:①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
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
②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公主嫁与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令人弹琵琶以娱之。
③蒲桃:今作“葡萄”。

鉴 赏

Jiangshang

“从军行”是乐府古题。
此诗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
实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以是题目加上一个“古”字。
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公民生命如草芥的行为加以讽刺,悲多于壮。
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
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落。
诗歌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
白天爬上山去不雅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边警;薄暮时候又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
三、四句的“公主琵琶”是指汉朝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当然,这不会是欢快之声,而只是哀怨之调。
一、二句写“白日”“薄暮”的情形,三、四句接着描述夜晚的情形: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营中巡夜的打更声和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
景象非常肃穆而悲惨。
“行人”是指出征将士,这样就与下一句的公主出塞之声,引起共鸣了。
接着,墨客又着意渲染边陲的环境。
军营所在,四顾荒野,无城郭可依,“万里”极言其辽阔;雨雪纷纭,以至与大漠相连,其凄冷漠寒的景况亦可想见。
以上六句,写尽了从军生活的艰巨。
接下来,彷佛该当正面点出“行人”的哀怨之感了。
可是墨客却别具心裁,背面傅粉,写出了“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两句。
胡雁、胡儿都是土生土长的,尚且哀啼落泪,更不必说远戍到此的“行人”了。
两个“胡”字,故意重复,“夜夜”“双双”又故意用叠字,有着烘云托月的艺术力量。
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没有人不想班师复员。
可是办不到。
“闻道玉门犹被遮”一句,笔一折,似当头一棒,打断了“行人”的思归之念。
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汉军攻大宛,攻战不利,要求罢兵。
汉武帝闻之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敕令:“军有敢入者辄斩之。
”这里暗讽当朝天子独行其是,穷兵黩武。
随后,墨客又加一句,“应将性命逐轻车”,只能随着本部的将领“轻车将军”去与敌军冒死,这一句的分量压倒了上面八句。
下面一句,不屈不挠。
冒死去世战的结果无外乎“战骨埋荒外”。
墨客用“年年”两字,指出了这种情形的常常性。
全诗一步紧一步,由军中平时的生活,到战时的紧急情形,末了说到去世,为的是什么呢?这十一句的压力,逼出了末了一句,即答案:“空见蒲桃入汉家。

问题

本诗画线句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末了两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所抒之情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加以比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同点:都表达了厌战感情。
不同点:本诗侧重于表达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讽刺与不满。
频年战役,将士弃尸荒野,仅换得西域葡萄归种中原,讽刺和批驳统治者穷兵黩武、视公民生命如草芥的行为。
范词侧重于抒发思归与报国之情。
将士们白发苍苍,思乡而夜不能寐,但仍不畏环境艰巨,承担着戍边重任,表达了深奥深厚朴拙的忧国报国之情。

点拨关键

进行内容、情绪的比较鉴赏,条件是读懂诗歌,把握各自的感情基调。
其方法与前面剖析概括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相同。
(1)读标题。
标题每每交代了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
(2)理解墨客所处的时期及写作背景。
同样的景物,因墨客不同的境遇、不同的心情,会蕴含截然不同的情绪。
(3)长于捉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
把稳诗歌的末了两句,它们每每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在上面根本上进行比较,须要把稳:(1)熟习感情基调术语,会用这些术语比较感情基调的异同,如忧闷与闲适、悲哀与欢畅。
(2)进一步比较剖析动身生不同感情的缘故原由或情境,这也是情绪比较的主要内容。
(3)比较时把稳点面结合,既要有总体概括,又要有详细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