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像

一解《陶庵梦忆》自序

这是一篇很奇特的自序,它并不见于《陶庵梦忆》现存各版本。
细读该文,作者紧张谈到如下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死活。
国破家亡,如野人一样平常让人惶恐的作者散发入山,不容见于世,他写过自挽诗,也常常想结束生命,了无买卖,何以还要苟活人间?作者说得很清楚,那便是“因《石匮书》未成”。
编撰《石匮书》,为大明王朝写一部信史,这是比死活更为主要的事情,是作者苟活下去的动力,它让我们想到了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第二个问题是后悔。
既然苟活的缘故原由是为了撰写《石匮书》,何以还要再写一部《陶庵梦忆》?作者说得也很清楚,那便是为了后悔。
昔日豪奢的生活历历在目,转眼间陷入极度困顿,前后比拟如此光鲜,让作者的内心无法沉着下来,他想通过追思往事来抒发乃至排解内心的苦痛,反省自己的人生,以此来丁宁残余的岁月。

苗怀明九解陶庵梦忆

第三个问题是梦幻。
这是作者反复提及的一个词,也是他对人生的深切感悟。
“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话彷佛说得很轻松,但无比沉痛。
他也借梦自嘲,批评自己未能忘怀功名,实际上也反响了其内心的纠结,一方面以为不应该再写这些笔墨,但另一方面则以为不吐烦懑。

通过这三个问题,作者说出了撰写这部书的缘起,那便是在国破家亡之际,痛定思痛,通过追忆昔日的豪奢生活抒写内心的后悔和苦痛,表达人生如梦的感叹。
这是一部发奋而著的血泪笔墨,明白了这一点,也就知道作者为何将书名定为“梦忆”。

张岱款赤壁夜游笔筒

二解《陶庵梦忆》卷一

《陶庵梦忆》一书各卷篇目的安排看似凌乱无序,实则有着内在的匠心。
本卷卷首两篇,一为《钟山》,一为《报恩塔》,从大明王朝天子的陵寝和报恩塔讲起,写得如此郑重其事,结合朝代更替的创作背景来看,作者显然是有深意在的。

特殊是《钟山》的末了一段,将亡国之痛、故国之思表达得十分明显。
这一段笔墨系根据一卷本弥补的,通畅的八卷本皆删去,可见后来的刊行者对此也是心知肚明,为了避免笔墨狱,只得割爱。
一卷本还有四篇作品不见于八卷本,删去的缘故原由也是由于写得太露骨,担心会引来麻烦。
理解这一点,也就可以明白作者创作该书的意图。

作者写报恩塔,目的不在对该名胜各方面的详细描述,其用意文中说得很明白,“非成祖开国之精神、开国之物力、开国之功令,其胆智才略足以吞吐此塔者,不能成焉”,这才是他真正想说的话。
国破家亡之际,“报恩”二字是相称能干的。

以下各篇所写皆为作者昔日所见所闻,或为奇花异宝,或为亭台名胜,或为民俗绝艺,无不表示着一个时期的繁华,但是转眼之间国破家亡,物是人非,此时的回顾正所谓追忆逝水年华。
面前的悲惨落寞,更衬托出当年的兴盛与欢快,细腻生动的描述中可见对往昔岁月的留恋。

就各篇所写内容而言,除了思想艺术方面的造诣,还有很高的认识代价,作者所写,无论是物还是人,都达到了极致,明代文化之辉煌之残酷,令人惊叹,只管作品有刻意美化的身分在。

清砚云书屋刊本《陶庵梦忆》

三解《陶庵梦忆》卷二

全书卷一以《钟山》《报恩塔》开篇,此卷则先从《孔庙桧》《孔林》提及,自然也有深意在。
前者抒发的是亡国之痛、故国之思,后者则显示了作者的文化情怀和操守。
在他看来,这不仅是一次王朝的更迭,也是一场文化的年夜难。
这也是当时文人的一种共识,顾炎武更是提出亡国与王天下的差异,发降生界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唤。

作者曾写有《孔子手植桧》一诗,个中末了几句为:“昔灵今不灵,顽仙逊蓂荚。
岂下有虫蚁,乃来为窟穴。
余欲驱除之,敢借击蛇笏。
”其守卫道统的志向于此可见。
此外他还写有《子贡手植楷》一诗,末两句云:“惟不受秦官,真堪为世楷。
”态度光鲜,并不隐晦。
本卷末了两篇谈的是个人的书房和藏书,三世藏书,几代人的心血,多少珍本秘籍,竟然在改朝换代、兵荒马乱之际一日散尽。
作者从孔子说到个人,可谓话里有话。

作者的忧思分两个层次:一是改朝换代带来的巨大创伤,二是道统沦丧带来的深深忧患。
对前者,作者更多的是情绪,对后者,则是理性的坚持,由于这涉及到文化传统的沦丧,是个人的底线所在,退无可退。

当然,事实并没有作者想象的那么严重,清军入关之后,除了在男人发式上的野蛮实行外,对汉族文化则是采纳主动认同和接管的态度,这估计是作者没有想到的。
但不愿怎么样,那份对文化的坚守和掩护是值得肯定的。

于莲客钞本《陶庵梦忆》

四解《陶庵梦忆》卷三

这一卷描述的紧张是作者本人的日常生活及所见所闻,从孝陵、孔庙的敬拜到个人的风花雪月,从伟大到细微,由此可以看到全书内在的脉络。
无论是王朝的更迭,还是文化的沦丧,都是通过个人生活的各种改变来表示的。
大概只有到国破家亡之际,才真正能体会到天下兴亡与个人命运的关系是如此密不可分,但统统都太晚了。
作者在追述昔日繁华的笔墨中,透露出来的不仅仅是伤感,也有痛定思痛后的后悔和反思。

作者精于音乐和茶道,对精细生活的讲究已经艺术化,达到很高的境界,如果生活没有发生如此大变故的话,他完备可以做个太平闲人,安享人生。
这样的生活在战火面前烟消云散,转眼间只剩下埋在心头的温暖影象了。

在寒冷孤寂的冬夜里,撰写《陶庵梦忆》以及《西湖梦寻》也容许以理解为一种取暖和,从昔日的生活中探求暖意,抚慰那颗已经冰冷的心灵。
凝集在心头的寒冰比现实生活中的坚冰更难融化,事实上也无法融化,不过是仅仅得到一丝安慰而已。

张义芬书《陶庵梦忆》

五解《陶庵梦忆》卷四

这一卷所收各文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所展现的是一幅五彩斑斓的晚明生活画卷。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那便是奢华。

这种奢华没有刻意渲染,而是通过作者自己的日常生活不动声色地表现出来,紧张是各种极致的享受,无论是口腹之欲,还是声色之乐,无论是越中的放灯,还是泰安的旅舍,都达到了作者本人所说的“罪孽固重”的程度。
这固然是太平盛世的景象,但在刚经历过国破家亡的作者眼里,这又何尝不是醉生梦去世,亡国之兆。

作者文笔老到,描摹刻画的能力很强,很平常很普通的一件小事,被他说得绘声绘色,引人入胜,统统仿佛就在面前。
不经意间娓娓道来,自有一种触目惊心的力量。

清粤雅堂本《陶庵梦忆》

六解《陶庵梦忆》卷五

上一卷的重点在写景状物,以生动形象的文笔展现晚明的富余和奢华,这一卷给人印象最深的则是那些形形色色的民间奇人。
这些奇人个个身怀绝艺,或奇在造园,比如范长白,或奇在绘画,比如姚简叔,或奇在演出,比如柳敬亭、刘晖吉、朱楚生,或奇在园艺。
特殊是那些身份卑微、被人看不起的手工艺人,作者同样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认为没有人什么东西会让人卑下,很多的时候只是自己轻贱自己而已,这一不雅观点到现在仍具有启示性。

这些奇人巧匠用自己博识的才艺创造了奇迹,也书写了一个时期的繁荣和辉煌。
作者经历国破家亡之后,将精力放在著书立说上,重点是撰写史籍,为一段历史保存影象。
实在《陶庵梦忆》还有那部《西湖梦寻》何尝又不是史籍,这是一部个人的心灵史,是一幅用笔墨书写的晚明清明上河图。

详细到本卷来说,作者并不仅仅在感叹世事沧桑,他还用极为真切的笔墨为后人记录了一个时期,一个值得留恋的时期,只管统统已经如风而逝,物是人非,只剩下成为尘封在心头的影象碎片。

朴社刊本《陶庵梦忆》

七解《陶庵梦忆》卷六

这一卷的内容同样丰富而广泛,涉及演剧、工艺、民俗、园艺等诸多领域,皆为作者本人亲历亲闻者,个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收藏。

收藏是一个时期盛衰的晴雨表,从中可见风云变迁,可见世态民气。
无论是朱氏还是作者的同族叔叔,都将大量韶光和精力花费在自己的爱好上,家中珍藏让人眼界大开。
作者出身世家,本人受家庭的熏陶和影响,对此也相称痴迷,且兴趣很是广泛,无论是古玩、字画还是书本,都有不少奇珍奇宝。

俗话说,兴尽悲来,有聚就一定有散,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环绕着这些收藏的得到与失落去,作者讲述了一个个触目惊心的传奇故事。

清刊本《三不朽图赞》

八解《陶庵梦忆》卷七

这一卷的内容同前几卷一样,也是比较丰富,涉及美食、演剧、园林等各个方面,个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笔者笔下那种物是人非引发的沧桑感。

开篇《西湖喷鼻香市》一文,作者用生动机动的笔墨浓笔重彩,细细描述,写尽西湖喷鼻香市的盛况。
末了笔锋一转,聊聊几句,交待了喷鼻香市的破除,以繁华衬托败落,前后比拟极为光鲜,形成巨大的张力。
将该篇与《西湖七月半》放在一起对读,感想熏染会更深。
作者笔下的西湖乃至杭州有多繁华,多富饶,多值得留恋,战乱带来的侵害也就会有多大。
盛衰今昔之比,贯穿全书,无论是写扬州、苏州还是杭州,皆是如此。

值得把稳的还有《冰山记》一文,虽然只是作者的一段创作经历,但它涉及到明末的政治问题,提到民气的背向,放在国破家亡的背景下来看这段回顾,作者当有寄托在。
这一方面作者在书中提及不多,值得留神。

张静庐点校本《陶庵梦忆》

九解《陶庵梦忆》卷八

全书到了末了一卷,始于繁华,终于悲惨,这既是阅读该卷产生的深刻印象,实际上也是《陶庵梦忆》这部书留给读者的总体感想熏染。
特殊是卷末的末了一篇《琅嬛福地》,题目就很刺眼,国已不存,家已破败,福地何在?只能将世间所有繁华声色归之于之梦幻,只管写得很生动,很有画面感,但读后令人嘘唏,徒增悲戚。

这让人想到了不久后涌现的《红楼梦》。
在这部小说中,当初贾府的日子也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秦可卿的丧礼竟然办得轰轰烈烈,更像是全体家族的庆典,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转眼之间,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作者也是将其归之一梦,看其书名可知。

有人将这种感伤和幻灭视之为悲观乃至掉队,这实在是大煞风景。
设身处地想一想,在经历过这种从盛极到衰落的巨大变迁之后,还能忍心去歌颂、去赞颂吗?有些人不能理解《陶庵梦忆》,不能理解《红楼梦》,便是由于其人生道路与张岱、与曹雪芹恰好相反,他们无法体会到这些逆行者内心深处的凄凉。
因此读张岱和他的《陶庵梦忆》,是须要阅历的,这是一部心灵经历岁月冲刷之后才能真正读懂的文学经典。

《陶庵梦忆》(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苗怀明 译注

汉学家史景迁说:“明朝灭亡时,张岱四十八岁,尔后他得去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让他活得多姿多彩的辉煌明朝,被各种竞逐的残暴、野心、绝望、贪婪力量所撕裂,土崩瓦解,蒙羞以终。
他反复追思回忆,事情愈是清晰,如迷雾笼罩的路径,于面前重现,诸多遗忘的嘈嘈低语,也咆哮起来……”

嘈嘈低语,是张岱娓娓展开的叙事办法;咆哮,是笔墨背后痛定思痛后的心情。

“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作者在《陶庵梦忆》的自序里,一句苍凉的低吟奠定了全书的基调。
但是八卷本的《陶庵梦忆》作者写到的则都是自己往昔快乐的经历,品茗、赏花、不雅观剧、访古、宴饮、雅集……奢华而不失落优雅的场景,将各类世相展现在人们面前,往事并不如烟,张岱在娓娓的阐述中,寄托了自己的家园之悲,故国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