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夜作(五代)/韩偓
中宵忽见动葭灰,料得南枝有早梅。
四野便应枯草绿,九重预言家冻云开。
阴冰莫向河源塞,阳气今从地底回。
不道惨舒无定分,却忧蚊响又成雷。
首二句大意是说冬至已至,但彷佛没什么觉得,直到深夜,有人吹起律管,葭灰扑动,这才有了节日的意识,才感到冬至到了,新的一年开始了。此时的梅花正是要开的好时候。
三、四两句详细写节令征候,冬至意味着深冬到来,自然草木已枯,天上的云层也是阴厚的。但“冻云开”已有阳气始升的意思。“九重”则是双重含义。一方面指“九重天”,另一方面指京城。两方面都好理解。
五、六两句依然是季候的书写,涉及古人的认知和民俗了。所谓“冬至一阳生”,古人认为冬至这天日间最短,夜晚最长,对应阳气最弱,阴气最重,而这天过后,随着日间一每天变长,阳气也一每天回升。故墨客有了这两句。
七、八两句,墨客说冬至后会一每天变好,但很快随着景象回暖,万物复苏,讨厌的蚊子嗡嗡嗡的也会来了,它们成群结队,其声若雷。墨客是有多厌恶蚊子,才12月啊,蚊子涌现最少还要三个月吧。这想得也太远了。
这首冬至诗既没有思家,也没有忆亲,也没有在节日里表达孤独感或其他什么。只有对时节本身的感知,就冬至写冬至。宋人汪宗臣的《水调歌头·冬至》,表达类似,开头便是“候应黄钟动,吹出白葭灰”,结尾也有“官路春光早,箫落数枝梅”。常常涌现的意象“葭灰”,仿佛也是冬至诗词的标配。
葭灰,葭莩之灰。葭是指初生的芦苇;葭莩是指芦苇杆内壁的薄膜。古人烧苇膜成灰,置于十二音律管,放之密室,以不雅观察景象。若有某一个时节到来,某个律管中即有葭灰飞出,表示某个节候到了。以是写节令的诗词,“葭灰”、“律管”之类的词涌现频率较高。
像“初唐四杰”之一的杨迥,在他的五言古诗《和骞右丞省中暮望》里,就有两句“玄律葭灰变,青阳斗柄临”。“玄律”、“葭灰”、“青阳”就都属于节令性词汇。
你还看到哪些带“葭灰”的诗词?欢迎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