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给大家带来的是毛泽东在解放战役初期写的两首诗,《五律·张冠道中》和《五律·喜闻捷报》。 贵阳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 (FM88.9) 贵阳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 (FM102.7) 贵阳广播电视台旅游生活广播 (FM90.9) 9月9日(周一) 19:30
1945年重庆会谈签署“双十协定”后不久,国民党就撕下了和谈的面纱,举起了“剿共”的屠刀。蒋介石调集800万美式装备的大军,开着飞机大炮,驾着坦克吉普,杀气腾腾扑向解放区。其战役规模、兵力配置、作战操持、武器弹药、物资供应等,均远远超过10年前对红军的五次“围剿”。看来这一回蒋介石是志在必得,大有独霸中国之派头。蒋介石来势之猛,今是昨非。致使解放区人力物力花费巨大,地盘迅即缩小。
1947年3月中旬,胡宗南奉蒋介石之命,以15个旅20万国军,向中共中心肠点地延安发动进攻。3月18日傍晚,毛泽东和周恩来率中心计心情关撤离,主动把空城延安让给胡宗南。随后便辗转游动于陕北的延川、清涧、子长、子洲、靖边等地。张冠道是毛泽东率领中心计心情关转移时走过的一条路。行军途中,不知是谁找来一根柳木棍做扁担,警卫员孙振国灵机一动,递给毛泽东当拐杖,说这样走起路来更省力。毛泽东接过柳木棍,拄着在泥泞的小路上试走了几步,还真管用。于是就这样,一匹小青马,一根柳木棍,毛泽东在陕北广袤的黄土高原上,指挥着这场壮烈的公民解放战役。
那时候胡宗南大兵压境,毛泽东率领的中心计心情关处境非常危险,有时与敌军插肩而过,有时乃至在仇敌的眼皮底下溜之大吉。在晓宿夜行、枕戈待旦的日子里,毛泽东却在马背上重新找回了长征途中几次再三迸发的诗情和想象,他曾经停歇了10年的诗笔,也终于在1947年这个中国历史的迁移转变点上重新启动。写下了这首解放战役初期与胡宗南躲猫猫的《五律·张冠道中》:
朝雾弥琼宇,征马嘶北风。
露湿尘难染,霜笼鸦不惊。
戎衣犹铁甲,男子等银冰。
踯蹰张冠道,恍若塞上行。
这首诗最早揭橥于1996年中共中心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诗词集》。
五律:律诗的一种,共八句,每句五个字,和七律一样,由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组成,个中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平仄声韵的哀求也比较严格。
朝雾:早上的大雾。
弥:充满,弥漫。
琼宇:即玉宇,指广阔的天空。
征马:征途上的战马。
嘶北风:战马在凛冽的北风中嘶鸣。
露湿尘难染:清晨的寒露侵湿了黄土,灰尘难以熏染衣物。
霜笼鸦不惊:风霜笼罩着万物,乌鸦都栖息而不惊动。
戎衣犹铁甲:战士们的军衣像铁做的铠甲一样坚硬沉重。
男子等银冰:战士们的头发和眉毛凝集成银色的冰柱。
踟蹰张冠道,恍若塞上行:苦处重重地奔忙在这条张冠道上,仿佛回到古时的长城边塞。
这是一首穿雾迎风、披霜带露的行军诗,一字一句都刻画着战士们提高的步伐。自从1936年2月写《沁园春·雪》后,十年间毛泽东很少提笔写诗。此时,毛泽东借用唐人“大漠孤烟直”的边塞诗风,却又不发泄“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悲情。诗中并没有说行军的目的地,用本日的话形容,颇有“开放式结尾”的味道,故意留个空缺,让读者自己去想象:
被胡宗南重兵追剿的毛泽东,究竟有什么法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化险为夷,罹难呈祥呢?毛泽东对大地有着深厚的眷恋,这生平他始终在行走着,而他脚下的中国也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革。他一边带领小小的中心计心情关在黄土高原与胡宗南14万大军兜圈子,一边指挥着全国解放战役。
1947年上半年,中国公民解放军暂时处于被动局势。从下半年开始,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已经旋转了陕北战局,形势好转,全国各解放区、各沙场相继转入计策反攻。8月,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和习仲勋率领下,取得沙家店战役胜利,9月中旬,又收复青化砭、蟠龙镇等城镇。
中秋,是中国人很看重的亲人团圆的传统佳节。1947年的中秋之夜,毛泽东在神泉堡附近的河边上闲步,听着大河奔流的涛声,望着挂在天上的明月,他在吟诵王维的“独在异域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还是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在想象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是晏殊的“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作为谙熟中国历史、饱读诗书的伟大墨客,毛泽东在中秋之夜肯定会触景生情,思念古人,吟诵古诗,愿望与家人团圆;作为指挥中国公民解放战役的最高统帅,毛泽东想得更多的是一年来战役形势的重大变革和今后的计策支配。而面前彭老总和习仲勋传来的胜利喜讯,让这位伟大墨客和最高统帅心潮澎湃,喜上眉梢。为庆祝胜利,一时兴起,又哼成一首《五律·喜闻捷报》,并作自注:
中秋步运河上,闻西北野战军收复蟠龙作
秋风度河上,大野入苍穹。
佳令随人至,明月傍云生。
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
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
这首诗最早揭橥于1996年中共中心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诗词集》。
度:过,由此到彼。
大野入苍穹:一望无际的原野溶进苍莽的天空。
佳令:美好的节令,这里指1947年的中秋节。
鸿音绝:鸿雁传送的音信杳无。《汉书·苏武传》载有鸿雁传书之事。
满宇:全体天空。
频翘望:一次又一次举头仰望。
凯歌:这里指彭德怀、习仲勋带兵打仗传来的捷报。
边城:陕北解放区。
这首五律在构造上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起-承-转-合”技巧:
首联开始“起”。在“秋风度河上,大野入苍穹”中,“秋风”对“大野”,“河上”对“苍穹”,“度”对“入”。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对得整整洁齐,丝丝入扣,构成一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风光。点明了喜闻捷报的韶光地点,为下文的叙事抒怀奠定苍劲壮阔的美学基调。
颔联接着“承”。在首联描述的色调根本上迅速将画面展开、延伸、扩大。四季节令的循环本来是自然规律,但在统帅+墨客看来,美好的中秋佳节是胜利之师带来的;明月也是由于云彩的陪衬才高挂夜空的——这就使作品具有一种超乎自然的艺术魅力。作者以景抒怀,寓情于景,通过中秋佳节的“至”和明月的“生”,勾起天下游子“独在异域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乡曲”。
颈联开始“转”。刚才说了中秋佳节明月当空,天下游子归心似箭,现在笔锋一转,嗟叹鸿雁传书已经断绝,妻儿信息无法接通。客不雅观地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