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颔联和颈联,看起来毫无关联。
比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2)诗中的内容,看起来彷佛和标题没什么关系。
比如杜甫的《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不瞒您说,我初读这两首诗,也是一头雾水,虽然各种解读版本很多,但是总以为没有理解透彻。
那么碰到这两种情形,我们该如何来剖析呢?
我用这两首诗举例,分享一下自己的履历
凤凰台
难点一、颔联和颈联,看起来毫无关联。
有人会说,可能墨客本来就没想太多。
我以为吧,我们先不要去疑惑墨客,否则的话,古诗就不用读了,由于只要我们读不懂的诗,都可以认为是墨客没写好。
这并没什么意义。
我们先看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上苍外,二程度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首诗的每一句我们都能读懂,但是总以为怪怪的。
颔联写近景,颈联写远景,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物呢?
还有,尾联又为什么会溘然产生愁绪呢?
像这种情形,答案一样平常就在首联中,我们要找到首联隐蔽的不雅观点或者问题。
这首诗的关键,便是“凤去台空江自流”这一句。
这一句隐蔽了什么内容呢?
凤凰台和江水形成了光鲜比拟:凤凰是短暂的事物,而江水是永恒的事物。
那么,为什么有的事物是短暂的,而有的事物会永恒呢?
颔联和颈联,便是在剖析这个缘故原由。
南京长江大桥
吴宫为什么是短暂的?
由于幽径被花草掩蔽。(我们要按照墨客的思路来剖析,不能直接否定墨客)
晋代衣冠冢为什么是短暂的?
由于它被黄土掩埋。
您看,通过剖析颔联,我们就能得出结论:事物短暂的缘故原由是,被另一个事物所掩蔽。
那么,三山为什么会永恒呢?
由于“半落”,它只被云雾遮住了一半。
二水为什么会永久向东流去呢?
由于鹦鹉洲不能完备阻挡它们的方向。
您看,通过剖析颈联,我们又可以得出结论:事物永恒的缘故原由是,不会被另一个事物完备遮挡或者阻挡。
正是由于得出了这两个结论,墨客就很自然地想到了唐王朝,唐王朝如何才能永恒呢?
当然是不能被其他事物完备遮挡。
但是现在,朝廷权贵就像浮云蔽日一样蒙蔽了天子,以是想到这里,墨客的愁绪就很自然地涌上了心头。
您看,这首诗的脉络是不是非常清晰了?
难点二、诗中的内容,看起来彷佛和标题没什么关系。
我们直接看杜甫的这首《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去世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兴,春来花鸟莫深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风浪
诗题的意思是,恰逢江水像海水一样波浪滔天,姑且大略抒怀。
有些朋友提出疑问:海势,就一定是指波浪滔天吗,不能指江面宽阔吗?
当然不能。
首先,海势是指一种气势,而“宽阔”这个特点无法形成气势;
其次,“值”,是恰逢的意思,解释平常的江面不是这样,只有本日才涌现了这种征象,但“江面宽阔”的景象怎么可能溘然有一天涌现呢?
以是,诗题可以确定是指波浪滔天的景象。
那么问题就来了:整首诗只有颈联提到了“水”,但“垂钓”、“浮槎”等词语却表明水面很沉着,这与诗题不符啊。
像这种情形,我们要先在诗中找到符合诗题的切入点,再找出它和诗题之间的联系。
很明显,这首诗只有颈联与水有关,切入点就在颈联中。
我们可以用打消法:
新添水槛供垂钓,这和风浪没什么联系;
浮槎,指木筏,也和风浪也没联系;
只有“入舟”两个字,可以和风浪建立起联系。
“入舟”便是切入点。
按正常的理解,风浪来了,墨客可以“入舟”。
但奇怪的是,墨客却用浮槎“替代”了入舟。
这个“替”字,解释墨客曾经面对风浪天,选择了“入舟”,而本日他要用“浮槎”来替代“入舟”。
接下来我们就只要剖析这个问题:墨客曾经为什么会选择“入舟”,而本日却要选择“浮槎”呢?
这个答案就在他曾经写过的《渡江》这首诗中。
我这里不展开讲了,您如果有兴趣,可以看看我前几天发布的文章《首联是千古名句,纪晓岚却说跑题了,杜甫这首诗内有乾坤》。
杜甫草堂
三、总结
本日通过两首古诗为大家分享了我个人读诗的履历,紧张是针对两个难点。
(1)颔联和颈联,看起来毫无关联。
这种情形下,一样平常在首联中就可以找到线索。
我们只须要找到首联隐蔽的不雅观点或者问题(一样平常是相对的两个不雅观点),通过这个线索“以点带面”,剖析出中间两联所描写的景物特点,就能找到整首诗的脉络。
(2)诗中的内容,看起来彷佛和标题没什么关系。
这种情形下,我们先要在诗中找到符合诗题的切入点,然后“顺藤摸瓜”,找出切入点和诗题之间的联系。
如果您有不理解的地方,欢迎留言哦。
站在墨客的角度来读诗,我是沉于古诗,欢迎关注我,我每天都会为您解读一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