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柘寺是北京大名鼎鼎的寺庙,最常听见的一句话便是:先有潭柘寺500年,后有北京城。我第一次去潭柘寺是80年代初,骑车从坨里那山上的十八盘过去,一下午去了戒台寺和潭柘寺。记得到潭柘寺韶光太晚了,人家不让进,后来跟我一起去的哥们认识一个在里面摄影的朋友,让我们进去看了看。后来陆陆续续去过几次,但最近一次也是十多年以前了。
前几天景象晴好,到西边有事,借机去了一次。正是秋好时节,那天去的人很多,由于停车场要扫码,到寺前的路堵得很厉害,干脆找了一个田舍院吃了午饭,炖鸡188元一个菜,不便宜。
吃完饭,真不错,车少多了。哦,好大的停车场,10元一次。
下车往寺里去,快到大门的地方有两个古塔,看样子和上塔林的是一路子。
进大门,50元一人,但要预约,现场约也行。在网上看60岁以上半票,但到门口一问,65岁以上免票。
小慢坡要走个7-8分钟。
寺位于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全体寺院坐北朝南,背倚宝珠峰。到寺前,门口的路上大松树遮阴蔽日,大石狮子都在树丛里。
过牌坊是一座不长的单孔石拱桥,名“怀远桥”,看望柱的风化情形,最少该当是清代的,桥那边便是三开间的山门。门上是“敕建岫云禅寺”匾额。清康熙帝多次去潭柘寺,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赐寺名“敕建岫云禅寺”,并题写寺额。
进寺,第一层院落是天王殿,喷鼻香火很盛。看来本日大家都是来烧喷鼻香的。
天王殿后两旁各有一棵大松树。
后面是大雄宝殿,面阔五间,重檐庑殿顶,黄琉璃瓦绿剪边。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307年),是北京建筑最早的寺庙,初名“嘉福寺”,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民间称“潭柘寺”。
下檐额题“福海珠轮”,看着彷佛是乾隆的字。80年初我第一次来印象最深的就这几个字。
正脊两端各有一巨型的琉璃鸱吻,是元代遗物。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帝命律宗高僧止安状师为潭柘寺的钦命方丈,并赏给潭柘寺镀金剑光吻带四条,安装在大雄宝殿的殿顶上,现今还能瞥见那系着的鎏金长链。
从大雄宝殿转到后面,很开阔的一片地方,两棵大银杏树秋叶恰好,黄灿灿的遮天蔽日,铺满全体院子,虽然这不是头一次瞥见潭柘寺的黄叶,还是觉得有三分壮不雅观。尤其是东边这棵40多米高的大树,更是摄民气脾,无怪乎当年乾隆帝瞥见它,就封其为帝王树,想之那会还没有现在高大。
可大空场彷佛不但是为这几棵大树而为,原来这里是斋堂院和三圣殿,但现在已经没有了。
西边这棵银杏叫配王树,比东边的帝王树矮很多,但也是很有神韵。看着这一棵彷佛是雌树,但是院子里地上一个白果的果实都没有,看网上说这两棵大银杏都是雄树。以是不结果。
院里还有两棵千年的娑罗树,此树又称七叶树, 因佛祖释迦牟尼在娑罗树下涅槃,成为空门的圣树,北京一些寺院都有栽种,而潭柘寺的最多,有20多棵,树龄也最老。
明代的二乔玉兰。花为紫、白双色,而这种紫中带白、花俱双色的二乔玉兰极其罕见。
寺院东院有方丈院、延清阁和清代天子的行宫院,紧张建筑有万寿宫、太后宫等。院内有流杯亭一座,名猗轩亭。
中路末了面的高台上是两层高的毗卢阁。
往东边去,一棵古松苍劲讶然。
后面是一座白塔——金刚延寿塔,是北京域内的六座白塔之一。塔为明代越靖王朱瞻墉出资于正统二年(1437年)建的覆钵式砖石塔。
说是塔内藏有皇太后的生辰八字和佛经,意在为太后祈福和延寿。塔被松树枝叶缠抱,所谓之:“双凤舞塔”。
塔后有墙壁上有潭柘寺现存最古老的石碑,立于金代明昌五年 (1194年)。碑上刻有当时潭柘寺住持重玉禅师的七言古诗,记述了在金大定年间皇太子完颜允恭到潭柘寺进喷鼻香时的情形。可是现在不让过去了。
上到塔后面的路上看白塔,现在用铁丝网子拦着,只能用手机伸到里面去拍。
转到西路,文殊殿,殿前也有两棵大松树。
不雅观音殿,上有乾隆手书莲界慈航。
这里是全寺最高处,可以瞥见寺外的山,说是寺周围有回龙、虎踞、捧日、紫翠等九座山峰环护,是个风水宝地。
那个金碧辉煌的圆形屋顶是2013年复建的楞严坛屋顶,很显眼。
下到下面看楞严坛,前些年来的时候没瞥见这个建筑,看解释,坛始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是潭柘寺内最主要的佛事法坛,也是僧众讲经说法的主要场所。因其年久失落修于1971年落架保护。2013年5月按原有制式复建,成为目前海内仅存完全的楞严坛。坛全高49尺,为重檐亭式八面圆殿木构造建筑,坛底为汉白玉须弥座,坛身主体为八角形大殿,门开四方,木质花棂窗饰,青黄琉璃瓦相间。重檐攒尖屋顶上设有鎏金宝顶。殿外正面原来挂有乾隆御笔“寂照真如”横匾,别的三面则悬挂果亲王弘瞻所题“金姿宝像”和慈云普覆”,以及显谨亲玉衍璜所书“月镜常圆”。楞严坛殿内则供奉有佛像,并设法坛。
进坛内,顶上的构造好繁芜。
楞严坛后面是广善戒坛,坛是明代正统年间英宗天子赐建并赐名。门额 “戒坛”二字是康熙帝御笔亲题。
又回到中路,大雄宝殿屋脊上是九兽,规格够高,几只鸽子落在上面,也有凑脊兽之嫌,故意思。
看完寺,出去看了寺的塔林,详见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