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就来盘点近当代天津的名人名家。他们的业绩载入历史,值得被人们永记。
(一)张伯苓
既然是我来盘点,请许可我私心一点,第一位要聊的,是我的母校,南开大学的创始人,张伯苓。
张伯苓(1876.4.5-1951.2.23),中国著名教诲家,原名寿春,字伯苓,后以其字行世,天津人,中国当代职业教诲家,私立南开系列学校创办者。
西方戏剧以及奥运会的最早倡导者,被誉为“中国奥运第一人”。
张伯苓从前毕业于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后得到上海圣约翰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曾受教于美国教诲家、哲学家杜威、桑代克等人。
民国三十八年(1948年)六月,曾出任中华民国的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1949年11月尾,重庆解放前夕,张伯苓婉拒蒋介石赴台哀求而留守大陆。
张伯苓把教诲救国作为毕生信念,先后创办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接办四川自贡蜀光中学,形成了著名的南开教诲体系,为国家培养了包括周恩来在内的大批人才,被尊为“中国当代教诲的一位创造者”。
天津的近代以来的文化进步,与天津的高校的发达发展是分不开的,教诲是立国之本,此言实在不差。
顺便说一句,南开校园里有一栋楼就叫伯苓楼,我们念书时,它的色系是蓝白搭配。今年南大100年校庆我们回校时创造,它已经被重新粉刷了,色系都变了,变成绛赤色系了,为了跟校园里其他的楼色系同等吧。
让我以为还有点小失落望,觉得不是原来的色系,找不回当年的觉得了。
(二)霍元甲
提起天津的名人,霍元甲实在是必须先容的,他让中国精神蜚声国际,他带给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以无尽的勇气和力量。
霍元甲(1868年1月18日-1910年9月14日),清末著名爱国武术家,字俊卿,生于天津静海县。
霍元甲出身镖师家庭,继续祖传“迷踪拳”绝技。幼年体弱,在27岁以前基本上生活在故乡,时常挑柴到天津去卖。
8岁后到天津当上码头装卸工,后来在农劲荪开设的怀庆药栈当帮工,升任掌柜。
1909年,41岁的霍元甲,由农劲荪先容来上海,接管由陈公哲、陈铁生所创办“精武体操会”中主教武术。被评为沧州十大武术名人。
孙中山对霍元甲“以武保国强种”的胆识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精武会成立10周年之际,他亲临大会,题写了“尚武精神”四个大字,以示对霍元甲的纪念。
(三)曹禺
第三个先容的是曹禺,实在是公司离曹禺剧院太近了。提起曹禺师长西席的作品,《雷雨》是中国人都如雷贯耳的。
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年12月13日)中国精彩的当代话剧剧作家。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之一,与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齐名。
他是中国当代戏剧的泰斗,戏剧教诲家,历任中国文联常委委员、实行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心戏剧学院副院长,名誉院长;北京公民艺术剧院院长等职务。
他所创造的每一个角色,都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1934年曹禺的话剧处女作《雷雨》问世,在中国当代话剧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它被公认为是中国当代话剧成熟的标志,曹禺师长西席也因此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
提到曹禺,还有一点值得先容一下,曹禺师长西席实在不姓曹,曹禺是他的笔名,这个笔名是怎么来的呢?
曹禺的原名叫万家宝,由于本姓“万”(繁体字,构造为“艹”下一个“禺”),于是他将万字高下拆为“草禺”,又因“草”不像个姓,故取谐音字“曹”,两者组合而得曹禺。
(四)周汝昌
我以为我做的这个天津名人名家的盘点,还是挺有我自己的风格的,放在第四位先容的,是一位红学家。我对付《红楼梦》是真的喜好和热爱的。
周汝昌(1918年4月14日——2012年5月31日),生于天津。字禹言、号敏庵,后改字玉言,别署解味道人,曾用笔名念述、苍禹、雪羲、顾研、玉工、石武、玉青、师言、茶客等。
中国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墨客、书法家,是继胡适等诸师长西席之后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被誉为当代“红学泰斗”。
其红学代表作《红楼梦新证》是红学史上一部具有首创和划时期意义的主要著作,奠定了现当代红学研究的坚实根本。另在诗词、书法等领域所下功夫甚深,贡献突出,曾编订撰写了多部专著。
2012年5月31日凌晨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五)严范孙
第五位先容的还是文化教诲界的名人,其余一位在南开大学有个用他名字命名的楼的人。
严范孙(1860年4月12日—1929年3月14日),名修,字范孙,号梦扶,别号偍屚生,直隶天津(本日津)人,出于直隶三河(今河北三河),祖籍浙江慈谿(今浙江慈溪)。
他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诲家、学者,与华世奎、赵元礼、孟广慧并称近代天津四大书法家。也是改造封建教诲、推进教诲当代化的先驱。
严范孙从前入翰林,后出任贵州学政、学部左侍郎等职。后来戊戌变法失落败后,辞职返乡,但仍坚持认为中国须要改革。
后来与张伯苓一起创办了南开系列学校,1919年又创办了南开大学,被称为“南开校父” 。
1929年3月15日严范孙病逝。逝世后,南开校友集资在南开中学内兴建了“范孙楼”。
(六)孙菊仙
前面先容的几位,除了霍元甲是武术界以外,其他几位都是文化界的名人。
实在天津作为曲艺之乡,近当代的艺术家也是人才辈出。
孙菊仙是京剧演出艺术家,虽然这个名字对不熟习京剧的朋友们来说,远不如梅兰芳那样耳熟能详,但实在他在京剧界和社会上的贡献都可圈可点。请跟我一起详细理解一下。
孙菊仙 (1841~1931)清末民初京剧演出艺术家,京剧须生,是中途转业、三十岁往后才由“票友”下海的著名艺人。名濂,一逻辑学年,字菊仙,号宝臣,外号孙一啰,晚年用“老乡亲”为艺名;天津人。出生在天津市一位贩子的家中。
孙菊仙从少年时期就非常喜好程派京剧艺术,来到北京后,便投奔到同治年间最著名的京剧须生程长庚的门下学习京剧。他先是做票友,后来正式进入戏班界,最早进入的是祝成班。
由于他具有歌喉洪亮、行伍出身等得天独厚的条件,又长于揣摩,交融各家之长,独具一格,很快红遍京城,成为各戏班争聘的名角。
他在北京最受欢迎期间,也是谭鑫培、汪桂芬正红的时候。当时谭鑫培的代表作是《碰碑》,汪桂芬的代表作是《文昭关》,他的代表作是《三娘教子》。这是被不雅观众公认为百听不厌、代表三个不同流派,各自具有特点的好戏。
1886年孙菊仙被招入清宫的升平署,为清朝“内廷供奉”。在宫廷内演戏同时兼任教习达十六年之久。孙菊仙的京剧演出艺术甚受慈禧太后的称赏,被赐予四品顶带。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后,京城的寓所被毁,百口迁往上海,在上海从事演出和经营剧班十余年。孙菊仙的演唱受到旅沪的天津贩子的讴歌,由于同里关系,亲切地称呼他“老乡亲”,此后,这个称呼逐渐在各地叫响,纵然演出的海报、戏单上也以此相称。
辛亥革命后孙菊仙回到了北京,自民国政府成立后他就很少参加商业演出。但是对水旱赈灾、养老恤孤之事却乐而为之,至老不疲。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晚年的孙菊仙回到了久别的故乡——天津。返津后,他始终关注着家乡京剧艺术的发展,重视培养京剧人才。积极参加天津票友界的活动,常常到票房清唱。
孙菊仙与当时主持天津社会教诲办事处的天津教诲家林墨青在戏剧改革方面志趣相合,曾在草厂庵共同组织京剧团体 ——鹤鸣社。
孙菊仙晚年热衷于天津的公益和慈善奇迹。民国二十年天津大同学校为筹募办学资金,在春和戏院举行募捐义演。孙菊仙不顾自己已经是九十岁的高龄,坚持参加。
这是他生平末了的一场演出,剧目为《李陵碑》。演出过程中,年迈的孙菊仙,唱念仅是吐字,音已不能成声,在台上步履蹒跚。不雅观众为之而冲动,频呼:“老乡亲辛劳!
”,舞台高下情融一片,三个月后孙菊仙在津病逝。
(七)马三立
先容天津曲艺界的名人,马三立师长西席实在是最随意马虎被想到的。之以是在孙菊仙师长西席后面先容他,只是由于他的出生年份比孙菊仙师长西席晚一些。马三立师长西席在相声界的泰斗地位绝对是毋庸置疑的。
马三立 (1914年10月1日-2003年2月11日),出生于天津市,籍贯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相声演出艺术家。
中国已故相声泰斗,相声八德之一马德禄之子。回族。曾任中国曲艺家协会顾问、天津市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是五、六、七、九届天津市政协委员。亦是一位德艺双馨的公民艺术家,擅使“贯口”和文哏段子。
马三立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潜心探索,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马氏相声”,是当时相声界年事最长、辈分最高、资历最老、成绩最深的“相声泰斗”,深受社会各界及广大不雅观众的热爱与尊敬。马氏相声雅俗共赏,在天津更是形成了“无派不宗马”的说法。
马三立师长西席生平的艺术进程实在也是充满了坎坷的,但他对艺术的执着与坚持始终未变。
马三立1930年开始登台演出,学艺进步很快,视野也日渐开阔。他12岁跟父亲马德禄学艺,后拜著名相声演员,相声八德之一周德山(外号“周蛤蟆”,与马三立父亲马德禄是同门师兄弟)为师。
解放前,先后与耿宝林、刘奎珍、侯一尘、张庆森差错。1947年,他登上了被全国的说唱艺人视为大台口的天津大不雅观园戏院,与侯一尘差错,大受不雅观众追捧;翌年,他第三次来到北京,在华声电台和茶社戏园演出,以他风格独特的马家相声在曲艺迷中引起“原子弹爆炸一样”的轰动。
建国后,马三立积极编演新相声。1950年,应新声戏院之邀,马三立杀了个回马枪,重回天津卫,在同行和不雅观众心目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自此之后近十年间,马三立一帆风顺,心情惬意。新制度新生活统统都是新的。这全新的统统给他带来了新的身份、新的地位。
1958年很快到了,反右派运动很快地开始了,马三立很快被打成了“右派”。
1970年,相应战备疏散城市人口,马三立百口离开天津,到南郊区北闸口村落户。
在那个普通的村落落里,马三立一呆便是7年,其间,他乃至还学会了一手很不错的木匠活。
马三立不管是在城里还是屯子,不管是下放还是蹲牛棚,他从来没有忘却过背词,险些每天清晨都要练上一番,身上的功夫并没有荒废。
平反往后,年届古稀的马三立和王凤山差错,将《西江月》、《文章会》、《开粥厂》、《卖挂票》等浩瀚拿手绝活再度搬上舞台。
尤难堪得的是,老人在无人捧哏的情形下,又积毕生之功,编创演出了一系列随处颂扬的单口小段:《逗你玩》、《祖传秘方》、《检讨卫生》、《八十一层楼》、《追》等等。
(八)常宝华
先容了马三立,本篇盘点就以他的徒弟,常宝华作为结尾吧,象征着艺术的一种传承有序。
常宝华(1930年12月一2018年9月7日),男,满族,天津人,著名相声演出艺术家,中国共产党党员,国家一级演员,享受政府分外津贴。1951年拜相声大师马三立为师,历年来创作(包括互助)相声、小品、快板等形式一百七十多篇,全国各报刊揭橥五十余篇。
授业徒弟包括:赵福玉、牛群、包长春等。退休后仍连续进行创作、撰文、著书、传授教化。曾参加相声、小品、话剧、电视剧等演出。
2018年9月7日上午10:46分,常宝华在北京去世,享年88岁。
1951年,21岁的常宝华拜相声大师马三立为师,并加入“天津市曲艺事情团”,参于演出并创编了很多新的剧目;曾获天津市文艺工会“三等劳动模范”称号。1951年4月23日,参加抗美援朝战役的兄长常宝堃不幸捐躯。这极大的刺激了常宝华;他武断哀求到朝鲜沙场去。
1953年在参加抗美援朝慰问演出返国后,常宝华放弃了在曲艺团的优厚待遇,决定参军,随即进入“海政文工团”直至退休。
在“海政文工团”期间,常宝华曾多次荣获全国和军队文艺会演创作、演出等方面的奖项;曾荣立二等战功两次、三等功一次。他的作品还受到赵树理、老舍等文艺大师的好评。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不久,常宝华受到冲击,被分配到“天津机床厂”当了四年的搬运工人。只管日子清苦,但四年的经历也为异日后的艺术创作和奇迹的另一高峰奠定了根本。
1976年,常宝华和侄子常贵田创作演出的相声《帽子工厂》轰动一时,成为当时相声直接参与重大社会生活的代表作品之一。此后,常宝华不断地以相声、小品、快板等文艺形式创作一百七十多篇。
此外,他多次举办相声培训班,在北京大学、北方曲艺学校授课;培训军队内外大批专业和业余的演员与作者。
2006年8月,常宝华被付与中国曲艺界的最大声誉——“牡丹奖”终生造诣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