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国华
古典诗词为什么能千古流传?我以为关键在于有着强烈的传染力,令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诗贵蕴藉。直白的诗句,犹如白开水,品之无味。蕴藉的诗句则具有强烈的传染力。王维的诗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字面上写的是水和云的状态,写水到尽头,写坐空云起,但内涵却是人在风云变幻中的穷途和中兴,虽未明言,读之融会。
白居易从前去长安,拜访前辈。前辈问了他的名字后说,长安居,实在不随意马虎。白居易拿出了他的诗作:“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东风吹又生。”前辈立时改口,说有这样的诗句,居住长安太随意马虎了。这诗句,哪来这么大的力量?这便是蕴藉的传染力。白居易明写的是草,暗写的是人,人的劫难,人的希望,人的风骨和精神。读懂了,尤其是遭受过劫难之人,精神定会受到极大的提振。
“炮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字面上是写除旧迎新的过年习俗,但理解此诗写作的历史背景,就不丢脸出诗句中“旧符”和“新桃”是“旧政”和“新政”的象征。主政改革的宰相王安石,废除旧制,实行新政,“总将新桃换旧符”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也令克意改革者振奋。
诗贵含情。“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喷鼻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 安史之乱发生,杜甫把家人安顿在鄜州羌村落,他自己赶赴灵武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虏,滞留在已经沦陷的长安。那一夜看着圆圆的玉轮,想起了家人,写下《月夜》这首诗。家中的妻子惦记丈夫。幼小的儿女却还不懂思念在长安的父亲,还不能理解母亲对月怀人的心情。墨客当时无奈悲痛之情,令人同情,令人动容。
同样是杜甫,碰着喜事,心情就不一样了。他听说官军收了河南河北,写了首七律:“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回籍。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流落中人,神往安居。机会溘然到来,自然大喜过望。趁着妖冶的春光赶紧回家,已然觉得所坐的船儿,从巴峡穿巫峡,下襄阳向洛阳了。墨客激动欣喜之情,真切动听。
王维的《玄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域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那时的王维才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年,独在异域过重阳节,怎能不倍加思念家乡和亲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把他的思亲之情,孤独之感,表现的淋漓尽致。有同样经历的人,读后怕是要“泪沾巾”的。
诗贵语境意境美。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上苍。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对他所居住的成都草堂外围环境的描述,语境简洁明快,一句诗便是一幅清新淡雅的画;意境开阔幽美,把杜甫身在草堂,纵览千秋,肚量胸襟天下的精神状态极具历史意味地表现出来。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元稹《行宫》)败落的宫殿,寂寞的红花,白发的宫女,淡淡的哀愁。白描小景,意境深邃,寥寥数语,不尽沧桑,传染多少读者,发出历史兴亡的感叹。
诗贵蕴藉,诗贵含情,诗贵语境意境美。可以这样说,好的诗词,不是写出来的,是从作者心里喷发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