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神。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北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词不雅赏

范仲淹是北宋仁宗期间一位精彩政治家,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同时也是一位精彩的文学家,墨客。
他曾阅历久在边疆与西夏军作战,西夏人闻其名而胆寒。

1040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战事很急急,前面一年,西夏与宋军进行了一场大战,宋军败于好水川之役。
而范仲淹是临危受命,救民众于水火,于边疆修建城池,修建了很多城池和要塞防备西夏,准备抵抗西夏的侵略。
范仲淹‬可谓‬能文能武‬,西夏人‬看到‬范仲淹‬十分的‬畏惧‬,由于被‬打‬怕了‬。

这首词大约便是写在这个期间。
这里先容了写这首词的年代背景。
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北宋朝廷要面对辽国,西夏,南边要应对大理国。
可以说是军事情况不容乐不雅观的。

一开始就营造了一片秋声萧瑟的觉得,塞下便是边关,边关的秋日风景很是奇异,衡阳雁去无留神。
代表已经是深秋了。
大雁都拜别了。
突出了边塞城池的荒漠,连大雁都不愿意多呆。
(这是从另一个角度突出边塞的荒凉,萧瑟的状况。

然后后一句是,四面边声连角起,在那层层山峦间,长烟落日孤城闭。
这是形容边塞军情紧张,一座孤城在长烟落日之下更显萧瑟。
(有种觉得彷佛打仗随时可能爆发一样平常。
)这个角是什么?城里军营四边都吹起了号角,号角一吹,急速紧张,觉得可能随时爆发战斗。
这里的,长烟,落日,孤城都突出了边塞战事急急的氛围。
有种孤寂凄凉的觉得。

浊酒一杯家万里,这句是一个迁移转变,从借景抒怀讲到了自己的心态,与家人分离无法团圆,只能借酒思念家人。
(古代交通工具不发达,寄信什么的都不便,而军营里当兵的战士自然无法与家人聚会,那么,只能借酒消愁了,这是什么,实在是离情,乡情,对付亲人,老婆孩子父母的思念,都表达在这句词里了,真的是情真意切,动听肺腑。
好的诗词能够表达出情绪,这便是词能抒怀的意思。
范仲淹的‬这首词‬真的是‬寓‬情‬于‬诗词‬里‬,真的是‬真情实感‬,情绪‬流露‬,令人‬遐思‬,前哨军人‬舍‬己‬为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前哨的‬军人‬舍‬小家‬为‬国家‬,夜里‬难免会有‬思乡‬怀‬人‬之‬情绪‬,这里‬范仲淹说了‬~浊酒‬一杯家‬万里‬,衡阳‬雁去‬无‬留神‬。
思‬乡‬情‬,尽在那‬浊酒‬一杯里‬。
畅‬怀‬饮‬时,尽‬付‬离情别恨‬。
只有那‬浊酒一杯‬能‬道尽‬思‬人‬思‬乡‬之‬情‬,而且‬战时,家‬书‬难‬寄‬,家人也不知道‬亲人‬死活未卜‬,这些‬都与‬何人说呢‬?看来只有‬寂寞‬清秋‬锁‬住‬那‬无尽的‬离情别恨‬了‬,只能‬无‬语‬对‬苍天‬,一杯浊酒‬,寄托‬离‬情‬!

后一句燕然未勒归无计。
燕然未勒实在是一个古代的典故,指的是在燕然山上石头上刻字记录自己的功绩,这里是代指。
燕然是什么?便是‬燕‬然‬山‬,古人‬打仗‬胜利了‬就要在‬山上‬勒‬石记录‬军绩‬,以‬图‬留名‬千古‬。
紧张的意思是自己战功没有建立,回家的韶光没有确定。
归乡无计的,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态。
只有获得胜利,才有回家的情由啊,不然,边疆不安定,还是不能回家。

燕然未勒是指作者还没有建功立业,没有战功觉得不能回家。

然后笔锋一转,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羌管是一种乐器,可以吹的,悠悠是形容羌管的声音。
在‬寒冷的‬清‬秋‬夜里‬,军营里‬吹起了‬羌‬管‬的声音‬,和‬浊酒‬一样‬,同样是‬寄托‬思‬乡‬情‬思‬人‬情‬的‬,更加突出了‬思乡‬的‬感情很深很深‬。

到了快晚上了,军营里吹起了悠悠的羌管声,再一看地上都下满了霜,一片白色。
(这里又通过语句,从侧面描写了军营生活的无奈,只能饮酒和吹羌管来排解寂寞,由于乡愁是难以排解的,只能通过这种办法表达,然后又说到霜满地,便是解释已经深秋了,可能都是十月靠近十一月了,不然也不会霜满地。

也是借景抒怀,晚上听到了悠悠羌管声,霜雪满地,人都不想睡觉,此情此景,将军(作者本人)看到了,自然丝毫没有睡意。

末了一句点题将军白发征夫泪。
你看那将军头上的白发,以及军营里征夫(便是战士)的泪。
思乡情更怯,军营里的士兵思乡,动情处会哭。

作者又何尝不思乡呢?只不过没有办法,不敢忘忧国,匹马卫国境。
真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作者范仲淹为了北宋王朝的安定,边疆的安宁,舍却自己与家人的团圆,而在边疆与西夏军队对峙战斗,这种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倾佩和学习。
舍‬小家‬为大家‬,便是‬范仲淹‬伟大的‬精神情怀‬。

在末联充分写出来边疆军营生活的状态。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景象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在交际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堕泪。
这里‬写的‬太动情了‬,将军‬白发‬征夫‬泪‬,一‬曲‬离情‬尽‬陈说‬。

范仲淹出将入相,悠悠之心,报国之志,油然而生。
范仲淹是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己任的政治家。

附一点历代人的点评:

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此词写边塞征人思归之情与边地苍凉之景。

仲淹就任边帅,防御西夏元吴。
羌人至乎为“龙图老子”而不名,范时官龙图阁学士也。
(可见范仲淹之威名于西夏如雷贯耳,西夏人甚惧之。

此词虽有思归之情而无怨尤之意。

盖抵御侵略,义不容辞,然征夫久戍,亦非所宜,故词旨虽雄壮而取境却苍凉也。

相传欧阳修见此词,戏呼为“穷塞主”。
写边塞诗写的十分动情。

一代文坛大家年夜师欧阳修对付范仲淹此词的夸奖可谓极其之高。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公守边日作。
起叙塞下秋天景色之异,雁去而人不得去,语已凄然。
“四面”三句,实写塞下景象,苍茫无际,令人百感交集。
(这便是借景抒怀之意。

千嶂落日,孤城自闭,其气概之大,正与“风吹草低见牛羊”同妙。
加之边声四起,征人闻之,愈难为怀。
换头抒怀,深叹征战无功,有家难归。
“羌管”一句,点出入夜景致,霜华满地,寒冷刺骨,此时情形,较薄暮日落之时,尤为凄悲。

末句,直道将军与三军之愁苦,大笔凝重而沉痛。
惟士气如此,何以克敌制胜?故欧公讥为“穷塞主”也。

足可见,此词写边塞诗歌特殊的好。

以是很多词人墨客争相推举,点评颇多,而且古代的词是可以唱的,想来范仲淹的这首词唱起来该当也是很故意境的。

当然,当代去朗诵也是极具气势的,可谓气宇轩昂,荡气回肠之佳作。

这篇千古名篇,本日就赏析这么多,感激大家。

这里附一下范仲淹的平生: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

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
(今苏州。

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

(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
后回朝任枢密副使,后任参知政事(副宰相)。
发动庆历新政,不久失落败。
上书行止所任职。

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岁。

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为国为民,不为私利,在地方任上,兴办学院,大兴文风,并修建防洪之堤坝,可谓为民所忧,范仲淹真乃宋朝之大丈夫,真良臣,国之栋梁,其所作《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千古流传。

本日就点评这么多,内容也参考了一些历史资料,表示感谢。

(图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