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教室和老师,我打仗苏轼的办法,便是和我的父亲一起背诵苏轼诗词,他是一个虔诚的东坡粉丝。我们一家周末去商城的小餐馆开荤,他看到菜单上的“东坡肉”都能让他那六百度的近视眼透过厚重的镜片射出精光。爸爸和妈妈险些每天晚上都要出门闲步,避暑之都——贵阳的景象极好,哪怕是六七月的盛夏,傍晚走在街道上也能吹到凉风,因而我们在上一次搬家后就再也没装过空调,我只要在家,他们总要拉上我一起的。路上我和爸爸就爱聊一聊那些我们一起背的诗词。不过说来奇怪,不同于我从小背诵《静夜思》时,他能为我解读到家国情怀的程度,他很少对我讲苏轼诗词里的深意,只是让我背诵。但是随着我年事的增长和生活阅历的逐渐丰富,我自己对苏轼的一些作品,也更加乐意去细细品读。
《浣溪沙》也是我自己非常喜好的一个词牌,个中的词名篇繁多,短小精悍,节奏明快,作品不拘一格。而苏轼生平的词作中,《浣溪沙》多达四十六首,我想挑选出我最喜好的几首来做赏析。
一、《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这五首词是苏轼任徐州太守时求雨后到石潭谢雨的路途中所作,写了他途中的所见,所闻与所感,,将田园风光描述得清新、真切。个中人物形象生动丰富,田舍生活真实细致,更有苏轼亲近田园的喜悦之情,仔细品读,仿佛能随作者一同领略田园生活独占的浪漫。
其一: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老人聚睢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来说与采桑姑。
从“日照深红”和“晚藏乌”可以看出这首词所描述的场景在傍晚,夕阳西下之际,即夕阳的颜色是最为鲜艳的深红,映照在池塘上,被阳光照射得温暖的池水中能瞥见游动的鱼儿,池塘周围的绿树植物在村落里长得十分茂密,天色暗下来,乌鸦藏在里面路人也无法瞥见。苏轼大约是听见了乌鸦的叫声,不然怎么会以为树上藏着看不见的乌鸦呢?或许他还对着树仰着头,负责地找寻过那几只“哇哇”叫的乌鸦,可惜终极没有看到。老人黄童,老少相聚,其乐融融。“睢”与“盱”赞许为:张目。这里对老叟儿童的神态描写细致生动,张目扬眉,大家聚在一起,伸长脖子想要一睹太守的样貌。
不是在写村落中的景致吗?怎会溘然写到“麋鹿”和“猿猱”呢?以往有人将其解读为苏轼作为官僚阶层对农人的轻视,可如果只是大略地用动物来比比喻人而无半点深意,难免不免有侮辱农人阶层的嫌疑,或许有失落偏颇。但我们知道,苏轼在《赤壁赋》里就有言:“侣鱼虾而友麋鹿。”,“麋鹿”应该是对隐居山之人的代称。此处用“麋鹿”与“猿猱”代指村落中淳厚的老人与嘻哈玩闹的黄童,是极致真切的描写。憨直朴实,在村落中度过生平的老人们见到太守这样的大官有些拘谨,害怕,而孩子们天真烂漫,对封建官僚尚未有认识与观点,只当作热闹看,“猿猱”二字来代指那些天不怕地不怕的“熊孩子”再适宜不过了。
看完热闹的人们呢,还要回去见告忙于农事无暇来凑热闹的采桑姑。可见村落中居民和蔼,正如我们大学寝室外有个男生对着女寝表白,大家都要趴到阳台上来看热闹,没韶光看到的,错过的,回来也一定要被舍友拉着讲述一番。田舍生活再累,也不会减轻村落里人的八卦之心,或者说,太守的到来,也算是为村落里人日复一日的劳苦生活增长一些不一样的插曲,毕竟农活已经够累的了,谁不愿见地一见新鲜人,听一些有趣的事呢?
来日诰日将连续解读《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感兴趣的可以点赞关注呀。
也可以在评论区留下你喜好的墨客、词人以及最喜好的作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