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释: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移舟:划动小船。泊:停船靠岸。
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渚:水中小块陆地。《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客:指作者自己。
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野:原野。旷:空阔远大。
天低树:天幕低垂,彷佛和树木相连。
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玉轮彷佛来靠近人。
译文:
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落时新愁又涌上了心头。
原野无边无涯,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澈,倒映在水中的明月和人很亲近。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墨客。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自幼聪颖好学,抱负高远的孟浩然,青年时就作诗多首,“有声于江楚间”。当他奔赴京城,想哀求取功名,施展才华之时,却总是名落孙山。45岁那一年,经大墨客王维的举荐,他受到了唐玄宗的召见。在唐玄宗面前,孟浩然一展所学。朗诵了自己的得意之作《岁暮归南山》。然而,诗中的一句“鄙人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让唐玄宗大发雷霆。求官不成,犹豫满志的孟浩然反倒被逐出了京城。在这样的心境之下,墨客孟浩然南下吴越,在建德江停舟过夜时,写下了这一首《宿建德江》。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隐士。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墨客。曾隐居鹿门山,生了六子。诗与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响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一幅秋日暮色江中游人月色图,游人借景抒发内心的羁旅思乡之情。
游人(孟浩然)走了一天的水路,傍晚时候到了建德江中的一段水域,江中弥漫起烟雾看不清方向,只能停靠在小沙洲旁住宿。这时一股思乡之愁涌上心头,别人都在家和亲人团圆,而自己却孤苦伶仃地在江中过着夜。离开家乡多年,本想考取功名,入朝为官,实现自己的抱负空想,却不尽如人意。可叹一身学术无用武之地。新仇旧恨,心里五味杂陈。辽阔的野外,一眼望不到边,在这空旷的江面上,唯独江中的玉轮陪在我身边,还是玉轮和我亲近啊!
这首诗环绕着一个“愁”字展开的,犹如一幅秋日暮色江中游人月色图,游人借景抒发内心的羁旅思乡之情。
习题练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禁绝确的一项是( D )
A.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分外的意境。
B.第一句点题,也为下面写景抒怀作了准备;第二句中“日暮”是“客愁新”的缘故原由。
C.末了两句,由于“野旷”以是天低于树,由于“江清”以是月能近人,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得恰切逼真。
D.此诗前两句为情借景抒怀,后两句为触景生,描写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
解析: D.选项精确的说法是:此诗前两句为触景生情,后两句为借景抒怀,描写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
2,日暮客愁新”的”愁”在诗中起什么浸染?
答: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的基调。
3,这首诗表达了墨客什么感情?统摄全诗内容的是哪一个字?
答:这首诗表达了墨客的羁旅愁思,统摄全诗内容的是“愁”字。
4,“日暮客愁新”指的这天落薄暮时旅人生出许多的愁思,把“新”字换成“生”字,好不好?为什么?
答:不好。由于“新”是指新的,与旧相对,从诗句中可以看出墨客无尽的旧愁(科举落榜,仕途迷茫),今日在此停泊,又生出更浓的新愁。以是用“新”更能表示墨客的浓郁的愁思。
5,诗中点题兼写环境的诗句是什么?有什么浸染?
答:“移舟泊烟渚”,此句点题兼写环境。“移舟”点出江行,“泊”字点出题面上的“宿”字,而“烟渚”二字,既写出了江边烟雾茫茫的时空环境,也表示了日暮无归的莫名惆怅,又为下面抒写羁乘客愁作了铺垫。
6、剖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境及所表示的作者的心情。
答:天高地远,四野空旷,江水清澈,玉轮倒影江中,显得离人很近。作者通过对客不雅观环境的描写,显示出墨客的寂寞孤独,将内心深处的愁绪光鲜地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