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里记载了一个小故事,原文是:“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攀枝执条,泫然堕泪。
”这段话大意是:大司马桓温北征,经由金城时,看到自己年轻的时候种下的细柳,已经长成苍天算夜树,而自己也从一个年夜志勃勃的青年变成一个白发皓眉的老人,不觉感叹光阴流逝和人生无常,折了柳条在手,慨然兴叹:“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忍不住流下泪来。

(遂宁桓温像)

据历史记载,这次北伐,是东晋太和四年(公元369 年)的事儿,桓温在咸康七年(公元341 年)任琅邪海内史镇守金城,前后近三十年,可不便是黑发转了白发,桓温这句话逐步发展成了针言“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用于感叹岁月无情,催人朽迈,表达了自然规律让人无奈和感伤。

(庭有枇杷树)

唐诗闲读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由树到人的感情生发,最动听的句子是明代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里的末了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去世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所不同者,桓温是睹物思己,归有光是睹物思妻。

(启功诗词书法)

白居易也有同类的诗,便是本日我们要读的这首《勤政楼西老柳》,全诗如下: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开元一枝柳,长庆二年春。

(勤政楼)

先说诗的标题,勤政楼,据《旧唐书.睿宗诸子让天子传》载:“玄宗于兴庆宫南置楼,西面题曰‘花萼相辉之楼’,南面题曰:‘勤政务本之楼’。
”显然,勤政楼是玄宗年间新置的楼,楼名取勤政爱民之意,既然楼是开元时的楼,楼边的柳当然也是开元的柳。

依照诗意,这首诗写于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
全诗四句,基本上算是两副对联,这跟一样平常的绝句写法不同。

(多情立马人)

先说前一联: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勤政楼前,一棵老柳树在风中摇荡,墨客对着衰朽的柳树,忽然想到了自己,树是半朽之树,由于它历经了岁月,从开元年间(713-741)到长庆二年,树龄已经靠近百年,白居易这年已年过半百(他是772年的人),当也算是半朽之人。
半朽之人对着半朽之树,多情的墨客一腔感慨,万般滋味涌上心头……只是,他就大略地记述了当时画面,如画白描:一棵老树,一个人,便是一幅白描绘,万般意蕴,尽皆留白。

(开元盛世群雕)

再说第二联:开元一枝柳,长庆二年春。
用两个韶光点写史,为什么要点清这两个韶光点,这很主要,这是墨客“多情”的缘由,由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唐的全盛期间,而长庆年间,已进入晚唐,大唐的国运日衰,从开元到长庆,便是大唐的兴衰史,看似大略的两个韶光点,却实实在在地记述了墨客对大唐百年历史变迁的无尽感慨,当然,百年纪月,后五十年的历史,墨客是亲历者。

(唐穆宗光陵)

王国维说“前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统统景语,皆情语也。
”写景的诗当然不是纯挚写景,写景的诗,大多蕴含无限深情,在这首诗里,既可以说多情的人是半朽的,又可以说半朽的树在历经了岁月的苍桑之后也变得多情起来了,树便是人,人便是树,人树合一,物人交融。

(白居易墓)

这里的半朽之树和多情之人当然指的都是墨客自己,妙就妙在墨客一联写景、一联写史,全诗一句未曾写情,却把人带入情景交融的妙境:岁月苍桑,树朽人老,无限惆怅,尽在立马无言之中。

一首诗,二十个字,看似只写临风立马,但诗的悠长意境里,情绪丰沛丰裕!

(【唐诗闲读】之175,图片引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