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和李这两栽种物,都原产于中国。考古学家曾在新石器时期早期的河姆渡遗址中,创造了六七千年前的野生桃核。《尔雅》中有“五沃之土,其木宜梅李”,解释在战国期间人们就懂得栽培李树了。
宋徽宗赵佶(北宋)《桃鸠图》
在古代,农业生产关乎着国家的兴衰,国家是否茂盛、公民是否安居乐业,从农业发展中可见一斑。《尚书·周书》记载:“王朝步自周,于征伐商……乃偃武修文,归马于西岳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周武王灭商,凯旋后,安定天下,偃武修文,把战时征用的牛马放归田园,规复农业生产。试想那山野之间,桃树成林,远不雅观气势磅礴,如海如潮。这一幅画面,不用别的花作陪衬,只用桃花,便是一派太平景象。
桃和李在中国广泛栽种,饥馑时为人们补充口粮,富余时又带给人甜蜜,同为“五果”之一。大概由于花开同时,成长的地域、结果的样子都十分附近,以是二者一贯被并称并举,进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对主要的意象。
桃李常日在仲春时节着花,“始雨水,桃李华”,桃李花开,春天就来了。桃李各自绽放,美得各有千秋。桃花明丽鲜艳,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桃花怒放的仙颜,惊艳千年。李花则洁白清雅,它花梗苗条,花萼嫩绿,花瓣洁白,虽小而繁茂,别有一番素雅。梅尧臣一句诗写出了两种花朵的不同:“后园桃李花,灼灼复皎皎。”
《诗经·召南》有言:“何彼襛矣,华如桃李。”桃李盛放,宛如彷佛女子残酷的容颜。对美好事物的赞颂一脉相承,早在三千多年前,人们就已经用桃李的花朵来比拟女子娇艳的仙颜了。
桃李花开繁盛,而花期短暂。望之易感光阴飞逝,不觉间更加珍惜青春年华。黄庭坚《寄黄几复》诗中有云:“桃李东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桃李、东风、一杯酒、一盏灯,只是几个常见意象加以组合,倏忽间光阴流转,江湖流落的暂聚与久别、快意与失落落,便强烈地表现出来了。李白《杂曲歌辞》中也有诗句“青轩桃李能几何,流光欺人忽蹉跎。”不过,既然青春易逝,就更要珍惜光阴,韦应物《拟古诗》中有言“自惜桃李年”,以此勉励自己。
桃李的花期虽然短暂,它们的生命却一贯在延续。古人有云,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实在。说的是春天种下桃树和李树,夏天能在树下乘凉,秋日能摘取果实吃。这种不招摇却肯付出、能奉献的精神,让桃李成为了美好品质的象征。我们熟知一句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树和李树不会说话,但它们花开得俏丽、果结得适口,人们都来看它们开出的鲜花,采摘它们结出的果实,甚至在树下踩出了一条小路。只要风致高尚、诚挚、虔诚,自然就会冲动人,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
◎本文原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报》,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