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问常分为肯定反问和否定反问。

肯定反问表示的是否定的意思。
如王安石的《叠字乌江亭》:“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这一反问语气冷峻辛辣,指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去世卖命吗?”很明显,“卷土重来”是绝对不可能的了。
同样,王翰的《凉州词》:“醉卧疆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几人回”实际上是“少人回”乃至“无人回”,突出战役的残酷性。

否定反问则表示肯定的意思。
白居易《忆江南》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用否定的反问来强调“必定忆江南”。
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元宵佳节,领悟景象,次第岂无风雨?”则以否定式反问,在淡淡的春意中掺进了浓浓的隐忧。

古诗歌中的反问,有时与其他手腕一起利用,表达办法不再直白,但情绪却表达得更为强烈,并且更具有艺术韵味。
如曹操的《短歌行》:“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明月意为人才,“何时可掇”借反问语气传达出犹如明月不可掇拾,贤才遥不可及,无法延揽的忧思。
比兴与反问同用,这样的表达,既寓情于理,又以情绪人。

肯定与否定反问反其意古诗歌中的反问

— END —

来源 | 《语文报·高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