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1月,毛主席率领红四军第二纵队,经由龙岩的大池、小池阻击敌军,掩护主力部队撤退。顺利完成掩护任务后,第二纵队经由清流、归化、宁化三地,向武夷山方面开拔。
红军的主力部队大多在江西打过仗,以是这一次回到江西,自然有了归家的喜悦。因此毛主席在紧张的计策过程中,于马背上填写了一首《如梦令·宁化途中》。
由于这首词初次定稿的韶光,恰好是在农历马年(1930年)的正月月朔,以是这首词后来改名为了《如梦令·元旦》。
《如梦令·元旦》赏析《如梦令·元旦》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口语翻译:
穿越清流、归化、宁化,一起上山隘险要,丛林茂密,苔藓湿滑。本日要向哪儿进军?挥剑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啊,山下!
那里红旗迎风飘荡,风景壮美如画。毛主席这首《如梦令·元旦》,在开头连用了三个地理名词,通过短匆匆的音节,强调了红军在计策转移过程中,紧张的节奏。
这一次红军转移经由的地点,按正常的顺利排列是先经连城,再到清流、归化,然后才是宁化。不过为了适应《如梦令》的格律,毛主席在词中,把三个地理位置的次序做了调度。
词中第二句,是在交代这一次行军途中碰着的险阻。该词一共33个字,开篇用了12个字,就把这一次计策大转移的紧张感写了出来。
词中其余三分之二的篇幅,是在表达对红军即将到达江西武夷山的喜悦心情。《如梦令·元旦》最初的版本,叫做《如梦令·宁化途中》,其原文如下: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
众志已成城,风卷红旗如画。
如画、如画,直指武夷山下。
初稿的第三句为“众志已成城”,“直指武夷山下”和“风卷红旗如画”的位置是对调的。后来定稿时,毛主席将“众志已成城”一句,改为了“今日向何方”。
红军的革命意志武断,众志成城,这些在过去的诗文中已经通过直接、间接的办法,描述过很多次,因此在这里就没有必要老调重弹了。
改动之后,词作第三、四句,组成了一个“设问句”。以自问自答的办法,强调了武夷山这个目的地。顺便通过这种办法,阐明了第一二句中,红军马一直蹄,转战三县的缘由。
同时,将“如画、如画”改为了“山下、山下”。“山下、山下”一句,按词牌哀求采取叠韵。以反复咏叹的办法,表达了红军部队抵达目的地后的喜悦心情。
很显然,武夷山在这里是指红军进入江西后,会师的一个地点。在武夷山上、山下,当时已经勾留着很多红军,红旗在艳阳下迎风飘荡。因此最末一句,后来改为了“风展红旗如画”。
如果按原稿不作任何的修正的话,那么这首词表达的重点,就不在红军胜利转移后的喜悦之情,而是成了强调红军途经三县,历经千险成功撤退的过程。
因此原版比起修正版来说,立意和格局都显得要小一些。一经改动,顿时化腐烂为神奇。那么,毛主席为何刻意要在词中,强调到达武夷山的喜悦呢?
这是由于,毛主席本身非常重视这一次的计策转移。我们都知道,1929年1月,由于国民党的“围剿”政策,红军被迫下了井冈山。
当时红军领导层里有一部分人和毛主席在计策问题上,存在一些不合。于是毛主席暂时离开领导岗位,抵达江西养病。
就在这一段韶光里,毛主席创作了著名的《采桑子·重阳》。韶光来到1929年11月,事情发生了转机。“古田会议”召开往后,毛主席重新当上前委布告。
这次会议末了决定,红军分兵两路,进入江西去打游击战。红军和毛主席本身,同时迎来了革命奇迹上的迁移转变点,这是第1件喜事。
1930年1月初,毛主席率领红四军第二纵队,成功掩护了红军主力的转移。这是他重回前委后,亲自指挥的第一场作战,这是第2件喜事。
1930年1月19日,红四军第二纵队穿过清流、归化、宁化等县,进入了武夷山,并同朱德的主力部队会合。
追赶的仇敌担心深入江西往后,后路会遭到拦截,于是只能回兵。同时,国民党反动派在福建的军队,也因故东撤。于是蒋介石发起的“三省会剿”发布破产,这是第3桩喜事。
这3桩喜事中,末了一桩的完成,便是以红军抵达武夷山作为标志的。以是这首《如梦令·元旦》这么改,才会显得更故意义。
毛主席的这首《如梦令》,标题虽然为“元旦”,但是实际上写的,并不是如今我们所知的元月一号,而是指1930年1月30日,农历的正月月朔。
在我国古代不同期间,“元旦”的韶光都不一样。有时是旧历十仲春月朔,有时是旧历十一月月朔,以及旧历十月月朔。把公历一月一号定为“元旦”,是在1912年民国成立后的事情。
结语每一次读毛主席的诗词,起初的时候总是理解得不足透彻。不过一经深入的解读和剖析,总是能从中获益巨大。
譬如这首《如梦令·元旦》,在不理解创作经由和历史背景的时候,读下来可能觉得不到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但是在理解到这首词的创作过程之后,才能体会到毛主席的匠心独运。
原来我们有时候写文章,并不用等到真的有了“灵感”才来下笔。完备可以先动笔去写,然后在不断地修正中,去找到并完善它真正的主题。
毛主席最初写《如梦令·宁化途中》的时候,显然只是出于一位浪漫词人的天性,认为自己该当为红军的这一次计策转移,写下一点什么。
但是经由反复的修正之后,毛主席立时就意识到了,自己之以是要创作这首词,真正想要表达的内涵,到底是什么。
词作第一句“宁化、清流、归化”,由于连续利用了三个地名,中间还带有两个顿号,如今的人猛一看,会以为和《如梦令》的格律不符。
实在这首词的第一句是完备符合《如梦令》平仄的,只是古人根本不用标点符号罢了。本词第一句真正出彩的地方,便是在于利用地理名词短匆匆的发音,强调辗转三县,行军的急迫。
参考资料:郭永文、徐永军.《毛泽东诗词故事》:中心文献出版社,2019年6月第2版徐四海.《毛泽东诗词全编笺译》:东方出版社,2017年5月第1版田秉锷.《毛泽东诗词鉴赏》: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9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