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以是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生平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迷惑?有了迷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事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关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便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贤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贤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唉!
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良久了,要人没有迷惑也难了!
古代的贤人,他们超出一样平常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样平常人,他们才智不及贤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因此,贤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蠢。

贤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贤人之以是成为贤人,愚人之以是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缘故原由吧!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
但是对付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
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高中文言韩愈师说运用比拟方法反复论证感叹加强说服力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迷惑不能办理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
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
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相互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事差不多,懂得道理也差不多。
把地位低人当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人当老师,就被认为谄媚。
”哎!
求师的风尚难以规复由此可以知道了!
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聪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贤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贤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良都比不上孔子。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个中一定有可当我老师的人。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良,听到道理有早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李家的孩子蟠,年事十七,喜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
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路子,写这篇《师说》来赠予他。

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浸染。
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比拟,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驳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全文幅虽不长,但涵义深广,论点光鲜,构造严谨,说理透彻,富有较强的说服力和传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