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后

96,「后」字。
序号2408、2710。
左边双立人,取隔水势,彷佛三点水。
右旁上面是蟠龙势,下面是飞带势。

97故

97,「故」字。
序号2509。
左边的「古」,十字势加竖笔势
右旁的「文」〔原为攴〕,竖笔势加交争势。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行书篇15兰亭序用字分析07

98既

98,「既」字。
序号1610。
左边是石楯势,然后竖钩这是斸钩势。
右旁两横是奋笔势,下面是凤翅势。

99映

99,「映」字。
序号0502。
王羲之这里写的是「暎」,古代通「映」。
五个笔势:左边「日」是竖笔势加奋笔势,右旁草字头,上字形竖笔势,然后是竖笔势一开半,末了大字形戈法化势。

100春

100,「春」字。
序号0110。
取势很大略,三横奋笔势,撇捺交争势,下面的「日」,外框竖笔势,里面两横奋笔势。
有一点要提醒各位,一撇非常长,结尾比捺低得多。
这样造玉成部字倾侧,所谓「斜画紧结」,在书法史上和「平画宽结」相对,非常主要。

《兰亭序》临摹本中,虞世南和褚遂良比较好,撇的扫尾远比捺的扫尾低,我自己也深受王羲之影响。
赵孟俯和俞和都写平了。
还有人倒过来,撇短捺长,我以为不大好看,这问题无关取势,与裹束和结字有关。
虞世南摹《兰亭序》,和他《孔子庙堂碑》很不同,后者都用平画,这里的缘故原由要想一想。

101是

101,「是」字。
序号0801。
三个笔势:竖笔势、奋笔势、三牵绾。

二级课程说过,「绾」是牵连盘结的意思,来回转圈,随意马虎天生很多圈眼,以是写好三牵绾的关键,是妥善处理圈眼。
王羲之的三牵绾,或是把圈眼填掉,或是用很细的牵丝飞度,使之不显眼。
集王羲之《圣教序》中这个圈眼就显得生硬,牵丝变成了实笔。
其他书法家临摹本,也出缺点,尤其是赵孟俯浮夸圈眼,完备失落去了王字风采。

102流

102,「流」字。
序号0413、0509。
两个字左边都是隔水势,隔水势是行书中常用的,以是有些书把隔水势称为行书式。
「流」字右旁,头上为什么少了一点?查查《干禄字书》,原来这是俗写。
俗写一样平常说法便是民间写法,对「流」字来说,这个说法不足清楚。

「流」字跟「子」字有关,以是先要讲一讲「子」字。
在甲骨文中,「子」便是一个婴儿的样子,象形。
但还有一个「巳」,由于音近借用「子」。
两个字同一个形,到底是未便利的,为了区分,金文中涌现了「子」头部不封口的写法,《说文解字》小篆也是这样写,头部彷佛钩子。
钩子向右写起来不顺手,头部倾向右侧就方便了,楚简、秦简、汉隶的「子」,便是来源于金文。
至于「巳」字,删除了婴儿两只手,小篆写成波折的长弧线,许慎误会说这是蛇形。
后来的隶书还是照金文隶定,头部是封口的,这样一来,「子」和「巳」两个字就分开了。

知道了「子」,回过分来说说「流」字。
「流」在七级课程37课讲过,本义是生养,赤色部分是一个倒写的「子」,头往下,流出母体。
《说文解字》中,这个「子」用的是金文钩形写法,隶定后倒写的「子」只用三笔,全体「流」字只有九画。

七十年前,我幼时识字「流」便是这样写的,印象很深,后来内地实行简体字,废除异体,这用写法破除了。
小篆「流」字还有第二种写法,倒写的「子」头部是封口的圆形,来自大篆,如《石鼓文》「流」,「子」头部不是钩,是圆形,身体和手组成十字形状,隶书中变成竖点和横。
现在内地采取这样写法为「流」字正体,但这样写全体字有十画,反而多了一笔。

《兰亭序》行书「流」,来自第一种写法,仅仅是「子」字一横写完,不抬笔超越一横,直接从一横尾部连写玉函化势,比较快捷,以是看起来彷佛少了头上一点,实在只是不穿过横笔。
在集王羲之《圣教序》中,也有来自第二种写法的,这两种写法,历史上是并存的。
不过《圣教序》有些字是拚出来的,只是拚的很好看,大家承认这是王字。
下面箭头所指的三笔,用了烈火势。

「流」右旁的下半部,原来是水形,真书中每每取小字形顾盼势,左边用撇,中间用竖,右边用乙字形鸟雏势,鸟雏势可当作捺,前面课程讲过了。

《兰亭序》0509「流」右旁下半部的三笔,是顺次写的,左边和中间这两笔是直线,第三笔是弧线,分开取势的话,便是竖笔势加鸟雏势。
如果你想合在一起,该当是顾盼倒笔势。
有些人把鸟雏势写得很方折,如虞世南、俞和,这样三笔加在一起,可当作竖笔势三开。
把稳0413更少了一点,变成一个调锋节点,0509右上方是奋笔势加侧势,0413只有奋笔势。

《兰亭序》行书「流」字这种写法,在王羲之《黄庭经》中也可以看到,这是真书,也便是说,真书和行书都可以这样写。
事实上后来许多书法家,真书作品用了这种取势。

103为

103,「为」字。
有四个,序号是0508、1807、2311、2405。
三个笔势:首先羊角势,以前讲过羊角势可以很长,其次两开奋笔势,末了驼头势。

104癸

104,「癸」字。
序号0107。
「癸」四个笔势:首先屈头撇加捺点,交争势,然后两撇一捺飞带势,下面两横奋笔势,末了撇捺还是交争势,这个字是后来补入的,由于留的空位不足大,以是「癸丑」两个字都写扁了。

105相

105,「相」字。
序号是1109。
横竖十字势,一折竖笔势一开,右旁外框竖笔势〔或钩裹化势﹞,然后三横奋笔势,末了一笔曲直折的,画出中线,可以看到是横笔的覆势。

106致

106,「致」字。
序号2707。
左边是「至」,前面讲过两个「至」了,末了那一点,这里把全体字写完了才补。
右旁是「夊」〔Sui1〕,甲骨文是「止」的倒写,表示倒过来走,如从山上往下走,意义是行迟,走得慢,走适合心。
小篆便是两撇一捺,套用笔势属于飞带势,这里王羲之用歹字形飞带势移位。
行草最常用的是减少笔画,但有时也会加笔画,如这个「致」字,左重右轻,左繁右简,以是右旁加一横,用歹字形飞带势。

107若

107,「若」字,序号2201。
两点一横草字头是竖笔势,撇横是瞑人势,下面的口是竖笔势。

108茂

108,「茂」字。
序号0406。
又是两点一横草字头,竖笔势。
下方左边是反引势,右旁是戈法。
这个字有四个地方要把稳:一是草字头两点一高一低,一长一短,旁边不平衡,后世临摹本都忽略了这一点。
二是反引势带笔不可少,很多临摹本没有了,反引这带笔对创造灵动效果很主要。
三是戈法一撇要写得圆。
四是倚戈势要长一点,伸得远才好看。
这里所举的临摹本,前三点都没有做到,风神迥异。

109述

109,「述」字。
序号2607。
「术」和「木」是两个字,「木」撇捺交于中间一竖,「术」本来没有撇捺,旁边一裹一努,不跟中竖相交。
但后来逐渐混了,「术」写成「木」字加一点,有时候当作部件,乃至一点也不加了,王羲之这个「述」有没有点呢?看清楚,有的。
所以是三个笔势:木是群鹊化势,然后一点侧势,全体走之旁是衮笔势。

110风

110,「风」字。
序号0809。
外框是凤翅势,然后一横加口是奋笔势,末了长撇加捺是交争势。
把稳凤翅的腰部要细,腰粗了不好看的。

感激。

本节要点:

《兰亭序》用字#96-110剖析。
后、故、既、暎、春、是、流、

为、癸、相、致、若、茂、述、

风。

复习思考:

本日又讲了15个字,如果包括重复的,一共20个。
请临写这20个字,把稳若何取势,先写出大圈中线,逐步加粗。
仔细读贴,褚遂良、赵孟俯、俞和临《兰亭序》「风」字,他们或加多、或减少、或改动了什么?